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史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文科课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给学生有用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没有贯彻这个理念,没有好好去实践。如何改变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对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促使农村历史与社会教育更快发展?本文拟从分析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出发,提出一些粗浅的改革办法,旨在引起历史与社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 ] 缺失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问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 。尤其近几年来中考制度的改革:本学科不计入总分,只考等级作为招生的参考。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学生、家长、学校甚至教师都有了一种忽视的味道,于是教学质量一泻千里,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离开了课本一窍不通,连最为基本的常识也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知识的牵引和融会贯通了。
笔者根据自己在农村初中多年的历史与社会教育研究的经历,把目前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有效性缺失问题
1.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差
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在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用工作等现象。有些教师片面追求高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
2.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
作为历史与社会课老师,仍只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没有把乡土教材、时事等内容结合起来。老师上课,可能对课件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全盘拿别人现成的课件,总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整节课下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的研究者、参与者”等角色不知不觉被淡化,取而代之为欣赏者、接受者的角色,上课教师更是变成类似“放映员”的角色。这岂不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同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师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理念背道而驰了吗?整节课绝大部分时间是“人机”对话,缺乏师生真情实感的交流,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结果不仅课上起来索然无味,自己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而且更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课标,没有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创造性缺失问题
1.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可以说,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在许多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性的泯灭。即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
2.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
现代心理学指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样,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逻辑分析而轻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历史与社会阅读教学法的步骤常常先解词释义,再分段分层,最后归纳中心,但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把握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双基和分析思维训练有益,但由于教学中相当长的时间用于研究细节,最后才将学习材料归纳为完整概念,因而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中往往处于见枝不见树的状态,被老师领着走迷宫,显然会阻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重逻辑演绎、轻逻辑归纳的弊端,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全面训练,损害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创造性缺乏的重要原因。
3.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意义和人性化
目前,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仍然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学生整日沉浸于多种符号的逻辑学习中,单调乏味的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全部内容,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与社会现状脱节,从而使得历史与社会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枚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这枚火种,仅有认知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三、主体性缺失问题
近几年来,教育界掀起的“主体热”方兴未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是,从实践层面进行观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机制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教学中有经验的历史与社会教师一般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度和怎样“讲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以教师主体性代替、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例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是大多数的,而学生提问、提出异议及其他的行为是极少数的,对学生而言,师生交流行为基本上是 “听师由命”的非自主过程,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活动。
四、情感性缺乏问题
情感发展不仅是历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似乎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情感同素质多作为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认识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与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历史与社会情感教育显得落后,缺乏科学性。
1.教学设计和模式中的情感性缺失
对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归类分析发现,目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情感目标和内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的功能,其实是关于如何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体系和固定化了的课堂教学程序,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明显缺失。
2.教学中的情感阻隔
情感阻隔主要是指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洽,不易接触的病理现象。 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能令人满意,20%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2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许多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侮辱、歧视学生的严重现象。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场攻坚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一些解决方法:
1.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时间:每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老师就要将这有限的时间作出周密的思考和安排。上下知识联系较紧密的,有必要安排复习旧知识的时间,但不宜过多,1~2分钟就好了;正课是重头戏,更应合理安排。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提问等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才行,不能蜻蜓点水,刚一开始就匆匆收场,这就变成走过场,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是不相信学生的表现。重点、难点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记忆和理解。总之,老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的时间都应该合理安排进去。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2.尝试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会影响到新课程的贯彻实施,也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会影响到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罗杰斯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而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教师若仍然摆着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学生是不会买我们的账的。师生之间要真诚对话,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见之以范。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尽量给予充分的尊重,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如“说得有道理” “你的想法很有见地” “我尊重你们的说法,希望进一步发扬下去”。有时教师应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回答时出现的偏颇,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思考。现代存在主义认为:“教师既不是学生知识的源泉,也不是搬运工,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存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做人。 我们得付出我们全部的心血,学会点燃每位学生的火种,我们得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和打胜仗的信心,要不然,在没有感化学生时,我们反被学生给“搞跨”了,这样就建立不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了。
3.利用、注意和发掘地方教材
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都包含着可以探讨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的丰富素材,应予以充分注意和发掘。还有一本《人、自然、社会》很值得我们加以利用,让我们的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了解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建设自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4.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有直接关系。现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首先,要重视历史与社会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要求教师考虑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及个别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论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再次,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最后,还要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好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好历史与社会。
5.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 ,让学生“乐起来”“动起来”
让学生“乐起来”就是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插图教学就体现了这个特点。插图教学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提供了初始阶段的情境,使学生的视角与生活和历史直接接触,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而且激发了其探究学习的兴趣。变“死学”为“活学”,变“苦学”为“乐学”。
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进行开放式教学,必须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竞争、角色表演、实践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真正创造性地围绕学习目标运动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课堂才能活起来。记住,流动的教学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农村中学在很多方面落后,但老师的理念、信念不能落后。我们既要对自己有信心,更要对我们的学生有信心;我们也要有恒心,日积月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迎接历史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摸索出适合农村中学学生学习的成功路子,提高我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天祥,李朝霞.开放式情景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 ] 缺失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问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 。尤其近几年来中考制度的改革:本学科不计入总分,只考等级作为招生的参考。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学生、家长、学校甚至教师都有了一种忽视的味道,于是教学质量一泻千里,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离开了课本一窍不通,连最为基本的常识也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知识的牵引和融会贯通了。
笔者根据自己在农村初中多年的历史与社会教育研究的经历,把目前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有效性缺失问题
1.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差
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在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用工作等现象。有些教师片面追求高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
2.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
作为历史与社会课老师,仍只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没有把乡土教材、时事等内容结合起来。老师上课,可能对课件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全盘拿别人现成的课件,总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整节课下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的研究者、参与者”等角色不知不觉被淡化,取而代之为欣赏者、接受者的角色,上课教师更是变成类似“放映员”的角色。这岂不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同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师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理念背道而驰了吗?整节课绝大部分时间是“人机”对话,缺乏师生真情实感的交流,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结果不仅课上起来索然无味,自己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而且更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课标,没有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创造性缺失问题
1.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可以说,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在许多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性的泯灭。即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
2.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
现代心理学指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样,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逻辑分析而轻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历史与社会阅读教学法的步骤常常先解词释义,再分段分层,最后归纳中心,但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把握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双基和分析思维训练有益,但由于教学中相当长的时间用于研究细节,最后才将学习材料归纳为完整概念,因而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中往往处于见枝不见树的状态,被老师领着走迷宫,显然会阻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重逻辑演绎、轻逻辑归纳的弊端,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全面训练,损害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创造性缺乏的重要原因。
3.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意义和人性化
目前,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仍然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学生整日沉浸于多种符号的逻辑学习中,单调乏味的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全部内容,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与社会现状脱节,从而使得历史与社会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枚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这枚火种,仅有认知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三、主体性缺失问题
近几年来,教育界掀起的“主体热”方兴未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是,从实践层面进行观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机制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教学中有经验的历史与社会教师一般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度和怎样“讲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以教师主体性代替、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例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是大多数的,而学生提问、提出异议及其他的行为是极少数的,对学生而言,师生交流行为基本上是 “听师由命”的非自主过程,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活动。
四、情感性缺乏问题
情感发展不仅是历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似乎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情感同素质多作为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认识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与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历史与社会情感教育显得落后,缺乏科学性。
1.教学设计和模式中的情感性缺失
对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归类分析发现,目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情感目标和内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的功能,其实是关于如何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体系和固定化了的课堂教学程序,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明显缺失。
2.教学中的情感阻隔
情感阻隔主要是指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洽,不易接触的病理现象。 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能令人满意,20%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2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许多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侮辱、歧视学生的严重现象。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场攻坚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一些解决方法:
1.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时间:每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老师就要将这有限的时间作出周密的思考和安排。上下知识联系较紧密的,有必要安排复习旧知识的时间,但不宜过多,1~2分钟就好了;正课是重头戏,更应合理安排。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提问等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才行,不能蜻蜓点水,刚一开始就匆匆收场,这就变成走过场,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是不相信学生的表现。重点、难点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记忆和理解。总之,老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的时间都应该合理安排进去。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2.尝试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会影响到新课程的贯彻实施,也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会影响到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罗杰斯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而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教师若仍然摆着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学生是不会买我们的账的。师生之间要真诚对话,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见之以范。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尽量给予充分的尊重,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如“说得有道理” “你的想法很有见地” “我尊重你们的说法,希望进一步发扬下去”。有时教师应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回答时出现的偏颇,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思考。现代存在主义认为:“教师既不是学生知识的源泉,也不是搬运工,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存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做人。 我们得付出我们全部的心血,学会点燃每位学生的火种,我们得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和打胜仗的信心,要不然,在没有感化学生时,我们反被学生给“搞跨”了,这样就建立不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了。
3.利用、注意和发掘地方教材
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都包含着可以探讨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的丰富素材,应予以充分注意和发掘。还有一本《人、自然、社会》很值得我们加以利用,让我们的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了解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建设自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4.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有直接关系。现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首先,要重视历史与社会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要求教师考虑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及个别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论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再次,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最后,还要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好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好历史与社会。
5.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 ,让学生“乐起来”“动起来”
让学生“乐起来”就是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插图教学就体现了这个特点。插图教学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提供了初始阶段的情境,使学生的视角与生活和历史直接接触,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而且激发了其探究学习的兴趣。变“死学”为“活学”,变“苦学”为“乐学”。
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进行开放式教学,必须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竞争、角色表演、实践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真正创造性地围绕学习目标运动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课堂才能活起来。记住,流动的教学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农村中学在很多方面落后,但老师的理念、信念不能落后。我们既要对自己有信心,更要对我们的学生有信心;我们也要有恒心,日积月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迎接历史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摸索出适合农村中学学生学习的成功路子,提高我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天祥,李朝霞.开放式情景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