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成为了制约个体发展和高校、社会和谐的难题。作者就此对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 现状 成因
1 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同时也引起毕业生数量的剧增,使得本就紧张拥挤的就业形势竞争愈发激烈。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2014年也将是建国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使今年的就业形势更为艰难。特别是由于自身或家庭或社会等原因使得本就处于弱势群体的特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尤为明显。
站在不同的角度,学者对高校特殊群体有着不同的定义,总体来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看,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指在家庭经济情况、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享受、就业机会选择和身心健康、竞争能力与自身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境地,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类大学生。具体分为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行为困难、就业困难等六个类别。[1]在狭义上看,高校特殊群体,是指高校中因为经济困难、地域差异、身心状况不佳、知识能力欠缺等问题,导致求职就业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
在新形势下,找准切入点、创新工作思路、不同角度探究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现状、原因,进而分析研究就业援助的有效措施,成为当前社会、政府、高校及相关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2 高校就業弱势群体就业困境的成因
2.1 经济困难群体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多,居民消费水平不高,决定了经济困难学生总人数和比例在全国居高。这类学生多来自于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得部分学生对未来工作要求也就越高,他们不太愿意从基层锻炼开始,希望毕业就能找到稳定工作,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加剧,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村学生群体虽然具备竞争意识、主动性相对较强,却依然需要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
2.2 身心缺陷群体 当今大学生,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造就的各方面心理障碍的心态。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以致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报复和异性交往等障碍。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这些学生比较排外,敏感多疑,多愁善感,一到公开场合就出现紧张畏首畏尾现象,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就业期间由于内心产生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念头,而不会主动去把握争取创造就业机会;二是就算参加面试,如果面试没有通过的话,反会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而一些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可能会存在由于本身性格造成的团队协作能力不佳而使上级忽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另外,部分用人单位都对应聘者的外表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形体、五官、气质等。这时身体缺陷或者容貌不佳的学生往往就会在这关被淘汰,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障碍。
2.3 性别歧视群体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当然性别歧视是个全社会都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不少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被性别门槛挡在求职门外,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女大学生就业采取偏见和排斥的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这些女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被损害和被剥夺的社会现象。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会势必造成这些学生对工作和生活充满消极意识,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原则,另外,性别歧视问题也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女大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不得不选择毕业后急于结婚,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失衡和人力资源浪费。
2.4 其他特殊群体 一些学生在就业时由于专业不对口,找不到合适的接收单位。或者找到了也是所学非所用,一切从基础开始学习,不仅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还会浪费社会资源。还有就是用人单位更看重重点高校毕业的学生,重点院校自身名气自然使他们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欣赏。而那些毕业于普通院校和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比如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只接受“重点大学”或“211 工程或985院校的毕业生”,而对于那些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则是提高条件拒之门外。学历和学位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十分明显。高校毕业生中特殊群体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比一般大学毕业生多,应该保持冷静和坦然的心态对待,客观面对自身不足进行对社会现实理性正确分析,在挫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在社会大环境下能更好成长。
参考文献:
[1]关汉玉.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胡怀利.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黑河学刊,2013.09.
[3]张革英.弱势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原因与对策剖析[J].职业时空,2011.02.
[4]孙玉平.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探论[J].安顺学院学报,2013.03.15.
[5]张楠楠.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
[6]杨良柱.高校毕业生中特殊群体就业现状及心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7]陆莹.浅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J].企业导报,2011(10).
作者简介:魏丹丹(1986-),女,河南南阳人,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 现状 成因
1 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同时也引起毕业生数量的剧增,使得本就紧张拥挤的就业形势竞争愈发激烈。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2014年也将是建国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使今年的就业形势更为艰难。特别是由于自身或家庭或社会等原因使得本就处于弱势群体的特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尤为明显。
站在不同的角度,学者对高校特殊群体有着不同的定义,总体来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看,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指在家庭经济情况、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享受、就业机会选择和身心健康、竞争能力与自身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境地,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类大学生。具体分为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行为困难、就业困难等六个类别。[1]在狭义上看,高校特殊群体,是指高校中因为经济困难、地域差异、身心状况不佳、知识能力欠缺等问题,导致求职就业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
在新形势下,找准切入点、创新工作思路、不同角度探究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现状、原因,进而分析研究就业援助的有效措施,成为当前社会、政府、高校及相关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2 高校就業弱势群体就业困境的成因
2.1 经济困难群体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多,居民消费水平不高,决定了经济困难学生总人数和比例在全国居高。这类学生多来自于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得部分学生对未来工作要求也就越高,他们不太愿意从基层锻炼开始,希望毕业就能找到稳定工作,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加剧,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村学生群体虽然具备竞争意识、主动性相对较强,却依然需要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
2.2 身心缺陷群体 当今大学生,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造就的各方面心理障碍的心态。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以致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报复和异性交往等障碍。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这些学生比较排外,敏感多疑,多愁善感,一到公开场合就出现紧张畏首畏尾现象,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就业期间由于内心产生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念头,而不会主动去把握争取创造就业机会;二是就算参加面试,如果面试没有通过的话,反会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而一些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可能会存在由于本身性格造成的团队协作能力不佳而使上级忽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另外,部分用人单位都对应聘者的外表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形体、五官、气质等。这时身体缺陷或者容貌不佳的学生往往就会在这关被淘汰,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障碍。
2.3 性别歧视群体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当然性别歧视是个全社会都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不少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被性别门槛挡在求职门外,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女大学生就业采取偏见和排斥的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这些女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被损害和被剥夺的社会现象。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会势必造成这些学生对工作和生活充满消极意识,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原则,另外,性别歧视问题也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女大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不得不选择毕业后急于结婚,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失衡和人力资源浪费。
2.4 其他特殊群体 一些学生在就业时由于专业不对口,找不到合适的接收单位。或者找到了也是所学非所用,一切从基础开始学习,不仅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还会浪费社会资源。还有就是用人单位更看重重点高校毕业的学生,重点院校自身名气自然使他们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欣赏。而那些毕业于普通院校和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比如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只接受“重点大学”或“211 工程或985院校的毕业生”,而对于那些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则是提高条件拒之门外。学历和学位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十分明显。高校毕业生中特殊群体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比一般大学毕业生多,应该保持冷静和坦然的心态对待,客观面对自身不足进行对社会现实理性正确分析,在挫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在社会大环境下能更好成长。
参考文献:
[1]关汉玉.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胡怀利.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黑河学刊,2013.09.
[3]张革英.弱势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原因与对策剖析[J].职业时空,2011.02.
[4]孙玉平.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探论[J].安顺学院学报,2013.03.15.
[5]张楠楠.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
[6]杨良柱.高校毕业生中特殊群体就业现状及心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7]陆莹.浅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J].企业导报,2011(10).
作者简介:魏丹丹(1986-),女,河南南阳人,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