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制约学生写作的一个最大的瓶颈就是学生的习作内容空洞、词语匮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言之无物,不知从何下手。素材是写作这座大厦的基石,只有积累大量的素材,写作时才能从大脑中提取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才能使作品内容丰富生动,感情真挚动人。那么,如何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呢?
一、 积词累句,阅读乐思,积累习作词句之“水”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内容,更是构成习作的基本要素。平时的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注重从字、词、句入手,扎扎实实练习基本功。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不仅学好课本知识,更要广泛涉猎课外读物。每遇好词佳句,要及时勾画、摘录,自悟其含义和妙处,还可加批注。课余时刻,可与同学交流。教师选择时机在班上评比同学们的摘录成果,读读优秀的摘录内容。这既可激发学生的积累热情,也可使其养成勤写勤记的好习惯,日久天长,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观察生活,体验社会,积累写作素材之“水”
为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下来,我设计了“生活积累卡”,并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引导学生学会用眼“摄像”,如观察一朵花,除了看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外,还要看看花瓣上浅浅的纹路、柔嫩的花蕊、新开的和枯落的花儿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用耳“录音”;鼓励学生摸一摸爬行的蚯蚓,让他们去感受生命的灵动;让学生闻一闻花的芳香,泥土的清新;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生活中的是非与美丑。从而捕捉到许多习作的信息,学生头脑中的材料也越来越多,这时,便会“文思泉涌”,就不会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了。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上,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操场上寒风呼啸,同学们冷得直发抖,升旗结束后,我让他们说说刚才的感受,然后写下来。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写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句子。如,“寒风呼呼地咆哮着,用它那粗大的手指,蛮横地乱抓我的头发,针一般地刺着我的脖子”“万般无奈,我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头都不敢抬,只用余光看着国旗上升,我快冻成冰棍了”。只有取材于生活,习作才有生命的活水。
三、 感悟生活,升华素材,引习作语言表达之“水”
习作教学不应拘泥于习作课,还要将其有效地延伸到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学完一些思想性强、启示意义强的课文,可以读后感、批注、随笔的形式来表达感受。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为学生创设语言表达的平台,使其感觉到自己的创作有广阔的展示空间。还可把交流拓展为故事会、演讲坛、表演台等形式,为学生训练表达能力提供丰富的机会。通过缤纷多样的活动激发语言表达的兴趣,就能打开学生的心门,让他们自由表达、畅快抒发。
在一次课外阅读课上,当读完《小狮子爱尔莎》一文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就是写一篇本文的后续,联想小狮子爱尔莎最终被放回大森林后的生活。有的学生想象“爱尔莎”又回到“我”身边,情感动人至深;有的想象“爱尔莎”成为“森林之王”,为大森林的小动物们造福;还有的想象“爱尔莎”生下了几只小狮子,“一家人”在大森林中快乐地生活……可见,给学生留下自由写作的空间,努力延伸,拓展训练,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活水”。
四、 优化评价,关心鼓励,引学生展现素材之“水”
习作的批改与评价应以发展的目光对待学生,注重对学生习作信心、兴趣的培养,避免以同一要求评价不同学生习作,尽可能多地发掘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尤其在习作方面基础薄弱、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应着重发现其习作可取之处,多加鼓励。另外,师生不应把习作仅仅看作一种作业,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把习作批改看作是一种阅读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沟通。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习作批改中,让习作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通道。例如,小学生写习作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往往因为发掘不到合适的素材,或是懒得去发掘,就会胡编乱造,写虚假的内容。每当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写追究式评语,委婉地提出质疑,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此,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就学会了在习作中展现真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的源头活水,来自平时生活中的各种积累,只有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才能信手拈来,顺成文章。
(作者单位:南京市靖安小学)
一、 积词累句,阅读乐思,积累习作词句之“水”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内容,更是构成习作的基本要素。平时的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注重从字、词、句入手,扎扎实实练习基本功。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不仅学好课本知识,更要广泛涉猎课外读物。每遇好词佳句,要及时勾画、摘录,自悟其含义和妙处,还可加批注。课余时刻,可与同学交流。教师选择时机在班上评比同学们的摘录成果,读读优秀的摘录内容。这既可激发学生的积累热情,也可使其养成勤写勤记的好习惯,日久天长,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观察生活,体验社会,积累写作素材之“水”
为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下来,我设计了“生活积累卡”,并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引导学生学会用眼“摄像”,如观察一朵花,除了看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外,还要看看花瓣上浅浅的纹路、柔嫩的花蕊、新开的和枯落的花儿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用耳“录音”;鼓励学生摸一摸爬行的蚯蚓,让他们去感受生命的灵动;让学生闻一闻花的芳香,泥土的清新;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生活中的是非与美丑。从而捕捉到许多习作的信息,学生头脑中的材料也越来越多,这时,便会“文思泉涌”,就不会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了。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上,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操场上寒风呼啸,同学们冷得直发抖,升旗结束后,我让他们说说刚才的感受,然后写下来。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写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句子。如,“寒风呼呼地咆哮着,用它那粗大的手指,蛮横地乱抓我的头发,针一般地刺着我的脖子”“万般无奈,我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头都不敢抬,只用余光看着国旗上升,我快冻成冰棍了”。只有取材于生活,习作才有生命的活水。
三、 感悟生活,升华素材,引习作语言表达之“水”
习作教学不应拘泥于习作课,还要将其有效地延伸到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学完一些思想性强、启示意义强的课文,可以读后感、批注、随笔的形式来表达感受。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为学生创设语言表达的平台,使其感觉到自己的创作有广阔的展示空间。还可把交流拓展为故事会、演讲坛、表演台等形式,为学生训练表达能力提供丰富的机会。通过缤纷多样的活动激发语言表达的兴趣,就能打开学生的心门,让他们自由表达、畅快抒发。
在一次课外阅读课上,当读完《小狮子爱尔莎》一文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就是写一篇本文的后续,联想小狮子爱尔莎最终被放回大森林后的生活。有的学生想象“爱尔莎”又回到“我”身边,情感动人至深;有的想象“爱尔莎”成为“森林之王”,为大森林的小动物们造福;还有的想象“爱尔莎”生下了几只小狮子,“一家人”在大森林中快乐地生活……可见,给学生留下自由写作的空间,努力延伸,拓展训练,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活水”。
四、 优化评价,关心鼓励,引学生展现素材之“水”
习作的批改与评价应以发展的目光对待学生,注重对学生习作信心、兴趣的培养,避免以同一要求评价不同学生习作,尽可能多地发掘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尤其在习作方面基础薄弱、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应着重发现其习作可取之处,多加鼓励。另外,师生不应把习作仅仅看作一种作业,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把习作批改看作是一种阅读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沟通。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习作批改中,让习作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通道。例如,小学生写习作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往往因为发掘不到合适的素材,或是懒得去发掘,就会胡编乱造,写虚假的内容。每当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写追究式评语,委婉地提出质疑,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此,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就学会了在习作中展现真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的源头活水,来自平时生活中的各种积累,只有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才能信手拈来,顺成文章。
(作者单位:南京市靖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