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四步解疑法”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主动寻找疑问,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校的语文教学中,主动问语文老师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并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疑问,主要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会“质疑”。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学习习惯,这是一个语文工作者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的解决
  通过研修,我们在语文学科“导学案”中运用“四步解疑法”基本形成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语文学科质疑问难学习习惯阶段性培养模式。
  (一)第一阶段: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1、迷信书本,没有质疑的意识。
  2、没有主动质疑的习惯。
  3、 缺乏足够的相关知识。
  4、 面子思想严重。
  (二)第二阶段: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2、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
  3、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三)第三阶段: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1、把握质疑时机。
  2、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四)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质疑问难学习具有激励、提醒、警示、鼓励等作用,评价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五)语文学科质疑问难学习习惯的课堂模式
  1、自学尝试,个体质疑(课前自学完成)
  内容为作者、背景、生字注音、词语解释、文体常识、内容初探、等。特别要求学生在此阶段写出就这课发现的问题。由小组长督促检查组员完成情况。
  2、合作研讨,碰撞激疑
  解决自学质疑阶段没解决的问题,并在此阶段又生存新的问题。结合文章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小组内合作解决简单的问题,对学生个体展示或小组展示予以及时评价(评价可以是小组间的、也可以是教师的)。
  3、精读品味,师生析疑
  教师继续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在的、深层次的意义,总结文章特色。启发学生学完此篇文章后的体会、收获。拓展学习内容。
  4、当堂检测,过关解疑
  细数收获 教学随记:
  学生总结自己在这堂课上有什么收获,反思这节课的不足。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测题,巩固学到的知识。
  三、问题的反思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地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总的来说,我们通过本学年度探索学生质疑问难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的研修,也尝试了很多、收获不少。有了一定的基本框架,能在课堂上得以初步体现。但问题也不少:一是自主质疑环节学生问题的提出不够规范到位;二是合作激疑与探究析疑的交叉、重复需要科学的解决;三是怎样更好的引导小组在预习环节解决碰到的问题,生成新的疑问。
  还有两点困惑:第一、是不是每篇课文在每个环节都要学生、教师质疑问难。第二、是不是每个环节都必须进行质疑问难。这些问题和困惑有待在继续探索中去解决,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宜宾市二中语文学科质疑问难模式。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
期刊
作文要有材料,材料来自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的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写出一篇好文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来源于生活,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人、事、是我们写作文时的直接材料;而读过的书籍、文章,见过的资料则是我们写作时的间接材料。学生手中掌握了丰富的作文材料,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绘,有情可抒,就不会出现“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里烦了。”就可以化
期刊
近日,有幸观摩了第二届语文教师“文学课堂”高中组展评课,欣赏了一场精彩纷呈、意义深远的语文课堂教学盛宴。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语文教学过程上,教师正是用自己的才情学识,用看似不着痕迹其实颇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在自然地、悄然地摇动和召唤学生的灵魂。  首先,一个优秀的教师,自身要有丰厚的底蕴,能充分挖掘文本的
期刊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音乐教学,尤其是小学音乐的教学,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她对孩子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热爱音乐,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乐事。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热爱音乐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培养兴趣,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俗话说:
期刊
俗话说:知识来源于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语文是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局限在死的课本知识上,要能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融合到契合学生认知的生活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活学活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鉴于此,在一线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开展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教学方法生活
期刊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方式的迅速普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以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和人机互动的特点脱颖而出。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不仅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要抓住语文的本体,
期刊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时下流行的各种新课堂模式,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其实大多是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该在钻研文本、了解学情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来“驱动”课堂,“引爆”课堂,点燃学生深度思维的激情。那么,怎样设计才会有效呢?  一、让课堂问题“陌生化”  在日复一日地教学中,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已经具有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如,梳理课文结构思路,往往是“课文分为几部
期刊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祝福》,感受很深:她以“祥林嫂的生存分析”为课堂的切入点,让人耳目一新,课文内容分析得水到渠成,课堂安排得老到自如。不得不佩服这位教师的功力,不过心里还是感到有点不足——课堂好像是教师问题的展示,学生只是在配合教师分析问题。打个比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像猎人与猎枪的关系,教师是猎人,学生是猎枪,教师指哪,学生就打哪,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加强了学生的
期刊
文言文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由于它距离现在的时代较远,许多字词在读音、意义、语法特点等方面都让学生感到陌生。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因此对文言文知识积累非常有限,这让他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倍感吃力,有些学生甚至于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因此课堂上,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了。根据实践经验,培养初中学生对文言
期刊
一、阅读教学须掌握整体性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习惯于一段一段地讲解。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我以为这一原则也适用于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确的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也首先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认识和判断中获得的。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的根据是什么呢?  认识事物必须由整体到部分,由综合到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