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术后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再次手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311-01
中图分类号:R 574.2文献标识码:B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术后1个月以内,临床并不少见,特征有别于其他类型,诊疗有一定困难和特殊性。我院自1993年9月以来共诊治3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收集1993年9月-2006年12月我院治疗的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4-76岁。前次手术类型:肠梗阻手术(肠粘连松解或加小肠排列术)7例,结肠肿瘤穿孔手术3例,胆道手术5例,肝破裂修补术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例,阑尾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手术3例,外伤性小肠破裂修补术2例,回肠伤寒穿孔修补术3例,卵巢肿瘤切除术2例,剖宫产1例,十二指肠第三、四段切除术1例,外伤性结肠破裂手术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时间:手术后1周以内有19例,8-14 d 12例,15-28 d 5例。临床表现:腹部持续性胀痛25例,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剧11例;腹胀34例,呕吐20例,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30例;腹部压痛29例;腹部扪及包块4例;肠鸣音亢进23例,肠鸣音亢进伴气过水音7例,肠鸣音减弱6例。27例伴发热,其中体温37.6-38.5℃ 23例,38.6-39.5℃ 4例,X线检查3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肠积气积液表现,其中4例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襻、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B超检查22例,12例提示有中小量腹腔积液。CT检查15例,提示有不全性肠梗阻,小肠壁广泛水肿、增厚、粘连、肠腔内积液或腹腔内渗出等表现。
2.治疗方法 32例行非手术治疗,主要治疗措施包括:①禁食;②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③周围静脉营养支持28例,中心静脉营养支持8例,能量25-35 Kcal/(kg·d),其中碳水化合物3-6 g/(kg·d)、脂肪<2 g/(kg·d)、蛋白质1.2-1.5 g/(kg·d);④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氢化可的松100-300 mg/d或地塞米松10-20 mg/d静脉注射,疗程不超过3-5 d;⑤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甲硝唑或第三代喹诺酮类+替硝唑;⑥复方大承气汤(加减)经胃管灌注或保留灌肠;⑦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再次手术治疗4例,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2例行肠粘连松解+小肠排列术。
3.结果 本组36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2 d。随访31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3例。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的并发症之一,多数发生在术后1-2周内[1]。由于腹部手术对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影响较大,手术时广泛分离肠粘连、肠管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异物或坏死组织、肠排列、化学性或化脓性腹膜炎等因素造成肠管浆膜面广泛受损,术后炎性渗出增加、肠壁水肿和肠麻痹,从而产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因此,这类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因素。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除了有腹胀、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等肠梗阻的共有症状外,还有其特殊性:①多发生在这次手术住院期间,病人术后早几天可能有少量排气或排便,一旦进食马上出现梗阻症状。②腹痛多为持续性胀痛,疼痛较轻,常可耐受,不必使用镇痛药物,而腹胀则较重。③病人体温多在38.5℃以下,腹部压痛轻,腹肌紧张不太明显,扪不到明显包块,听诊可见肠鸣音亢进或减弱,偶可听到气过水音。④X线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可见小肠有多个窄小气液平面,有时在结肠内可见积气,但无孤立、巨大肠襻。CT和B超检查提示小肠壁广泛水肿、增厚、粘连、肠腔内积液和腹腔内有渗出液等表现。根椐以上症状、体征特点,结合X线、CT和B超检查结果,诊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并不困难。
由于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数是肠壁无菌性炎症引起,炎症控制后,肠梗阻的症状将随之解除,所以基本倾向于先试行保守治疗[1]。治疗的要点是:①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使胃肠道空虚和充分休息;②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③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④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肠道炎症和水肿消退;⑤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⑥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加减)或温盐水保留灌肠;⑦有条件时应用施他宁治疗,施他宁能抑制消化道内液分泌、缓解扩张、促进蠕动[2]。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血压和腹部体征变化,一旦出现肠坏死征象时,要及时中转手术。本组4例分别保守治疗1-7 d后病情加重,再次手术治疗。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311-01
中图分类号:R 574.2文献标识码:B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术后1个月以内,临床并不少见,特征有别于其他类型,诊疗有一定困难和特殊性。我院自1993年9月以来共诊治3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收集1993年9月-2006年12月我院治疗的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4-76岁。前次手术类型:肠梗阻手术(肠粘连松解或加小肠排列术)7例,结肠肿瘤穿孔手术3例,胆道手术5例,肝破裂修补术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例,阑尾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手术3例,外伤性小肠破裂修补术2例,回肠伤寒穿孔修补术3例,卵巢肿瘤切除术2例,剖宫产1例,十二指肠第三、四段切除术1例,外伤性结肠破裂手术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时间:手术后1周以内有19例,8-14 d 12例,15-28 d 5例。临床表现:腹部持续性胀痛25例,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剧11例;腹胀34例,呕吐20例,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30例;腹部压痛29例;腹部扪及包块4例;肠鸣音亢进23例,肠鸣音亢进伴气过水音7例,肠鸣音减弱6例。27例伴发热,其中体温37.6-38.5℃ 23例,38.6-39.5℃ 4例,X线检查3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肠积气积液表现,其中4例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襻、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B超检查22例,12例提示有中小量腹腔积液。CT检查15例,提示有不全性肠梗阻,小肠壁广泛水肿、增厚、粘连、肠腔内积液或腹腔内渗出等表现。
2.治疗方法 32例行非手术治疗,主要治疗措施包括:①禁食;②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③周围静脉营养支持28例,中心静脉营养支持8例,能量25-35 Kcal/(kg·d),其中碳水化合物3-6 g/(kg·d)、脂肪<2 g/(kg·d)、蛋白质1.2-1.5 g/(kg·d);④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氢化可的松100-300 mg/d或地塞米松10-20 mg/d静脉注射,疗程不超过3-5 d;⑤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甲硝唑或第三代喹诺酮类+替硝唑;⑥复方大承气汤(加减)经胃管灌注或保留灌肠;⑦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再次手术治疗4例,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2例行肠粘连松解+小肠排列术。
3.结果 本组36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2 d。随访31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3例。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的并发症之一,多数发生在术后1-2周内[1]。由于腹部手术对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影响较大,手术时广泛分离肠粘连、肠管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异物或坏死组织、肠排列、化学性或化脓性腹膜炎等因素造成肠管浆膜面广泛受损,术后炎性渗出增加、肠壁水肿和肠麻痹,从而产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因此,这类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因素。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除了有腹胀、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等肠梗阻的共有症状外,还有其特殊性:①多发生在这次手术住院期间,病人术后早几天可能有少量排气或排便,一旦进食马上出现梗阻症状。②腹痛多为持续性胀痛,疼痛较轻,常可耐受,不必使用镇痛药物,而腹胀则较重。③病人体温多在38.5℃以下,腹部压痛轻,腹肌紧张不太明显,扪不到明显包块,听诊可见肠鸣音亢进或减弱,偶可听到气过水音。④X线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可见小肠有多个窄小气液平面,有时在结肠内可见积气,但无孤立、巨大肠襻。CT和B超检查提示小肠壁广泛水肿、增厚、粘连、肠腔内积液和腹腔内有渗出液等表现。根椐以上症状、体征特点,结合X线、CT和B超检查结果,诊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并不困难。
由于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数是肠壁无菌性炎症引起,炎症控制后,肠梗阻的症状将随之解除,所以基本倾向于先试行保守治疗[1]。治疗的要点是:①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使胃肠道空虚和充分休息;②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③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④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肠道炎症和水肿消退;⑤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⑥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加减)或温盐水保留灌肠;⑦有条件时应用施他宁治疗,施他宁能抑制消化道内液分泌、缓解扩张、促进蠕动[2]。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血压和腹部体征变化,一旦出现肠坏死征象时,要及时中转手术。本组4例分别保守治疗1-7 d后病情加重,再次手术治疗。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