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个党支部、104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47个乡镇、66个村,自费吃住在农家不少于三天两宿,走访农户512个、企业8家,直接访谈群众1240人,这就是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的“自选动作”。党员干部们同农民拉家常、交朋友,了解群众愿望,倾听群众诉求,撰写了民情记录3800多页,征求到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200多条;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已帮助基层群众解决问题50个,不能立即解决、记录在案、跟踪解决的110个,协调扶持资金305万元;积极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慰问困难群众33户,送去慰问金、慰问品共计2万元。参加“进村入户”的党员干部说,这次活动接“地气”增“底气”,感觉与群众的心贴得更紧了!
只有双脚沾满了泥土,我们才能走进群众的真实生活;只有坐在农民的炕头,我们才能了解群众的酸甜苦辣
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王孝东告诉记者,7月份開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市委农工委、市农委采取了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但我们发现,在座谈调研时,有乡镇领导在,农民总是说好的多、提问题的少,委婉的话多、直接的话少,谈工作多、提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意见少。“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农民群众。只有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要,获得可靠、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三农工作决策才能真正惠及农民。因此想到农户家面对面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里话。”他说,“进村入户”之前,也有过顾虑和担心,怕增加农民负担、农民不欢迎或者提出问题我们解决不了,面子上不好看。但下到农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交流,不仅没有受到冷待,反而得到了真诚欢迎,彻底扭转了我们以前的认识。
“去时不通知区县,入户时不用镇村干部陪同,不提前给村民打招呼、做安排,是这次‘进村入户’与以往调研走访最大的不同。”组织处党支部书记李伟书介绍,以前镇里会提前安排发展较好的村子或窗口单位。这次一竿子插到底,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研究室党支部书记魏惠东一直在农口工作。前些年,骑着自行车下农村调研走访,全市3900多个村子,走过2800多家。但是,“这次所有党员干部吃住在农家,住大土炕,还真是头一回”。
乘车百十公里,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尽览山区红叶秋景,记者来到了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马栏村是办公室党支部2008年确定的基层联系点。王孝东的党员关系在办公室党支部,全程参加了党支部此次三天两宿的进村入户活动。王孝东带着我们又一次回访了马栏村。
马栏村的村民世代以采煤为生。为保护首都生态环境,村里关闭了煤矿,前年成立了由246户入股的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想走依靠旅游致富的路子。
王孝东一边走在村子的坡路上,一边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听取了23户农民的意见,感受到村民非常支持村里发展旅游业,但是发展旅游业缺乏具体策划和宣传,吸引游客能力弱,难以形成效益;且苦于没有资金,缺乏项目支持。村民们还反映了一些具体问题,包括村庄高低落差大,水压过大,水管容易损坏,导致农户吃水困难;农民收入低,医疗支出负担重等问题。针对问题,我们已安排资金支持村里整合20户闲置房屋进行游客接待项目改造。有了住的地方,游客的逗留时间就会延长,村里旅游收入相应能高一些。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方式筹集了30万元支持村里建设水窖,解决吃水问题。下一步,还将协调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局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关注看病难、外出就业难等问题,推动惠农政策不断完善。
走访中,王孝东感触最深的是80多岁的老党员张俊友的一席话。老人出资入股了村里的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却说:“分不分红不重要,我们得支持村里干事,万一分红了不是更好嘛!”王孝东动情地说:“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但对生活现状很知足,言谈话语中对党和国家怀有朴素、深厚的感情。”
迎面碰到一位气质优雅的银发长者,正在村里进行勘测。村委会主任李秀民介绍说,这是北京建工大学的叶祖润教授,是农委给协调来的专家。她正在帮助马栏村开展红色旅游项目的策划指导。
村里有个困难户叫张明国。记者跟随王孝东走进老张家里,一股怪味扑鼻而来。用老人的话说,“家里的家具都是二战期间的”。但王孝东好像丝毫没有闻到屋里的味道,一屁股坐在炕上和老人聊了起来。王孝东被阳光晒得通红的脸及干群融洽聊天的场景深深印在了记者的脑海里。
跟老百姓的感情,不是读几本书、看几篇文章就能建立的,而是在面对面手拉手中、在唠嗑聊天中养成的
随着机关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不少年轻同志都是从“校门”直接进“机关门”,有的同志在城市出生甚至父母都是城市人,对农村基层的困难和农民的疾苦体验不够;还有的同志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对北京农村的具体情况未必了解。“进村入户”期间正值暑期,天气闷热多雨。同志们自费吃住在农家,每天冒着高温酷暑,入农户、到地头、进大棚、看项目,在基层一线经受了考验、磨炼了意志、丰富了阅历,在实践中上了一堂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课,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强化了服务“三农”的责任和感情。法制处党支部胡皓同志在日记中写道:在“进村入户”中,和很多农民聊了天,见了很多基层干部,认了几门子亲戚,写了一些心得体会,得到了很多启示,这是自己宝贵的财富。
宣传处党支部的同志们谈到,近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始终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我们内心深处一直认为北京农民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但是,当我们走进农村,看到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时,心里受到了深深的刺痛。
同时,这些收入较低的农民,还面临着增收乏力的困境,有的是因为自身拥有资源不足,有的是外出就业能力不足,有的是习惯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是“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研究室党员汪娟在大兴区礼贤镇看到农民们宁肯把大棚租出去也不自己种,只能赚到较低的租金。她说,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三农”工作者,如何在政策上扶持农民、观念上引导农民、技术上培训农民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宣传处党支部书记顾崇华认为,这些年来,主观上怕区县误解、怕基层干部为难、怕群众不欢迎,客观上怕农村生活条件差,“进村入户”的次数越来越少。到村里调研也是见干部多、见农民少,走马观花多、深入探讨少,住在宾馆多、住在农户少,无形中和基层、和农民的距离越来越远。通过深入农村,我们发现,淳朴的农民对于“三农”干部还是很有感情的。只要不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搞形式”、“走过场”,老百姓欢迎干部们经常下来走走。村镇建设处党支部书记郭子华认为,在入户过程中,只要耐心听听村民的心声,让他们的怨气有处撒、火气有处泄、困惑有人解,即使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也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党支部书记陈全刚说:“市农村纪工委监察处到我们村里开展‘进村入户’活动,很贴近民心,老百姓觉得这是市里关心他们、重视他们,对我们基层工作帮助很大。”
“以前干部下乡,都是村干部陪着走一圈就回去了,咱也接触不上。这次一进家门,不管是板凳还是炕,坐下就唠。这样的干部,咱们不隔心。”73岁的马栏村村民宋恩宝告诉记者。
于农民群众而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非常具体的小问题、小困难;于我们而言,听取农民的心声,研究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困难,就是我们最大的奋斗目标
2006年至今,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最大的时期,也是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最多的时期,所以农口党员干部们想也应该是农民最满意的时期。但是,真正“进村入户”以后他们才发现,农民虽然总体上对这些年来的政策比较满意,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但是和大家当初的想象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以前一直认为,北京农村用电用水这样的基本生活设施至少是没问题的。”组织处党支部王东同志说,在通州区永乐店镇陈辛庄村,8月16日晚,大家正在农户家吃着饭,空调突然停了。村民告诉我们,由于农村电网容量不足,夏天用电高峰经常出现突然停电的情况。空调成了摆设,看着碍眼,买着浪费。王东还发现平原地区农村的吃水也存在问题。虽然近年来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供水主管道铺设得很好,但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户院子里的水管冬天经常冻裂,影响群众吃水。“一天衬衣汗湿三遍,让我们了解到了以往没注意到的问题。我们已将这一问题挂账,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王东说。
汪娟给记者讲了另一个故事。政府投资在农村建了冲水公厕和太阳能浴室等惠民设施,但由于村里负担不起运营成本,慢慢公厕上了锁,公共浴室关了门。政府花钱办的好事成了摆设。
“挣工资的人给不挣工资的人办事,经常办不到点儿上。”王孝东形象地说,经过初步汇总梳理,我们发现农民最满意的政策是养老医疗、公益性就业岗位、粮食直补、基础设施建设等,不满意的是公共厕所及公共浴室等使用效率较低、房屋抗震改造与农民实际需求不太一致等。细究原因,有的是因为政策制定之初了解情况不够,没有掌握农民的真实想法,钱花了不少,群众未必欢迎、未必受益,还造成资源、资金浪费,成了典型的官僚主义的表现;有的是因为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同时缺少政策的监督反馈和及时调整机制,是形式主义的表现。
如何把“好事”办成让群众真正满意的事,成了每位干部思考的问题。魏惠东深有感触地说,群众生活在最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交流,使我们掌握到最鲜活的社情民意,了解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制定政策,才能不走偏。
记者跟随山区建设处党支部又来到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洪水峪村的情况与马栏村差不多。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增收致富,成为村民最关心的事儿。从2011年开始,山区建设处党支部帮助洪水峪村编制达摩养生谷沟域发展规划,2012年重点支持了沟域建设。山区建设处党支部书记王海龙指着一处原来是个矿坑、现已经过修复绿化的沟域说,这就是我们要给村里搞的海棠文化谷。这次走访了解到村里很多壮劳力就业难、收入低的情况,决定除了搞文化谷、开展民俗旅游,同時规划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要为村里找到新的替代产业,实现农民就业增收。针对部分村民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情况,他们将12户最危险的农户纳入山区农民搬迁计划。在村子北边新建的护坡下面,十几座红砖房已经初具规模。村民杨建勇算了一笔账,他们一户三口人搬迁,能分到四间总价约11万元的房,政府补贴一人18000元,三口就是54000元,节能保温抗震补贴一户2万元,区县给一户补3万元,自己家基本不用掏钱,就能住上安全的房子了。
把好的政策宣讲、贯彻下去也需要深入农村。山区建设处陈学峰在走访清水镇塔河村四户坐落在山根旁的危险户时,发现村民对政策不了解,将险村搬迁当做是征地拆迁,搬迁积极性不高。他们详细讲解了政策,告诉农户,搬迁不但自己不用掏钱还有补偿,每户都给一套宅基地。险户们了解了政策,就同意搬迁。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是方法,“实践”是目的。党员干部们就是这样在活动中边学边改地实践着这一群众路线的检验标准的……
只有双脚沾满了泥土,我们才能走进群众的真实生活;只有坐在农民的炕头,我们才能了解群众的酸甜苦辣
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王孝东告诉记者,7月份開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市委农工委、市农委采取了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但我们发现,在座谈调研时,有乡镇领导在,农民总是说好的多、提问题的少,委婉的话多、直接的话少,谈工作多、提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意见少。“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农民群众。只有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要,获得可靠、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三农工作决策才能真正惠及农民。因此想到农户家面对面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里话。”他说,“进村入户”之前,也有过顾虑和担心,怕增加农民负担、农民不欢迎或者提出问题我们解决不了,面子上不好看。但下到农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交流,不仅没有受到冷待,反而得到了真诚欢迎,彻底扭转了我们以前的认识。
“去时不通知区县,入户时不用镇村干部陪同,不提前给村民打招呼、做安排,是这次‘进村入户’与以往调研走访最大的不同。”组织处党支部书记李伟书介绍,以前镇里会提前安排发展较好的村子或窗口单位。这次一竿子插到底,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研究室党支部书记魏惠东一直在农口工作。前些年,骑着自行车下农村调研走访,全市3900多个村子,走过2800多家。但是,“这次所有党员干部吃住在农家,住大土炕,还真是头一回”。
乘车百十公里,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尽览山区红叶秋景,记者来到了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马栏村是办公室党支部2008年确定的基层联系点。王孝东的党员关系在办公室党支部,全程参加了党支部此次三天两宿的进村入户活动。王孝东带着我们又一次回访了马栏村。
马栏村的村民世代以采煤为生。为保护首都生态环境,村里关闭了煤矿,前年成立了由246户入股的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想走依靠旅游致富的路子。
王孝东一边走在村子的坡路上,一边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听取了23户农民的意见,感受到村民非常支持村里发展旅游业,但是发展旅游业缺乏具体策划和宣传,吸引游客能力弱,难以形成效益;且苦于没有资金,缺乏项目支持。村民们还反映了一些具体问题,包括村庄高低落差大,水压过大,水管容易损坏,导致农户吃水困难;农民收入低,医疗支出负担重等问题。针对问题,我们已安排资金支持村里整合20户闲置房屋进行游客接待项目改造。有了住的地方,游客的逗留时间就会延长,村里旅游收入相应能高一些。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方式筹集了30万元支持村里建设水窖,解决吃水问题。下一步,还将协调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局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关注看病难、外出就业难等问题,推动惠农政策不断完善。
走访中,王孝东感触最深的是80多岁的老党员张俊友的一席话。老人出资入股了村里的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却说:“分不分红不重要,我们得支持村里干事,万一分红了不是更好嘛!”王孝东动情地说:“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但对生活现状很知足,言谈话语中对党和国家怀有朴素、深厚的感情。”
迎面碰到一位气质优雅的银发长者,正在村里进行勘测。村委会主任李秀民介绍说,这是北京建工大学的叶祖润教授,是农委给协调来的专家。她正在帮助马栏村开展红色旅游项目的策划指导。
村里有个困难户叫张明国。记者跟随王孝东走进老张家里,一股怪味扑鼻而来。用老人的话说,“家里的家具都是二战期间的”。但王孝东好像丝毫没有闻到屋里的味道,一屁股坐在炕上和老人聊了起来。王孝东被阳光晒得通红的脸及干群融洽聊天的场景深深印在了记者的脑海里。
跟老百姓的感情,不是读几本书、看几篇文章就能建立的,而是在面对面手拉手中、在唠嗑聊天中养成的
随着机关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不少年轻同志都是从“校门”直接进“机关门”,有的同志在城市出生甚至父母都是城市人,对农村基层的困难和农民的疾苦体验不够;还有的同志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对北京农村的具体情况未必了解。“进村入户”期间正值暑期,天气闷热多雨。同志们自费吃住在农家,每天冒着高温酷暑,入农户、到地头、进大棚、看项目,在基层一线经受了考验、磨炼了意志、丰富了阅历,在实践中上了一堂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课,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强化了服务“三农”的责任和感情。法制处党支部胡皓同志在日记中写道:在“进村入户”中,和很多农民聊了天,见了很多基层干部,认了几门子亲戚,写了一些心得体会,得到了很多启示,这是自己宝贵的财富。
宣传处党支部的同志们谈到,近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始终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我们内心深处一直认为北京农民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但是,当我们走进农村,看到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时,心里受到了深深的刺痛。
同时,这些收入较低的农民,还面临着增收乏力的困境,有的是因为自身拥有资源不足,有的是外出就业能力不足,有的是习惯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是“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研究室党员汪娟在大兴区礼贤镇看到农民们宁肯把大棚租出去也不自己种,只能赚到较低的租金。她说,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三农”工作者,如何在政策上扶持农民、观念上引导农民、技术上培训农民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宣传处党支部书记顾崇华认为,这些年来,主观上怕区县误解、怕基层干部为难、怕群众不欢迎,客观上怕农村生活条件差,“进村入户”的次数越来越少。到村里调研也是见干部多、见农民少,走马观花多、深入探讨少,住在宾馆多、住在农户少,无形中和基层、和农民的距离越来越远。通过深入农村,我们发现,淳朴的农民对于“三农”干部还是很有感情的。只要不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搞形式”、“走过场”,老百姓欢迎干部们经常下来走走。村镇建设处党支部书记郭子华认为,在入户过程中,只要耐心听听村民的心声,让他们的怨气有处撒、火气有处泄、困惑有人解,即使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也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党支部书记陈全刚说:“市农村纪工委监察处到我们村里开展‘进村入户’活动,很贴近民心,老百姓觉得这是市里关心他们、重视他们,对我们基层工作帮助很大。”
“以前干部下乡,都是村干部陪着走一圈就回去了,咱也接触不上。这次一进家门,不管是板凳还是炕,坐下就唠。这样的干部,咱们不隔心。”73岁的马栏村村民宋恩宝告诉记者。
于农民群众而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非常具体的小问题、小困难;于我们而言,听取农民的心声,研究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困难,就是我们最大的奋斗目标
2006年至今,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最大的时期,也是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最多的时期,所以农口党员干部们想也应该是农民最满意的时期。但是,真正“进村入户”以后他们才发现,农民虽然总体上对这些年来的政策比较满意,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但是和大家当初的想象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以前一直认为,北京农村用电用水这样的基本生活设施至少是没问题的。”组织处党支部王东同志说,在通州区永乐店镇陈辛庄村,8月16日晚,大家正在农户家吃着饭,空调突然停了。村民告诉我们,由于农村电网容量不足,夏天用电高峰经常出现突然停电的情况。空调成了摆设,看着碍眼,买着浪费。王东还发现平原地区农村的吃水也存在问题。虽然近年来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供水主管道铺设得很好,但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户院子里的水管冬天经常冻裂,影响群众吃水。“一天衬衣汗湿三遍,让我们了解到了以往没注意到的问题。我们已将这一问题挂账,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王东说。
汪娟给记者讲了另一个故事。政府投资在农村建了冲水公厕和太阳能浴室等惠民设施,但由于村里负担不起运营成本,慢慢公厕上了锁,公共浴室关了门。政府花钱办的好事成了摆设。
“挣工资的人给不挣工资的人办事,经常办不到点儿上。”王孝东形象地说,经过初步汇总梳理,我们发现农民最满意的政策是养老医疗、公益性就业岗位、粮食直补、基础设施建设等,不满意的是公共厕所及公共浴室等使用效率较低、房屋抗震改造与农民实际需求不太一致等。细究原因,有的是因为政策制定之初了解情况不够,没有掌握农民的真实想法,钱花了不少,群众未必欢迎、未必受益,还造成资源、资金浪费,成了典型的官僚主义的表现;有的是因为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同时缺少政策的监督反馈和及时调整机制,是形式主义的表现。
如何把“好事”办成让群众真正满意的事,成了每位干部思考的问题。魏惠东深有感触地说,群众生活在最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交流,使我们掌握到最鲜活的社情民意,了解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制定政策,才能不走偏。
记者跟随山区建设处党支部又来到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洪水峪村的情况与马栏村差不多。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增收致富,成为村民最关心的事儿。从2011年开始,山区建设处党支部帮助洪水峪村编制达摩养生谷沟域发展规划,2012年重点支持了沟域建设。山区建设处党支部书记王海龙指着一处原来是个矿坑、现已经过修复绿化的沟域说,这就是我们要给村里搞的海棠文化谷。这次走访了解到村里很多壮劳力就业难、收入低的情况,决定除了搞文化谷、开展民俗旅游,同時规划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要为村里找到新的替代产业,实现农民就业增收。针对部分村民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情况,他们将12户最危险的农户纳入山区农民搬迁计划。在村子北边新建的护坡下面,十几座红砖房已经初具规模。村民杨建勇算了一笔账,他们一户三口人搬迁,能分到四间总价约11万元的房,政府补贴一人18000元,三口就是54000元,节能保温抗震补贴一户2万元,区县给一户补3万元,自己家基本不用掏钱,就能住上安全的房子了。
把好的政策宣讲、贯彻下去也需要深入农村。山区建设处陈学峰在走访清水镇塔河村四户坐落在山根旁的危险户时,发现村民对政策不了解,将险村搬迁当做是征地拆迁,搬迁积极性不高。他们详细讲解了政策,告诉农户,搬迁不但自己不用掏钱还有补偿,每户都给一套宅基地。险户们了解了政策,就同意搬迁。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是方法,“实践”是目的。党员干部们就是这样在活动中边学边改地实践着这一群众路线的检验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