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之王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eng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鲟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在地球上存在上亿年之久。1991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卢立伍在辽宁凌源发现一件具有长吻部的鱼类化石,其特征与古白鲟相似,和它一同发现的还有北票鲟、狼鳍鱼及其他一些典型热河动物群化石。此化石具有极长的、由一系列纵向分布吻片构成的吻部,头部有明显的前、后长形孔,与鲟科和软骨硬鳞科区别明显。经过古生物学家鉴定,属于白鲟科。这一发现说明白鲟与其他鲟类一样,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在早白垩纪或更早,白鲟科鱼类就已经和鲟科、北票鲟科从系统进化上分开。
  当今世界上白鲟科下仅存2种,白鲟和匙吻鲟。白鲟仅分布在中国长江的干支流中,如沱江、 岷江、嘉陵江、洞庭湖、鄱阳湖及钱塘江。匙吻鲟则分布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白鲟和匙吻鲟最显著的区别在吻的形态和食性,白鲟的吻尖细,以鱼为食;匙吻鲟的吻宽扁,滤食浮游动物。
  白鲟又名中国剑鱼,为中国特有种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鸭嘴,也可俗称为鸭嘴鲟。白鲟体长呈梭形,胸鳍前部的身体平扁,后部略侧扁。鱼体背部灰黄色,腹部白色,各鳍灰白色,尾鳍外缘为青灰色。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白鲟最显著的特征是吻长,其吻部可占体长的三分之一。白鲟的吻部占身体的比例随着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性成熟前该吻部占身体的比例随个体生长而减小,性成熟后基本稳定。
  白鲟为中下层鱼类,在长江干流及一些水量较大的支流都有分布,幼鱼多在中下游至河口及附属水体觅食,性成熟后溯河产卵,其产卵场在金沙江下游的宜宾江段。每年的2—3 月是白鲟的繁殖季,它们会上溯到长江上游产卵。白鲟的卵带黏性,沉到水里,一尾30千克的雌鱼可以产下20万粒卵。
  长江葛洲坝枢纽兴建后,中下游白鲟被大坝阻隔,不能上溯到上游繁殖。大坝刚截流后,大批白鲟和未成熟的个体被拦在坝下,使上游种群数量下降。但由于产卵场未破坏,坝上的亲鱼仍能繁殖生长。随后科学家发现长江葛洲坝截流后,在坝下又出现了 一 个白鲟产卵场,每年 6—7 月间,坝上的四川万县、湖北宜昌、湖南岳阳以及上海崇明等地江段出现大量白鲟幼鱼。不过,长江上的大坝不只葛洲坝,如果大坝过多会将白鲟的栖息地分割成一座座孤岛,这对其生存是极为不利的。
  白鲟生长速度很快,尤其是当年孵化出的幼鱼更是如此。当年10月份的幼鱼全长达53~61厘米,1龄鱼平均体长75厘米。鲟雌雄鱼在性成熟前生长无明显差异,性成熟后,雌鱼的长度及重量均大于同龄的雄鱼。民间渔民流传 “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其中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鱼就是指的白鲟。不过现实情况下,还没有记录到万斤的白鲟。在2007年捕获到的一条体长约3.6米的白鲟,这是近些年来已知的最大一条。不过,根据动物学家秉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有渔民在南京曾捕到 7米长的白鲟,体重908千克,这是世界上淡水鱼类体长度的最高纪录。
保護专家正从围网中救出江豚。

  白鲟为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其他鱼类为食。1983 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经解剖过一尾长354厘米、体重148千克的白鲟,在它的胃中,取出 一 尾 3. 7 千克的青鱼和 一尾 4 千克重的鲤鱼。白鲟的食性随季节和环境发生变化,在长江上游春夏季以鲷鱼为主,秋冬季则以虾虎鱼和虾类为主。在长江下游江段白鲟则以鲚鱼和虾蟹类为主。白鲟是个大肚皮,它一次进食量可占体重的 5%,一次摄食后,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摄食。
  早在198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中已经将白鲟列为我国国家一类特有珍稀动物。可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白鲟还是没能保住。很多人可能会疑问,为何不进行人工繁育然后放生。现实的情况没有那么简单。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可以捕捉到白鲟的幼鱼,可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探索出白鲟的繁育技术。当后来具备白鲟繁育技术之后,却再也捕捉不到鱼了。也就是,白鲟并没有等到人类技术进步可以挽救自己的那一天。
  2003年,中国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放生一条白鲟,此后白鲟便消失踪迹。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把白鲟列入“极危”等级。
  那么如何定义一个物种是否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于灭绝做出了定义:“某一分类单元的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则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灭绝。如果无法确定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在50年内没有发现该个体,就认为该分类单元的物种绝灭。”实际情况要想确定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死亡是非常困难的。随即,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性灭绝”。所谓的功能性灭绝是指即便是该物种还存在,也无法在自然状态下拥有维持繁殖的能力。从遗传上看,一个物种想要生存繁衍下去而不至于近亲繁殖,需要一个最小有效种群。不同物种的最小有效种群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因此,早在1993年白鲟就已经被科学家认定为功能性灭绝。
  从进化历史上看每一个物种都可能灭绝,旧的物种灭绝为新的物种提供生存的机会,如果地球上的物种都不灭绝,这个地球显然无法承受。可是人类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演化机制,一些物种如白鲟本来可以在自然界继续存活,可是由于人类的干扰、破坏而导致灭绝,这就影响物种的多样性,进而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而人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态系统出了问题,人类也无法幸免。这就是保护物种的意义所在。
  ◎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
其他文献
19世纪末,尽管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已历经了两个世纪的蓬勃发展,但在这场洪流中闻名遐迩的美国本土数学家并不多见,米勒(George Abram Miller,1863-1951)是其中最引人注目者之一。米勒的聪明睿智、独立的判断力与高超的创造力,使他一生在11个国家的30多种杂志上发表论文820多篇,其中约450篇为群论学术论文,其他涉及教育、数学史等各个领域,有力推动了美国的数学发展。  半工半读
期刊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春节回归故乡,与亲朋好友相聚就像是每年必须完成的一场庄重仪式,冰雪无惧、风雨无阻。这种坚守与渴求推动形成了农历春节前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每年持续约40天,这就是“春运”。  春运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4年,但是真正成为举世瞩目的壮观景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全国春运旅客发送首次突破1亿人次,之后一路攀升。1984年,猛增到5亿多人次;1994年、2006年,分别突破10
期刊
经100多年来的不断改进、创新,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匠心,并得益于石油、钢铁、铝、化工、塑料、机械设备、电力、道路网、电子技术与金融等多种行业的支撑,如今的汽车具有多种形式、不同规格,成为了广泛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各种领域的交通运输工具。  汽车历史上曾经历多次变革。1769年,法国人N·J·居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这辆汽车被命名为“卡布奥雷”,车长 7.32m ,车高 2.2m ,车
期刊
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影响小麦产量的严重生物灾害。感染条锈病的小麦叶子发黄,麦粒干瘪,如同生锈。如果防控不及时,往往会造成减产,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甚至导致绝收。  如何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一直是摆在农业科学家面前的重大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40年来坚守中国西北旱区,回答了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菌从哪里来、如何致病、如何防控等一系列问题。他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小麦每年避免减产20多亿公斤
期刊
秋冬之际天干物燥,《科学FANS》的小编发布秋季润燥实用食补小药方,引来某同学驳斥中医是伪科学。小编实在冤枉,慌忙之中自辩清白,不料引发了中医与西医的一场小范围PK。  关于二者的起源,只能说是“殊途同起”,西医也曾和中医有类似观点,法国皇帝路易十五更因为放血治疗成了人干。17世纪后,文艺复兴运动掀起科学革命,人体解剖成为医学课程,西医与中医才各自分道扬镳。    第一轮PK——理论基础    中
期刊
记者见到李妍的时候,她正在省城一家书店看书。她告诉记者,自打退休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每天到书店看书,差不多一周看一本,覆盖了所有种类。等天好了,还要出去旅行,看看世界。李妍回忆,1981年底,正式成为济南火车站一名普通售票员时,她还不满20岁。而在2018年4月,李妍正式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离开时为中国铁路济南铁路局客运管理科科员。在近40年的工作中,李妍一直与火车票打交道,经历了先后3次客票的变迁
期刊
人们的出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英国“对话”网站于2019年11月6日,报道预测了2045年公共交通的4种愿景。共享往返班车  在“共享往返班车”城市,广泛采用针对需求而设的小型公交车、“优步”式出租车和覆盖到达目的地“最后一英里”的微型模式车(比如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和平衡滑板车)。得益于无缝预订和支付系统以及大量商业、社会和政府交通供应商蓬勃发展的企业家精神,采用这些不同形式的交通方式简单易行。与
期刊
引子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UNESCO)将2015年定为“国际光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Light),将一系列与光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关联,其目的是增加人们对光科学及其应用成就的了解,为人类在能源、教育、农业、通信和健康等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1000年前(1015年),出生于今伊拉克巴士拉城(Basra)的阿拉伯物理学家伊本·海赛木(Ibn AlHayt
期刊
随着5G商用牌照的正式发放,意味着我国正式向5G时代迈进,而汽车产业也将迎来万物互融、智能互联的新阶段。未来的出行方式将会是什么样子的?生活方式会有哪些改变?畅想一:新能源动力成主流  伴随着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限行、限购政策的解禁,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又一轮风口。在近30年的发展之后,现阶段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电池寿命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顾虑或短板将被一一解决,新能源汽车
期刊
“未来的轨道交通,能不能像网约车一样,有客时就运行,可以随叫随到?”在2019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株洲论坛上,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中车株机公司副总工程师杨颖这样展望轨道交通未来发展。  作为轨道交通技术专家,杨颖有一个职业特点,每到一个国家考察和出差,都要去乘坐当地的地铁和城轨,感受它们的特征,收集乘客反馈,然后有效融入自己的研发当中。才从英国出差返回株洲的杨颖说,“希斯罗机场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