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作为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和预习未学知识的必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育新政下,学生的自习时间、节假日明显多于过去,教师讲课时间自然要少得多,作业的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发现一些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存在很多问题,与我们开展的素质教育的目的不相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即使我们的课堂都是百分之百的进行素质教育,也只能是半拉子工程。怎样布置作业和布置什么样的作业,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原则。
1 目的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我们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与练习时,目的性并不太明确,认为只要做得多,就会有效果,越多效果越明显,因此,常常布置机械的重复的作业与练习,学生争分夺秒地完成了,却没有多大益处。这些教师没有弄明白,我们的作业和练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与练习的设计中,就必须将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即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和练习。首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专项作业或练习,而不应该平均使用力量;其次,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作业或练习。
2 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
一是有些教师在作业与练习设计中,缺乏应有的坡度和难度,体现不出作业与练习设计的层次性要求。这样的作业与练习,显然也无法达到我们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在作业与练习的设计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教育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作业或练习的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也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具体而言,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
(1)作业或练习的内容要做到由易到难,从模仿到再造,再到创造性发展,要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这就是说,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作业与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作业与练习,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宽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作业与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技能的转化。
(2)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作业与练习活动之中,满足各个层次的同学对作业或练习的不同要求,从而在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充分实现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是有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或练习时,不能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既关注一节课作业与练习设计对本节课教学任务的整体性目标要求的适切程度,又关注作业与练习对本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性目标的适切程度,这是胸中无纲、脑中无本的原因。我们在布置作业或练习时,要在把握本学科知识结构的逻辑性、连贯性的前提下,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内部的相互联系,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作业或练习,体现出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
3 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结合
很多教师在设计作业或练习时,不太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体现知识的趣味性。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投入到作业与练习中,才能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作业或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兴趣的因素。
现代课程和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思维开放性的培养,而我们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或练习时,仍停留在过去应答式作业与练习的基点上,显然是与现代教育相悖的。与现代教育相适应,我们在布置作业或练习时,应当结合社会和实践,体现开放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品质。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与趣味性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创造性地完成这类开放性的作业与练习。
4 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在新课程理念下,所谓的知识应该是主体生成的知识,体验更应该是主体生成的体验。我们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与练习时,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的应答式上,不仅没有解决体验的问题,而且对知识问题的解决也偏离了主体生成的方向。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作业与练习设计上,必须把问题解决从知识性和体验性两个维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其效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业与练习的设计上,既要把预设问题的知识性和体验性相结合,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积极应对课堂上可能创生的课程资源,用学生的困惑创设新的作业和练习。我们只有这样布置作业和练习,学生才能够把自觉地、有意识地把问题解决的知识性与体验性结合起来,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5 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
我们知道,现代学习的根本方式,应当是具备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要将其有机结合,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索。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很好地把握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多方面内涵,理解并能够较好地创设丰富多彩而又富有启发意义的作业与练习的问题情境,才能设计出既满足学生学习自主性要求,又能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开展的作业或练习,从而有效地实现自主性和合作性的有机结合。
总之,作业与练习的设计必须是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呈现。我们不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与否,更要关注学生能否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在问题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意向和程度等方面。
1 目的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我们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与练习时,目的性并不太明确,认为只要做得多,就会有效果,越多效果越明显,因此,常常布置机械的重复的作业与练习,学生争分夺秒地完成了,却没有多大益处。这些教师没有弄明白,我们的作业和练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与练习的设计中,就必须将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即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和练习。首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专项作业或练习,而不应该平均使用力量;其次,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作业或练习。
2 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
一是有些教师在作业与练习设计中,缺乏应有的坡度和难度,体现不出作业与练习设计的层次性要求。这样的作业与练习,显然也无法达到我们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在作业与练习的设计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教育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作业或练习的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也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具体而言,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
(1)作业或练习的内容要做到由易到难,从模仿到再造,再到创造性发展,要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这就是说,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作业与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作业与练习,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宽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作业与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技能的转化。
(2)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作业与练习活动之中,满足各个层次的同学对作业或练习的不同要求,从而在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充分实现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是有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或练习时,不能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既关注一节课作业与练习设计对本节课教学任务的整体性目标要求的适切程度,又关注作业与练习对本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性目标的适切程度,这是胸中无纲、脑中无本的原因。我们在布置作业或练习时,要在把握本学科知识结构的逻辑性、连贯性的前提下,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内部的相互联系,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作业或练习,体现出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
3 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结合
很多教师在设计作业或练习时,不太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体现知识的趣味性。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投入到作业与练习中,才能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作业或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兴趣的因素。
现代课程和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思维开放性的培养,而我们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或练习时,仍停留在过去应答式作业与练习的基点上,显然是与现代教育相悖的。与现代教育相适应,我们在布置作业或练习时,应当结合社会和实践,体现开放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品质。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与趣味性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创造性地完成这类开放性的作业与练习。
4 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在新课程理念下,所谓的知识应该是主体生成的知识,体验更应该是主体生成的体验。我们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与练习时,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的应答式上,不仅没有解决体验的问题,而且对知识问题的解决也偏离了主体生成的方向。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作业与练习设计上,必须把问题解决从知识性和体验性两个维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其效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业与练习的设计上,既要把预设问题的知识性和体验性相结合,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积极应对课堂上可能创生的课程资源,用学生的困惑创设新的作业和练习。我们只有这样布置作业和练习,学生才能够把自觉地、有意识地把问题解决的知识性与体验性结合起来,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5 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
我们知道,现代学习的根本方式,应当是具备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要将其有机结合,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索。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很好地把握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多方面内涵,理解并能够较好地创设丰富多彩而又富有启发意义的作业与练习的问题情境,才能设计出既满足学生学习自主性要求,又能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开展的作业或练习,从而有效地实现自主性和合作性的有机结合。
总之,作业与练习的设计必须是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呈现。我们不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与否,更要关注学生能否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在问题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意向和程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