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书海的小确幸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473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瑞芬的文学评论,在当今文坛,独树一帜,其文笔活泼清丽,带有抒情风味而不失严谨,从阅读者角度出发且浸淫于阅读情境的美好感觉,从字里行间穿透出来,让人不禁想把评介到的所有作品集(主要是台湾出版的散文集)全部找来拜读,读过的则想重新细品。一本文学评论集能做到这样,已经算很成功了。
  《春风梦田:台湾当代文学评论集》,尔雅出版,出版社负责人亲自作序。隐地谈到文学出版现况,依例以惯常的哀叹为始,他叹道,文学出版市场式微,副刊缩水,书评或文学评论不受欢迎。然而隐地书序之论,并非新亭对泣,发发牢骚便罢,这些感叹句,适以映衬张瑞芬用功之勤与为学态度之好。
  文学式微,不只反映在书籍销售上,年轻朋友流连的网络,固然以文学社群形成小众市场,相濡以沫,互相打气,但毕竟小众。严肃的文学作品,点阅率低,回应少,书评园地更贫瘠,偶有书评书介的人气部落格,细察大都是奇幻书友齐聚。并非奇幻、推理等类型作品不好,而是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而文学作品的书评总如晚春花谢,令人怅然。
  文学评论少,台湾文学评论更少,至于台湾文学里的散文评论,则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散文本来就比较缺乏评介,大概相较于诗与小说,散文看起来简单多了,感觉写作起来也较为闲散轻松,不必费力阅读,遑论研究,此观点众口有论,不再置喙。然张瑞芬却选择此僻静的路,这条路,虽人迹不多实繁花缤纷,走着走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般,竟也开出一条路来了。许多著作,如《春风梦田》以及之前《狩猎月光》、《鸢尾盛开》,都以台湾散文创作为主题。和早期着力于散文评论的郑明俐不同,张瑞芬不谈理论,只解析作品,评论作家。也和许多评论者迥异,张瑞芬喜欢一本书,则以好东西与好朋友共享的心情,下笔推介,不但欣赏,也传导这份美好。在她笔下,看不到某些评者喜欢排名次的恶习,或者老师改作文似的,批判兼指导的杀气。
  此外,作为台湾散文创作的知音,张瑞芬但作好评介工作,不必苦口婆心,大声疾呼,要爱台湾啊多读本土创作。就如台湾电影,一位导演说得好,请影迷捧场观看,不是因为它是台湾影片,而是因为好片。张瑞芬似乎并未呼吁过什么,但只要你看了她的书评,很难不被吸引。套一个流行到有点俗滥的词,这叫“悦读”。看得出来,张瑞芬真的喜欢阅读,有所得则写之评之,其作法以作家近期写作成绩与一贯风格下手,继而切至所要评介的书,或比较同一作者的旧作,或参照同主题同性质的他家著作。这样用功而切实的评论,不多。有时候我们会在报刊杂志看到,即使名家,评介甲书,便介绍此书作家的风格成就,末了几行扣回此书,寥寥几句便交代完毕,那么评者究竟读了这本书没有?存疑。
  虽云张瑞芬以抒情笔调写书评,文采灿然,但她同时善于合音,长于协奏,评什么人的作品,她往往会以那人的语气说话。这绝活到了评陈浩《女儿父亲》时,尤其明显,从婉约小令忽然变成台语词令,微微有小S或陈浩或他的一对女儿上身的错觉。是的,这篇标题叫做《徐佳莹的妹妹们》,你没看错,张瑞芬笔下,不少以看似不相干的某人某事为题目,如《郭采洁和她的一页台北》、《罗莉塔妹妹宅书写》、《少年荷顿和他的地质学家父亲》、《玫瑰花和她的小王子》,以及《鸢尾盛开》中《贝多芬的后山童年》,分别写王文娟、周芬伶、亮轩、李炜、周志文的文集。光从题目无以猜测是谈哪一本书,但标题不是逞一时文艺腔之快,不是纯粹浪漫无边的发抒,而是藉以切入其作品内涵。读者读过张瑞芬文章后,不妨回头检视目录,从标题回想各篇重点是什么,若印象模糊,表示尚未读进去。这也算是某种有趣的阅读法。
  书评文章,若所评之书未曾过眼,读起来不免隔阂,张瑞芬的书评文字,就算当散文读,也好。才气纵横、文笔酣畅的张式评文,叙述的、抒情的、评论的,成分饱满,却能配置得恰如其分。即使谈论作者外貌身形,亦能画龙点睛,烘托其人其文的风格。例如这一篇说杨牧:“我第一次觉得男人发际带点星霜并不难看,是看刘大任在《晚风细雨》的封底小照,第二次就是看杨牧……”。当你质疑作家本人形象和作品印象往往颇有落差,何况容貌举止,这有何可说的?且慢,读下去当可发现,作家显影其实也和其文字风格相迭,重心还是落在评书,而非交代和作者的交情史,更非八卦。
  《春风梦田》除了书评,另收年度散文现象观察,这是张瑞芬的独门武器。某一年副刊请来几位作家、学者,撰写年度文类观察报告。文章摊开,高下立判,下焉者满纸教训,谓现在年轻作家都如何如何,然则这现象岂是这一年独有?年度出版品却一字未提,这种报告,一小时不到即可交卷了。张瑞芬负责散文类,用功甚深,扎扎实实,细细交代。她长期回顾整理年度散文,以单年且不过瘾,时以十年为期。不,十年仍不足,要玩就玩大的,《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评论篇》一书让人惊艳,据云男性篇还在努力中。两性合观,不啻一部微形台湾文学史。
  读张瑞芬,随其沉浸于阅读的美好情境,想起郝明义一句话:“迷恋一个人都不需要理由了,何况是书?”恋恋书海,或许其中的幸福是很难言传的。在张瑞芬文字里,我们感受到这份迷恋的“小确幸”。
其他文献
2010年10月,龙源期刊网(以下简称“龙源网”)在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上发布了“期刊杂志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内容包含3000种期刊在线传播的TOP100栏目、TOP100文章和各类型期刊的TOP10排行。这是龙源网继2005年以来第六次发布此排行。每年排行的发布,对龙源和期刊社来说都是一大盛事。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阅读网站,此举无疑盘点和展示了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成果。在国家大力推动
期刊
你大概很早便读过《福尔摩斯》、《嫌疑犯X的献身》,再而是《魔戒》、卫斯理系列……还未读到林咏琛的小说时,你大概不会想到世间还有这样一种小说。  她笔下的故事,推理、悬疑、奇幻及爱情聚于一身,明明渗着不可思议的色泽,却让人觉得情深意真。悬疑、奇幻或推理类小说其实从来都不是女作家的强项,琼瑶、亦舒、张小娴、深雪向来不专此项,林咏琛可谓奇葩一朵,且是奇得清新、自由。难得倪匡也佩服:“幻想小说虽然易写,但
期刊
台湾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木马文化)是台湾“共和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一家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木马文化成立,这次不是为了攻打特洛伊城,也不是因为计算机病毒,而是为了阅读而存在。  木马文化总编辑汪若兰是一位知性、勤勉而温柔的女性。与汪总编接上头,是晚上8点左右,当时她仍在公司忙碌。电话里她的声音透出些许疲惫,但仍能从她的回答中感受到她敏捷、清晰的思路。未见其面,却能感受到她笑容里,甚
期刊
民国时期是武汉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武汉几度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许多或高亢激昂、或哀婉悲壮的回忆。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海风出版社与武汉台办、武汉文史馆合作编撰出版了《民国时期的武汉》。作为一名在武汉完成本硕学业的湖北人来说,能够成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我感到非常幸运和满足。  周恩来曾经指出:“武汉是大革命北伐时期的最高峰,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三十八年的时间里
期刊
台湾作家陈淑瑶,出道十多年来,几乎每部作品都斩获台湾各大文学奖项。2010年,其首部长篇小说《流水账》,与张爱玲《小团圆》同获“台北书展”小说类年度之书,并获金鼎奖文学类图书奖,成为中生代小说家中,书写乡土及岛屿风情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巨作,被众多文艺青年所钟爱。  初接到这本书时,颇有些犹豫,洋洋洒洒二十几万字的这样一部描写流水般生活故事的乡土小说,勾勒20世纪80年代澎湖的风土人情,充满了台湾的古
期刊
来到北京蓝羊书坊,是美丽的插曲。初来乍到北京,作为旅人只是想多看看,行经清华便下了公交,没想百年校庆的清华此时戒备森严,访客不得其门而入。于是,向北行,一路尽是中国各地民俗餐馆,乱走进路旁的胡同之中,迎来的是一面大红横条标语,“全民参与集中整治、坚决拆除违法建设”和夹道的摊贩。三轮货车载运着商品货物来往这条小街弄,摊子倒是已经摆定开始做生意,卖四川家常菜的、火锅的,路旁另有摊贩兜售麻辣烫、陕西凉皮
期刊
2008年九歌成立三十周年,特别举办200万小说奖的征文比赛,创下华文创作最高奖金,也吸引了二百多部长篇小说来竞逐,选出入围作品四部,评审老师们一致决定,由于首奖奖金高,众所瞩目,期待也高,四部作品水平不错,但仍不合首奖要求,因此从缺并决定续办,希望能将首奖颁出去。这次征文比赛我们很担心评审老师会不会又觉得作品不够好,首奖又要从缺了。所以在决审会前我和评审老师联络,几乎一半的老师说应该选得出首奖,
期刊
海豚出版社成立于1986年,隶属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其作为外文出版社的副牌,以出版儿童读物、教育、工具书和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20多年来出版了包括“奥特曼”系列、“小海豚蒙学经典”、“中华文化”系列等众多优秀少儿读物,受到少年儿童的广泛好评。  2005年起,海豚出版社开始独立运作,长期与书商的合作模式之下,自身发展规模并不大,全社只有20余人。2009年,每年出书一二百
期刊
“三个好友,四大洲,一段脱离常轨的梦想旅程。”看到书封这样的介绍,我承认自己心里有股酸味,再翻开书扉看见作者的照片,是三个年轻貌美的女孩,我几乎有点怒了。旅行一个月已属奢侈,旅行一年,简直是……可恶!作者的时尚感更让人怀疑这本游记或许是“欲望城市版”的《鲁宾逊漂流记》,掺杂虚假虚荣的流浪感。  直到打开序言《迷惘女孩》读到这段:“毋需顾虑太多。别为小事烦恼──甚至连大事也一样。我们会说,在你闷着头
期刊
关于曼娟,在我进皇冠时她就已经是畅销作家,非常的受欢迎了。但彼时我还是个小编辑,因为有别人负责她的书,所以曼娟并不认识我,只是偶尔见她来公司,总觉得这亭亭的女子真是一派安稳自然。尔后,工作的转换,我变成曼娟的编辑,每次出书读着她优美的小说或散文,或者跟她见面讨论书的事,或者吃饭。曼娟在我印象中一直都是优雅自持的人,有时候她会说一些玩笑话甚至有逗趣的表演,都会让我有大开眼界的感觉,原来曼娟也有这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