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培养初中生的创造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挖掘创造力等角度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力 积累 氛围 心理品质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即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它具有新颖性、独特性。“新颖”指不墨守成规、推陈出新、前所未有;“独特”指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与科学家和艺术家“创造”不同,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努力探求并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逐步具有相应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多则是注重对学生初级创造力的培养,即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重视知识的积累
达·芬奇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人,他不仅是科学家,而且是多才多艺的全才,对解剖学、艺术、航天、建筑、植物学、工程、地质学、机械、哲学和雕塑都有着极深的研究。此外,爱因斯坦、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张衡都是如此。美国曾对1131位科学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些人才大都以博取胜,很少有精通一门的专才。由此看来,创造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深厚的科学文化作为基础,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就缺乏依据,人的正确观点难以形成,创造发明就难以为继。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其成为知识丰富的人,首先要在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训练上下功夫,使学生踏实学好语文的课内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其次树立“大语文观”,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使学生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扩大其知识面,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逐步提高他们对知识敏锐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发展创造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心理自由和安全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的展示创造力。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情感应该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是师生心灵沟通,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2.促进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不同,会产生认识差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差异造成的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如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表现了诗人对归京的好友依依惜别的留恋之情;有的学生则认为不仅如此,也表现了恶劣天气诗人为友人归途安全担心;也有的认为这是诗人触景生情在自己为归期未定,前途未卜而迷惘、伤感……这种差异,正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见解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张扬。作为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大胆探索,逐步形成多种灵活有效的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它首先是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与智力因素相关的品质构成。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注重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创造力需要以观察力作为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比如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就让学生利用周末去参观淮海英雄纪念碑,仔细的观察其地理方位、质地、结构特征、风格等,并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在教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后,则要求学生去观察我们徐州本地的四季物候,写一篇观察日记等。
创造力更离不开丰富而新颖的想象力。大凡伟大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及科学发明家的成果,都是首先从他们非凡想象力得到开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想象,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讲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有关济南的地理特征时,教育者要设法唤起和调动学生头脑中有关童年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从而在脑海中再现出在母亲怀抱中温馨的感受,进而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境。
创造力还要求思维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教育者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作文教学中,由俗语“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求学生“反弹琵琶”,以“忠言未必逆耳”构思一篇作文。
四、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挖掘创造力
创造力不仅与智力有关,也与情感、兴趣、意志等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也是创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创造性学习的喜悦。情感是进行一些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创造情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不成熟的创造见解,都要予以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的激情才会高涨,聪明才智才能尽情的发挥。坚强的意志是培养创造力的必备条件。无论是新发现、发明,还是文学艺术的创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只有具备了不畏困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歌颂这种精神的名篇佳作: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愚公移山》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的挖掘课文中的意志因素,让学生从中受到精神熏陶与感染。
另外,语文教师还时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和作业,让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从而锻炼他们的意志。
总之,每个人都有创造潜力,只要教育者在教学中坚持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茅村镇中心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力 积累 氛围 心理品质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即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它具有新颖性、独特性。“新颖”指不墨守成规、推陈出新、前所未有;“独特”指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与科学家和艺术家“创造”不同,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努力探求并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逐步具有相应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多则是注重对学生初级创造力的培养,即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重视知识的积累
达·芬奇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人,他不仅是科学家,而且是多才多艺的全才,对解剖学、艺术、航天、建筑、植物学、工程、地质学、机械、哲学和雕塑都有着极深的研究。此外,爱因斯坦、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张衡都是如此。美国曾对1131位科学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些人才大都以博取胜,很少有精通一门的专才。由此看来,创造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深厚的科学文化作为基础,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就缺乏依据,人的正确观点难以形成,创造发明就难以为继。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其成为知识丰富的人,首先要在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训练上下功夫,使学生踏实学好语文的课内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其次树立“大语文观”,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使学生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扩大其知识面,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逐步提高他们对知识敏锐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发展创造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心理自由和安全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的展示创造力。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情感应该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是师生心灵沟通,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2.促进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不同,会产生认识差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差异造成的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如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表现了诗人对归京的好友依依惜别的留恋之情;有的学生则认为不仅如此,也表现了恶劣天气诗人为友人归途安全担心;也有的认为这是诗人触景生情在自己为归期未定,前途未卜而迷惘、伤感……这种差异,正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见解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张扬。作为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大胆探索,逐步形成多种灵活有效的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它首先是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与智力因素相关的品质构成。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注重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创造力需要以观察力作为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比如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就让学生利用周末去参观淮海英雄纪念碑,仔细的观察其地理方位、质地、结构特征、风格等,并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在教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后,则要求学生去观察我们徐州本地的四季物候,写一篇观察日记等。
创造力更离不开丰富而新颖的想象力。大凡伟大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及科学发明家的成果,都是首先从他们非凡想象力得到开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想象,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讲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有关济南的地理特征时,教育者要设法唤起和调动学生头脑中有关童年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从而在脑海中再现出在母亲怀抱中温馨的感受,进而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境。
创造力还要求思维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教育者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作文教学中,由俗语“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求学生“反弹琵琶”,以“忠言未必逆耳”构思一篇作文。
四、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挖掘创造力
创造力不仅与智力有关,也与情感、兴趣、意志等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也是创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创造性学习的喜悦。情感是进行一些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创造情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不成熟的创造见解,都要予以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的激情才会高涨,聪明才智才能尽情的发挥。坚强的意志是培养创造力的必备条件。无论是新发现、发明,还是文学艺术的创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只有具备了不畏困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歌颂这种精神的名篇佳作: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愚公移山》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的挖掘课文中的意志因素,让学生从中受到精神熏陶与感染。
另外,语文教师还时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和作业,让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从而锻炼他们的意志。
总之,每个人都有创造潜力,只要教育者在教学中坚持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茅村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