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铎作为晚明书法的代表人物,在通过几大流派的盛行过后,表现派成为主流,社会审美风尚喜欢巨幅作品,故而王铎对于形式的研究和表现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归纳总结空间表现的方式方法,其中分为二维平面空间的表现手法和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具体细分二维空间的表现手法有点画形质的运用、字形结构的变形、章法布局的把控,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有墨法的运用、空间布白分布的穿插、用笔提按的轻重变化等六个方面。然后就是具体的运用,运用的关键其实不是手法,而是意识的全局把控和手法灵活组合的思维能力,所以王铎书法空间表现形式的关键还是对古法的反复临摹和理解后的一种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王铎;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表现
一、王铎书风形成的时代背景
在明代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自洪武元年开始,在长达三个世纪的岁月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不断交替变换,使得帝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进而使得书坛呈现出一副百花争鸣的现象,相继出现了古典、浪漫、以及表现三大流派,三大派别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发展、借鉴、学习。随着时间的流逝,不难发现,真正能代表明代书法最高成就的还是属于表现派。因为“古典系书家流派”还是致力于从传统中寻求突破和创新,而“浪漫系书家流派”则属“现代表现派”的先声,仍然着重点还在于美学理念和形式上的追求,使得书法形式的表现大于内容的主体性,使书法轻浮于纸上。唯有“表现派”才较为完全的摆脱了已成思维定式的美学框架,单纯的放任书家恣性挥洒,标志着主体个性的张扬,以精神自觉为核心的,从“浪漫派”的基础上更向前迈进一步,不仅在波澜壮阔的明代书坛取下领导地位,也为中国书法的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王铎就是表现派书家的代表。
二、王铎个人书风的形成
王铎生于明万历年,卒于清顺治九年,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篙樵、小樵、石樵、痴庵、东果长、痴庵道人、雪山道人、白雪道人、兰台外史、二室山人等。据史料记载,其祖上是从山西迁往河南,家人中唯有其祖父中过进士,然而还不幸英年早逝,王铎早年间家境贫寒,家教甚严,青少年时期,家中又突逢灾难,辗转反侧下得贵人相助、赏识,得以继续学习,才会有后来的神笔王铎。与其同年中举的还有黄道周,与倪元璐,被当事人称“三株树”。三人在人生道路上交往密集,政治上相互影响,生活上相互扶持,只是在明亡之际,黄、倪二人与王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也是选择了不同的归宿。
王铎其书学甚多,一生忠于二王,视二王为正宗,对二王的法帖无所不临,少年时,临习【圣教序】就能字字逼俏,日临二王数十年如一日,其线质如苍松劲挺,柔中带刚,受张旭影响至深,作品中的转折和方笔,还有点画的延伸趋势,都是尽得张旭之法。中年又习得米芾笔法,能以假乱真,又勇于变法,大胆尝试,即崇古,又不拘泥于古,但因为其一生不像颜公、米芾一样做到真性情,率性而为,更是和倪元璐和黄道周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故其心性和学习中也没能完全习得米芾和颜公的精神,而是融合自己的性情产生出一种看似柔弱却又有种铁画狼勾般的连贯体式,也正是由于大方向上更多的是学习技法,和形式,也使得王铎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三、王铎书法中的二维平面表现
二维空间是在人类漫长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导致科学的进步,促使一大批科学家把人类可认知到的元素进行编类划分,故而在数学领域中,数学家们也规范了许多数学概念,其中就有度量,为了能使度量尽可能的规范、系统和被大众所接受,“维空间”的概念就由此而产生了。而二维空间也是在一维线性空间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产生的,在随后的发展中“维空间”的概念不断地被完善,至今为止,已有四维空间和尚在理论阶段的多维空间,但在生活中,更多应用的还是二维平面空间和三维立体空间,像书法就是通过二维平面的纸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
(一)点画变化在二维平面中的表现
王铎书法作品中的点画形态变化可谓是其在二维平面中制造“摩擦”和“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构成基础。王铎笔下的点画形质总是精巧之至,意韵十足而又神气具在,在其点画形质中更是变化多端,中锋、侧锋、或平行或绞转甚至偏锋等结合运用的出神入化,导致其线质,刚强劲健,潇洒而又怪异。在其大起大落的行笔过程中却又不忘传统,重视对方笔的运用,方圆结合下使线质极具平面的延展性和二维度的立体感。除此之外,王铎用笔又极具韧性,在行笔中方圆兼备又给人以蜿蜒曲折婀娜多姿的感觉,从而使线质的变化不平同二维纸张的平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同时也给字的形态和书法作品整体艺术既视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字型结构在二维平面中的表现
王铎书法作品在二维空间的表现中点画形质的变化只是基本的表现形式,除了在用笔上对二维空间有影响,其字型结构的大胆变形和夸张对比运用在二维空间的表现之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字的结构和字型的组合普遍认为是有点画所构成,但我认为不尽其然,点画确实是构成字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如果只考虑点画的运用而不考虑空白处的形态也是不能组合出形态各异的字型的。我们在一个二维平面空间中创作,点画所处的位置,以及周围的空间分布也是属于该点画的波及范围的,就像是下围棋一样,一颗棋子的位置往往决定着一片区域的走向和胜负,书法中的点画也同样如此。由点画构成的线质和形状也间接的构成了字型的雏形和总的方向,所以字的结构构成是由实际存在的点画和其周围意识存在的空白所相互交替构成,虚实相生,从而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字型。
(三)章法布局在二维平面中的表现
王铎书法作品在二维空间中的表现点画形态只是基础,字型结构是延伸,最后完整篇幅的表现才是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在这中间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章法空间的布局,它是决定这作品整体表现力的关键,好的作品通过章法的合理布局会呈现出极具震撼的表现力,如果说字形結构是对字的一种宏观把控,那章法布局就是对所有字型总和的一种全局的宏观把控力了。统观书法作品整体,点画,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是形态上统一的完整体系,即使有些字之间相互联系不是很紧密,但观其整体还是有相互联系的,气韵也是完整统一的,因为一幅作品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和人一样,这不仅仅是外在的形似,还需要有内在的神韵和气韵,人重气脉相连,书法也是如此,一幅作品中有些字虽然成独立形态,但却能做到潜气而转,隔行不断,这也是笔断意连的精髓。 王铎的整体章法处理不同于其他书家,他注重作品中很一行轮廓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变化,他并不同于其他书家,在行气的处理上更多的是偏重于对线的延伸和运用,他更多的是通过对点画的变形达到对空间的占领,从而通过控制空间的走向和大趋势来控制每一行所呈现出的轮廓变化,从而达到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间形态各异,通过空间布局的占领打破行之间的空白,使行之间的空间也是不规则形,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作品之中的空间都在时刻运动着,散布在作品的各个角落,通过这种独特的处理使作品整体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尤为强烈从而达一种新的对比,增强了作品在二维平面空间中的表现。
四、王铎书法中的三维空间表现
三维空间是对二维空间运用的一种延伸,它所表现出的比二维空间多了纵深的变化,从而拓展了空间的维度,使原本只是二维的平面空间,变成了全方位的三维立体空间,增强了事物的具体性和表现力,但书法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方式又不同于其他艺术,因为他是通过平面艺术的纸张给欣赏者呈现的视觉艺术,如何在平面艺术中呈现出立体艺术,这需要更抽象和更意识化的手段来表现,在这里书法对三维空间的表现更多是是参照美术手法和空间几何学来加以表现,而王铎就是运用这一手法的大家,也是通过书法表现出三维空间立体感的代表书家。
(一)王铎墨法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
王铎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常用手法就是通过对用墨的控制来达到视觉效果中的立体感,这也是王铎独创的手法之一,其“涨墨法”的发明和运用是其作品在呈现形式上更丰富多彩,在二维空间的表现中通过用笔结字和章法的点线面的全方位布局后又加上墨法的浓淡干湿枯的变化运用,使得在二维平面中的书法作品有了在视觉上的纵深感,达到了意识形态上的三维立体变化,从而使作品的形神都不仅仅局限于纸张的表现上,给人赋予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王铎在墨法上的处理同样也是相同的原理,浓墨黑又亮给人的感觉就像近在眼前,淡墨轻而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远处的风景,枯笔犹如飞沙走石让人觉得生命是在运动连绵不绝,手法的不同所营造出的纵深变化也不尽相同,给欣赏者的既视感也大同小异,在原有二维平面基础上又加上纵深的墨法变化,可以说是给作品赋予了生命,使其有了鲜活的灵魂。
(二)布白分布在三維空间中的表现
王铎通过墨法的运用实现对三维空间的纵深表现只是其表现手法的一种,而通过对布白分布的处理和变化达到纵深上的既视感也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二维空间的点画形质和字形结构章法布局中也有提到,王铎对于空间的把控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他不同于黄山谷那样通过线的穿插和变形来实现对空间的把控,也和米芾的八面出锋的张扬态势有所区别,他是通过点画形质的变化和字型的变化达到对布白空间的包围控制,呈现在视觉中就是块状的布白空间分布,然后在通过对这些块状的布白空间的组合和搭配,运用几何学原理,实现了对三维空间纵深的完美体现,这就是其对布白分布的独特运用。这不仅是简单的块状布白空间的组合和处理,他通过数学中的几何原理,和光线的放射原理的运用,使大的布白空间视觉感受距离近,小的布白空间视觉感受就远,在这远近搭配交替穿插中实现对空间的完美运用和实现对三维空间纵深的完美表现。
五、王铎空间表现性手法的实际理解和运用规范
通过多层次不同角度的研究,其实不难发现,不论是二维空间的表现手法还是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大前提都是要打破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有可能是字中的平衡,也有可能是字组的平衡,还有可能是通篇作品的平衡,但打破平衡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另一种手段来复归平衡,但却同最初的平衡大不一样,这是抽调了一种手法后用另一种手法来弥补上的一种全新的平衡,从而达到了我们要的变化。所以对于王铎书法之中的空间表现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高芳. 《玉剑尊闻》和《明语林》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6.
[2]黄鸣. 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2009.
[3]戴斌. 董其昌王铎书法师古之比较[D]. 南京艺术学院,2011.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王铎;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表现
一、王铎书风形成的时代背景
在明代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自洪武元年开始,在长达三个世纪的岁月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不断交替变换,使得帝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进而使得书坛呈现出一副百花争鸣的现象,相继出现了古典、浪漫、以及表现三大流派,三大派别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发展、借鉴、学习。随着时间的流逝,不难发现,真正能代表明代书法最高成就的还是属于表现派。因为“古典系书家流派”还是致力于从传统中寻求突破和创新,而“浪漫系书家流派”则属“现代表现派”的先声,仍然着重点还在于美学理念和形式上的追求,使得书法形式的表现大于内容的主体性,使书法轻浮于纸上。唯有“表现派”才较为完全的摆脱了已成思维定式的美学框架,单纯的放任书家恣性挥洒,标志着主体个性的张扬,以精神自觉为核心的,从“浪漫派”的基础上更向前迈进一步,不仅在波澜壮阔的明代书坛取下领导地位,也为中国书法的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王铎就是表现派书家的代表。
二、王铎个人书风的形成
王铎生于明万历年,卒于清顺治九年,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篙樵、小樵、石樵、痴庵、东果长、痴庵道人、雪山道人、白雪道人、兰台外史、二室山人等。据史料记载,其祖上是从山西迁往河南,家人中唯有其祖父中过进士,然而还不幸英年早逝,王铎早年间家境贫寒,家教甚严,青少年时期,家中又突逢灾难,辗转反侧下得贵人相助、赏识,得以继续学习,才会有后来的神笔王铎。与其同年中举的还有黄道周,与倪元璐,被当事人称“三株树”。三人在人生道路上交往密集,政治上相互影响,生活上相互扶持,只是在明亡之际,黄、倪二人与王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也是选择了不同的归宿。
王铎其书学甚多,一生忠于二王,视二王为正宗,对二王的法帖无所不临,少年时,临习【圣教序】就能字字逼俏,日临二王数十年如一日,其线质如苍松劲挺,柔中带刚,受张旭影响至深,作品中的转折和方笔,还有点画的延伸趋势,都是尽得张旭之法。中年又习得米芾笔法,能以假乱真,又勇于变法,大胆尝试,即崇古,又不拘泥于古,但因为其一生不像颜公、米芾一样做到真性情,率性而为,更是和倪元璐和黄道周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故其心性和学习中也没能完全习得米芾和颜公的精神,而是融合自己的性情产生出一种看似柔弱却又有种铁画狼勾般的连贯体式,也正是由于大方向上更多的是学习技法,和形式,也使得王铎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三、王铎书法中的二维平面表现
二维空间是在人类漫长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导致科学的进步,促使一大批科学家把人类可认知到的元素进行编类划分,故而在数学领域中,数学家们也规范了许多数学概念,其中就有度量,为了能使度量尽可能的规范、系统和被大众所接受,“维空间”的概念就由此而产生了。而二维空间也是在一维线性空间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产生的,在随后的发展中“维空间”的概念不断地被完善,至今为止,已有四维空间和尚在理论阶段的多维空间,但在生活中,更多应用的还是二维平面空间和三维立体空间,像书法就是通过二维平面的纸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
(一)点画变化在二维平面中的表现
王铎书法作品中的点画形态变化可谓是其在二维平面中制造“摩擦”和“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构成基础。王铎笔下的点画形质总是精巧之至,意韵十足而又神气具在,在其点画形质中更是变化多端,中锋、侧锋、或平行或绞转甚至偏锋等结合运用的出神入化,导致其线质,刚强劲健,潇洒而又怪异。在其大起大落的行笔过程中却又不忘传统,重视对方笔的运用,方圆结合下使线质极具平面的延展性和二维度的立体感。除此之外,王铎用笔又极具韧性,在行笔中方圆兼备又给人以蜿蜒曲折婀娜多姿的感觉,从而使线质的变化不平同二维纸张的平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同时也给字的形态和书法作品整体艺术既视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字型结构在二维平面中的表现
王铎书法作品在二维空间的表现中点画形质的变化只是基本的表现形式,除了在用笔上对二维空间有影响,其字型结构的大胆变形和夸张对比运用在二维空间的表现之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字的结构和字型的组合普遍认为是有点画所构成,但我认为不尽其然,点画确实是构成字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如果只考虑点画的运用而不考虑空白处的形态也是不能组合出形态各异的字型的。我们在一个二维平面空间中创作,点画所处的位置,以及周围的空间分布也是属于该点画的波及范围的,就像是下围棋一样,一颗棋子的位置往往决定着一片区域的走向和胜负,书法中的点画也同样如此。由点画构成的线质和形状也间接的构成了字型的雏形和总的方向,所以字的结构构成是由实际存在的点画和其周围意识存在的空白所相互交替构成,虚实相生,从而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字型。
(三)章法布局在二维平面中的表现
王铎书法作品在二维空间中的表现点画形态只是基础,字型结构是延伸,最后完整篇幅的表现才是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在这中间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章法空间的布局,它是决定这作品整体表现力的关键,好的作品通过章法的合理布局会呈现出极具震撼的表现力,如果说字形結构是对字的一种宏观把控,那章法布局就是对所有字型总和的一种全局的宏观把控力了。统观书法作品整体,点画,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是形态上统一的完整体系,即使有些字之间相互联系不是很紧密,但观其整体还是有相互联系的,气韵也是完整统一的,因为一幅作品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和人一样,这不仅仅是外在的形似,还需要有内在的神韵和气韵,人重气脉相连,书法也是如此,一幅作品中有些字虽然成独立形态,但却能做到潜气而转,隔行不断,这也是笔断意连的精髓。 王铎的整体章法处理不同于其他书家,他注重作品中很一行轮廓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变化,他并不同于其他书家,在行气的处理上更多的是偏重于对线的延伸和运用,他更多的是通过对点画的变形达到对空间的占领,从而通过控制空间的走向和大趋势来控制每一行所呈现出的轮廓变化,从而达到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间形态各异,通过空间布局的占领打破行之间的空白,使行之间的空间也是不规则形,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作品之中的空间都在时刻运动着,散布在作品的各个角落,通过这种独特的处理使作品整体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尤为强烈从而达一种新的对比,增强了作品在二维平面空间中的表现。
四、王铎书法中的三维空间表现
三维空间是对二维空间运用的一种延伸,它所表现出的比二维空间多了纵深的变化,从而拓展了空间的维度,使原本只是二维的平面空间,变成了全方位的三维立体空间,增强了事物的具体性和表现力,但书法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方式又不同于其他艺术,因为他是通过平面艺术的纸张给欣赏者呈现的视觉艺术,如何在平面艺术中呈现出立体艺术,这需要更抽象和更意识化的手段来表现,在这里书法对三维空间的表现更多是是参照美术手法和空间几何学来加以表现,而王铎就是运用这一手法的大家,也是通过书法表现出三维空间立体感的代表书家。
(一)王铎墨法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
王铎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常用手法就是通过对用墨的控制来达到视觉效果中的立体感,这也是王铎独创的手法之一,其“涨墨法”的发明和运用是其作品在呈现形式上更丰富多彩,在二维空间的表现中通过用笔结字和章法的点线面的全方位布局后又加上墨法的浓淡干湿枯的变化运用,使得在二维平面中的书法作品有了在视觉上的纵深感,达到了意识形态上的三维立体变化,从而使作品的形神都不仅仅局限于纸张的表现上,给人赋予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王铎在墨法上的处理同样也是相同的原理,浓墨黑又亮给人的感觉就像近在眼前,淡墨轻而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远处的风景,枯笔犹如飞沙走石让人觉得生命是在运动连绵不绝,手法的不同所营造出的纵深变化也不尽相同,给欣赏者的既视感也大同小异,在原有二维平面基础上又加上纵深的墨法变化,可以说是给作品赋予了生命,使其有了鲜活的灵魂。
(二)布白分布在三維空间中的表现
王铎通过墨法的运用实现对三维空间的纵深表现只是其表现手法的一种,而通过对布白分布的处理和变化达到纵深上的既视感也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二维空间的点画形质和字形结构章法布局中也有提到,王铎对于空间的把控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他不同于黄山谷那样通过线的穿插和变形来实现对空间的把控,也和米芾的八面出锋的张扬态势有所区别,他是通过点画形质的变化和字型的变化达到对布白空间的包围控制,呈现在视觉中就是块状的布白空间分布,然后在通过对这些块状的布白空间的组合和搭配,运用几何学原理,实现了对三维空间纵深的完美体现,这就是其对布白分布的独特运用。这不仅是简单的块状布白空间的组合和处理,他通过数学中的几何原理,和光线的放射原理的运用,使大的布白空间视觉感受距离近,小的布白空间视觉感受就远,在这远近搭配交替穿插中实现对空间的完美运用和实现对三维空间纵深的完美表现。
五、王铎空间表现性手法的实际理解和运用规范
通过多层次不同角度的研究,其实不难发现,不论是二维空间的表现手法还是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大前提都是要打破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有可能是字中的平衡,也有可能是字组的平衡,还有可能是通篇作品的平衡,但打破平衡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另一种手段来复归平衡,但却同最初的平衡大不一样,这是抽调了一种手法后用另一种手法来弥补上的一种全新的平衡,从而达到了我们要的变化。所以对于王铎书法之中的空间表现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高芳. 《玉剑尊闻》和《明语林》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6.
[2]黄鸣. 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2009.
[3]戴斌. 董其昌王铎书法师古之比较[D]. 南京艺术学院,2011.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