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境界缘自深厚功底
——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杨宗霖其人其书
作为大连唯一担任国家级书画协会副主席的艺术家,杨宗霖的书画金石作品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这在业界并不多见。尤其是在书法艺术领域,不管是一笔一画的楷书、隶书,还是连绵横亘的行草,还有如刀刻般遒劲老辣的钟鼎石鼓,杨宗霖皆通其精髓,挥毫泼墨,或行云流水,或峰回路转,飞瀑狂泻,婉转细流,无不一气呵成,在历史延承中凸显独特的艺术个性。尤其是其草书作品更被美誉为“宗霖草书”,飘逸而不乏雄浑,雕琢而又充满自然,“和穆峰迴飞宇宏,如闻振古鼙鼓声”。
军人出身,满身豪气,北国边陲,老山枪声,独特的经历,造就了杨宗霖对人生、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也最终成就了他书法气势磅礴的大气风度。“用心书写,而不是用笔”——杨宗霖这样总结自己的书法观。
2007年金秋,中国工笔花鸟第一国宝级大师喻继高先生专程来到大连,参加完首届书画高层论坛之后,欣然为杨宗霖题写“宗霖宸翰,惟精惟一”,书法家“中国第一小楷”张瑞龄大师则亲笔为杨宗霖的工作室题名“宗霖书画院”。
夏季达沃斯期间,杨宗霖的23米行草长卷被大连市政府作为国珍礼品赠送给夏季达沃斯;而在民间,杨宗霖的作品更是被广大书画爱好者追捧收藏。
杨宗霖的成就源于他深厚的功底,源自于他的军人气度,源自于他的朴实个性,更源自于他的创新精神。大自然的风起云涌,身边的一切事物,甚至是看到建筑工人砌砖墙,他都会联想到书画章法,在他眼中,一切皆有书画可借鉴之艺术内涵。杨宗霖的“意型书”亦字亦画,韵味绕梁;杨宗霖的牡丹画法独特,亦画亦书;杨宗霖的篆刻运刀如笔,方寸乾坤。
杨宗霖的艺术修养是在不断摸索中形成的,而他也许比别人多了一份艺术天赋。几岁的时候,看着奶奶剪纸,他就比比划划开始学,不久,他的画还真有点样子,大人们看了都夸;到了学校,美术成了他执著的爱好,学校的板报、标语,他都是绝对的主力;大连市的各项比赛,他总能拿回名次。16岁,杨宗霖参军做了一名军人,条件所限,带着画笔、画夹、画架不方便了,杨宗霖就改学书法,随身带着一支笔、一瓶墨。那个时候,根本弄不到宣纸,杨宗霖就用废报纸练字,战友们知道他的爱好,四处帮助他搜寻费报纸,即便这样也还不够用,淡墨写过,再用浓墨,一张报纸写好几层……黑龙江的冬天,什么液体冻不住?杨宗霖特意做了一个厚厚的棉套,用来装墨水瓶,晚上睡觉,就把墨水瓶放在被窝里。一有机会接触到好碑好贴,他总是想尽法子弄下来,实在搞不到手,他就用“双勾”的办法把帖子给“复制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宗霖的职位升了,双鬓白了,但是对书画的爱好和追求却始终没有改变过。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书法热潮再起,字帖、宣纸不再稀有,杨宗霖每天用来“读贴”、“临帖”的时间也长了起来。而接触的越多,疑惑也就越多。于是,杨宗霖几次到沈阳,拜沈延毅为师,沈老最终被他的韧劲打动,收他为弟子。正是得到了沈延毅的真传,杨宗霖的书法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杨宗霖临写沈老的书体几乎可以乱真,但是我们却几乎看不出“宗霖草书”漏出半点“沈体”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大家对杨宗霖书法不吝称赏的原因——进去了,还要出得来;只有出来了,你才是你,你才会独辟蹊径,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
见到杨宗霖之前,心里总有些惴惴——国家级的书画协会副主席,像我这样只是对书法有一点研究的普通记者,说不定刚一开口就会贻笑大方。但是握过那只有力的大手之后,看着那发自内心的笑容,我的一切忧惧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所有提问,杨宗霖都尽可能用普通人都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而且从不打断记者的提问,需要纠正的部分他会等你讲完之后,在合适的时机加以解释,从不让人尴尬。
杨宗霖的书法作品,被中国书画家协会公认为每平方尺5万元人民币。但是杨宗霖却从来不计较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钱,他在意的,就是让每一个作品都尽可能尽善尽美。不久前从部队退休之后,他所在的社区慕名前来,求杨宗霖给社区老人上书法课,杨宗霖痛快地答应了,分文不取,来者连连说:想不到杨老师一点架子也没有。
杨宗霖没有架子,也从来不口若悬河地讲述普通老百姓听不懂“天书”,采访完毕,他甚至静静听记者讲述自己对书法的粗浅认识,只是在那里听,很少插话。值得一提的是,军旅生涯让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所有公益事业只要找到他,他都会爽快答应。2008年汶川地震,杨宗霖主动参加了大型赈灾爱心笔会,将80万元的作品捐赠给中国红十字会。
大象无形,看过杨宗霖的书画作品,不管是气势恢宏的长卷,还是雅趣横生的闲章,相信你都会有此感慨;
桃李不言,与杨宗霖老师接触过的人,都会想起这四个字,都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杨宗霖其人其书
作为大连唯一担任国家级书画协会副主席的艺术家,杨宗霖的书画金石作品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这在业界并不多见。尤其是在书法艺术领域,不管是一笔一画的楷书、隶书,还是连绵横亘的行草,还有如刀刻般遒劲老辣的钟鼎石鼓,杨宗霖皆通其精髓,挥毫泼墨,或行云流水,或峰回路转,飞瀑狂泻,婉转细流,无不一气呵成,在历史延承中凸显独特的艺术个性。尤其是其草书作品更被美誉为“宗霖草书”,飘逸而不乏雄浑,雕琢而又充满自然,“和穆峰迴飞宇宏,如闻振古鼙鼓声”。
军人出身,满身豪气,北国边陲,老山枪声,独特的经历,造就了杨宗霖对人生、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也最终成就了他书法气势磅礴的大气风度。“用心书写,而不是用笔”——杨宗霖这样总结自己的书法观。
2007年金秋,中国工笔花鸟第一国宝级大师喻继高先生专程来到大连,参加完首届书画高层论坛之后,欣然为杨宗霖题写“宗霖宸翰,惟精惟一”,书法家“中国第一小楷”张瑞龄大师则亲笔为杨宗霖的工作室题名“宗霖书画院”。
夏季达沃斯期间,杨宗霖的23米行草长卷被大连市政府作为国珍礼品赠送给夏季达沃斯;而在民间,杨宗霖的作品更是被广大书画爱好者追捧收藏。
杨宗霖的成就源于他深厚的功底,源自于他的军人气度,源自于他的朴实个性,更源自于他的创新精神。大自然的风起云涌,身边的一切事物,甚至是看到建筑工人砌砖墙,他都会联想到书画章法,在他眼中,一切皆有书画可借鉴之艺术内涵。杨宗霖的“意型书”亦字亦画,韵味绕梁;杨宗霖的牡丹画法独特,亦画亦书;杨宗霖的篆刻运刀如笔,方寸乾坤。
杨宗霖的艺术修养是在不断摸索中形成的,而他也许比别人多了一份艺术天赋。几岁的时候,看着奶奶剪纸,他就比比划划开始学,不久,他的画还真有点样子,大人们看了都夸;到了学校,美术成了他执著的爱好,学校的板报、标语,他都是绝对的主力;大连市的各项比赛,他总能拿回名次。16岁,杨宗霖参军做了一名军人,条件所限,带着画笔、画夹、画架不方便了,杨宗霖就改学书法,随身带着一支笔、一瓶墨。那个时候,根本弄不到宣纸,杨宗霖就用废报纸练字,战友们知道他的爱好,四处帮助他搜寻费报纸,即便这样也还不够用,淡墨写过,再用浓墨,一张报纸写好几层……黑龙江的冬天,什么液体冻不住?杨宗霖特意做了一个厚厚的棉套,用来装墨水瓶,晚上睡觉,就把墨水瓶放在被窝里。一有机会接触到好碑好贴,他总是想尽法子弄下来,实在搞不到手,他就用“双勾”的办法把帖子给“复制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宗霖的职位升了,双鬓白了,但是对书画的爱好和追求却始终没有改变过。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书法热潮再起,字帖、宣纸不再稀有,杨宗霖每天用来“读贴”、“临帖”的时间也长了起来。而接触的越多,疑惑也就越多。于是,杨宗霖几次到沈阳,拜沈延毅为师,沈老最终被他的韧劲打动,收他为弟子。正是得到了沈延毅的真传,杨宗霖的书法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杨宗霖临写沈老的书体几乎可以乱真,但是我们却几乎看不出“宗霖草书”漏出半点“沈体”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大家对杨宗霖书法不吝称赏的原因——进去了,还要出得来;只有出来了,你才是你,你才会独辟蹊径,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
见到杨宗霖之前,心里总有些惴惴——国家级的书画协会副主席,像我这样只是对书法有一点研究的普通记者,说不定刚一开口就会贻笑大方。但是握过那只有力的大手之后,看着那发自内心的笑容,我的一切忧惧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所有提问,杨宗霖都尽可能用普通人都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而且从不打断记者的提问,需要纠正的部分他会等你讲完之后,在合适的时机加以解释,从不让人尴尬。
杨宗霖的书法作品,被中国书画家协会公认为每平方尺5万元人民币。但是杨宗霖却从来不计较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钱,他在意的,就是让每一个作品都尽可能尽善尽美。不久前从部队退休之后,他所在的社区慕名前来,求杨宗霖给社区老人上书法课,杨宗霖痛快地答应了,分文不取,来者连连说:想不到杨老师一点架子也没有。
杨宗霖没有架子,也从来不口若悬河地讲述普通老百姓听不懂“天书”,采访完毕,他甚至静静听记者讲述自己对书法的粗浅认识,只是在那里听,很少插话。值得一提的是,军旅生涯让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所有公益事业只要找到他,他都会爽快答应。2008年汶川地震,杨宗霖主动参加了大型赈灾爱心笔会,将80万元的作品捐赠给中国红十字会。
大象无形,看过杨宗霖的书画作品,不管是气势恢宏的长卷,还是雅趣横生的闲章,相信你都会有此感慨;
桃李不言,与杨宗霖老师接触过的人,都会想起这四个字,都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