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课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媒体是综合性的教学媒体,既能提供图像、文字、图表、符号等视觉信息,同时又能传递言语、音乐和其他音响等听觉信息. 多媒体教学操作灵活、形式多样,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重放、慢放、快放、静止画面等,还可以进行人机间的交互学习活动.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可视化,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都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所处的环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的感观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图1的教学软件,屏幕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 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 这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 学生在电教媒体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探奇觅胜的心理.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数学问题由“抽象” 转化为“具体”
“从直观入手,以抽象结束”,这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处理好直观 → 抽象和抽象→直观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几何论证的初始阶段,用“同色闪烁”的方法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图、字、式的有机联系与因果关系. 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应逐步转向抽象→直观. 例如:把一个复杂图形显示出来,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有困难时,才逐步把图形中的“关键元素”或变色,或闪烁,或“凸”出来,“退”回去,逐步“直观”,达到学生的学力水平为止.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灵活、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辅助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教学角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通过媒体演示理解角的概念,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了空间观念. 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的教学流程无非是:复习、引入新课,讲述新课,练习和小结等.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重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借助多媒体,在课始时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设障立疑,或利用故事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一节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首先把学生带入丰富多采的轴对称图形中,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讲解“同类项”时,首先带着学生走入超市体会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从而自然引到数学中的分类. 学生便很自然的将思维聚焦到课堂内容上来.
利用多媒体还可以丰富课堂的容量. 电脑强大的存储和记忆功能可以大量的展示课堂内容,尤其可以加强学生的当堂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借助实物投影可以展示学生练习中各种不同的方法或是错误. 或是利用网络大量引用资料. 这些都优于原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 从而成倍的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都欣喜地看到当数学课堂引入多媒体后产生了无穷的美妙和力量. 那么是否可以让多媒体代替数学老师上课呢?答案是否定的. 滥用多媒体的现象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首先不是所有数学的本质问题都是用多媒体呈现最好. 传统的板书,它的细腻的示范作用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 比如几何题的推理过程,用电脑放电影一样过一遍在学生的脑海能留下怎样的印记?这种省略过程的、静态的、冷漠的交流会导致课堂情感的缺失,而且抑制了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健康心理的培育.
其次应用课件以后,教师的上课空间就只局限在电脑的周围,使得师生之间无法沟通,减少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与新课标理念“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相悖的. 同时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由于事先没有预料而往往会使课堂变得混乱. 还有就是一些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反而影响学生的思维.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只要合理运用,就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给数学教学注入活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身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接受挑战,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实施有机整合,以丰富课堂内容,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而又激发思维的课堂氛围,使信息技术成为黑板、粉笔、三角板、模型一样得心应手的教具,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美,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做好新课程改革. 这样数学乃至整个教育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都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所处的环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的感观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图1的教学软件,屏幕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 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 这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 学生在电教媒体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探奇觅胜的心理.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数学问题由“抽象” 转化为“具体”
“从直观入手,以抽象结束”,这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处理好直观 → 抽象和抽象→直观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几何论证的初始阶段,用“同色闪烁”的方法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图、字、式的有机联系与因果关系. 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应逐步转向抽象→直观. 例如:把一个复杂图形显示出来,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有困难时,才逐步把图形中的“关键元素”或变色,或闪烁,或“凸”出来,“退”回去,逐步“直观”,达到学生的学力水平为止.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灵活、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辅助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教学角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通过媒体演示理解角的概念,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了空间观念. 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的教学流程无非是:复习、引入新课,讲述新课,练习和小结等.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重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借助多媒体,在课始时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设障立疑,或利用故事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一节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首先把学生带入丰富多采的轴对称图形中,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讲解“同类项”时,首先带着学生走入超市体会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从而自然引到数学中的分类. 学生便很自然的将思维聚焦到课堂内容上来.
利用多媒体还可以丰富课堂的容量. 电脑强大的存储和记忆功能可以大量的展示课堂内容,尤其可以加强学生的当堂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借助实物投影可以展示学生练习中各种不同的方法或是错误. 或是利用网络大量引用资料. 这些都优于原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 从而成倍的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都欣喜地看到当数学课堂引入多媒体后产生了无穷的美妙和力量. 那么是否可以让多媒体代替数学老师上课呢?答案是否定的. 滥用多媒体的现象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首先不是所有数学的本质问题都是用多媒体呈现最好. 传统的板书,它的细腻的示范作用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 比如几何题的推理过程,用电脑放电影一样过一遍在学生的脑海能留下怎样的印记?这种省略过程的、静态的、冷漠的交流会导致课堂情感的缺失,而且抑制了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健康心理的培育.
其次应用课件以后,教师的上课空间就只局限在电脑的周围,使得师生之间无法沟通,减少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与新课标理念“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相悖的. 同时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由于事先没有预料而往往会使课堂变得混乱. 还有就是一些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反而影响学生的思维.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只要合理运用,就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给数学教学注入活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身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接受挑战,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实施有机整合,以丰富课堂内容,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而又激发思维的课堂氛围,使信息技术成为黑板、粉笔、三角板、模型一样得心应手的教具,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美,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做好新课程改革. 这样数学乃至整个教育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