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春节之后的短短两个月,据Dealogic公司的统计,与中国有关的海外并购就已经有22起,涉及金额达163亿美元。这些并购的主要领域为自然资源,收购金额比重占到所有领域的97%;资金流向也非常集中,在澳大利亚的收购金额占到总金额的90%。
天南地北一片惊呼:中国人来了,中国大买家来了!
世界可能陷入了几代人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在利润下降、信贷紧缩的挤压下,越来越多身陷困境的企业和国家指望资金充裕的中国的救助。由于外国资产价格低于多年来的水平,坐拥大约2万亿美元储备的北京正忙着“大购物”。
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最近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造成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回落,为我们开发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和提高科技实力带来了有利条件。”
中国的增长率可能随世界经济放缓,但尽管速度放缓,它的经济仍继续扩张,需要石油、铜、铝及其他矿物。而且储藏资源供应也有助于为下一个繁荣期作准备。
到目前为止,政府集中关注自然资源交易,确保石油和矿物的供应。但中国民营企业也在其他领域利用着这一危机:柴油发动机巨头潍柴动力预计将购买一家法国工厂——在挣扎求存的美国汽车制造商通用正急于廉价出售这家法国工厂。
尽管中国经济也受到危机冲击,增长率几乎减半,但是布鲁金斯学会中国能源问题专家艾丽卡·当斯认为,中国与别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银行并没有受到如此严重的冲击,银行仍然发放贷款以支持政府目标。
大单之旅走遍全球
2月,中国政府砸下390亿美元投入三笔不同的交易,以确保未来来自俄罗斯、巴西和委内瑞拉的石油供应。其中250亿美元贷款用于换取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供给以及一条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在信贷收紧的市场,中国提供大量现金,但中国没有要求归还现金,而是让巴西和俄罗斯在未来20年用原油偿还贷款。这样,无论未来20年世界经济情况如何,中国将确保来自两大产油国的稳定石油供应,而且这两个产油国所在的地区在政治上比非洲供应国要稳定得多。里昂中国能源研究部主管关荣乐表示,俄罗斯经济放缓,原油价格下跌,生产和信贷紧缩让中国人获得更有利的谈判能力。
但中国购物热并不局限于石油。澳大利亚政府正在审查中铝以195亿美元收购矿业巨人“力拓”(Rio Tinto)18%股份的交易。这是中国最大的一笔外国投资,国家开发银行为这项投资提供融资。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力拓迫切需要这笔资金,以便在未来两年偿还190亿美元的债务。这笔交易仍待澳大利亚监管机构批准,在北京看来,这是开拓性的。《人民日报》2月初发表文章解释说,这体现中国国有企业强大的能力,为国有企业未来在海外的运作收集经验。
最近的其他大笔交易包括中石化收购加拿大的Tanganyika Oil(在叙利亚营运),还有中国五矿集团拟以17亿美元收购濒临破产的澳大利亚锌矿企业OZ Minerals(世界第二大锌矿商)——这笔金额足以消除这家公司欠下的债务。与此同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月初展开非洲之旅,和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签署农业和通讯协议,并承诺减免这片贫困大陆的债务。
澳大利亚麦格理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保罗·凯维表示,北京肯出资金,表明他们有信心抄底。而且由于进口的下降速度比出口的下降速度快,中国的贸易顺差仍然很大,“他们仍然有很多的钱可花。”
对欧洲制造业而言,中国的胃口也是个好消息。2月25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率领了来自约90家中国企业的企业家展开欧洲大单之旅。这个代表团在德国就签署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协议。在德国汽车业债务累累、工人抗议解雇之时,中国代表团签下协议,购买价值22亿美元的宝马和戴姆勒汽车。德国新经济部长古腾伯格表示,“中国人来得正是时候”。
美国不在购物单里
这些“购物”活动也符合中国的目的,有助于避免西方国家对北京维持的庞大贸易盈余采取报复手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欧洲外交官称,中国最大的噩梦就是美欧促使人民币升值30%,否则加30%的关税。4月,奥巴马首次在G20峰会会晤胡锦涛的时候,人民币可能就会面临升值压力。中国赶在这次重要会晤之前进行的大采购意在安抚西方对中国经济政策的愤怒。华盛顿欧亚集团的中国分析师达米·马认为,这是聪明的外交行动,中国被看作是在削减其贸易盈余。
然而,中国的采购热是有选择性的,比如美国就没能被列入中国的全球购物路线。这原因非常显而易见;早在2005年,中国对美国公司最大的一宗收购曾以外交灾难告终——中海油以大约185亿美元的协议金额收购加州石油公司尤尼科,但国会的反弹促使愤怒的中国人撤消合约。而中国最近在美国的投资表现也很糟糕:投资摩根斯坦利和黑石集团令中国损失惨重,甚至连当初批准这些投资的中国官员都备受抨击。
一些外国银行也希望能吸引中国资金,但很少有人预言北京会投资麻烦丛生的金融业。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自然资源对国家而言是战略性的,在这方面的投资有说服力,但金融领域就不一样了。比如在过去两年,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在金融领域的投资损失就在三分之二到一半之间。
但是,对欧洲、亚洲和拉美的很多人而言,中国人提供了受欢迎的救济。目前看来,中国也没有什么竞购对手。但此次利用低价再次出手,会否引起海外的政治抵抗尚待观察。
编译:何 乐
天南地北一片惊呼:中国人来了,中国大买家来了!
世界可能陷入了几代人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在利润下降、信贷紧缩的挤压下,越来越多身陷困境的企业和国家指望资金充裕的中国的救助。由于外国资产价格低于多年来的水平,坐拥大约2万亿美元储备的北京正忙着“大购物”。
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最近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造成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回落,为我们开发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和提高科技实力带来了有利条件。”
中国的增长率可能随世界经济放缓,但尽管速度放缓,它的经济仍继续扩张,需要石油、铜、铝及其他矿物。而且储藏资源供应也有助于为下一个繁荣期作准备。
到目前为止,政府集中关注自然资源交易,确保石油和矿物的供应。但中国民营企业也在其他领域利用着这一危机:柴油发动机巨头潍柴动力预计将购买一家法国工厂——在挣扎求存的美国汽车制造商通用正急于廉价出售这家法国工厂。
尽管中国经济也受到危机冲击,增长率几乎减半,但是布鲁金斯学会中国能源问题专家艾丽卡·当斯认为,中国与别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银行并没有受到如此严重的冲击,银行仍然发放贷款以支持政府目标。
大单之旅走遍全球
2月,中国政府砸下390亿美元投入三笔不同的交易,以确保未来来自俄罗斯、巴西和委内瑞拉的石油供应。其中250亿美元贷款用于换取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供给以及一条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在信贷收紧的市场,中国提供大量现金,但中国没有要求归还现金,而是让巴西和俄罗斯在未来20年用原油偿还贷款。这样,无论未来20年世界经济情况如何,中国将确保来自两大产油国的稳定石油供应,而且这两个产油国所在的地区在政治上比非洲供应国要稳定得多。里昂中国能源研究部主管关荣乐表示,俄罗斯经济放缓,原油价格下跌,生产和信贷紧缩让中国人获得更有利的谈判能力。
但中国购物热并不局限于石油。澳大利亚政府正在审查中铝以195亿美元收购矿业巨人“力拓”(Rio Tinto)18%股份的交易。这是中国最大的一笔外国投资,国家开发银行为这项投资提供融资。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力拓迫切需要这笔资金,以便在未来两年偿还190亿美元的债务。这笔交易仍待澳大利亚监管机构批准,在北京看来,这是开拓性的。《人民日报》2月初发表文章解释说,这体现中国国有企业强大的能力,为国有企业未来在海外的运作收集经验。
最近的其他大笔交易包括中石化收购加拿大的Tanganyika Oil(在叙利亚营运),还有中国五矿集团拟以17亿美元收购濒临破产的澳大利亚锌矿企业OZ Minerals(世界第二大锌矿商)——这笔金额足以消除这家公司欠下的债务。与此同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月初展开非洲之旅,和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签署农业和通讯协议,并承诺减免这片贫困大陆的债务。
澳大利亚麦格理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保罗·凯维表示,北京肯出资金,表明他们有信心抄底。而且由于进口的下降速度比出口的下降速度快,中国的贸易顺差仍然很大,“他们仍然有很多的钱可花。”
对欧洲制造业而言,中国的胃口也是个好消息。2月25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率领了来自约90家中国企业的企业家展开欧洲大单之旅。这个代表团在德国就签署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协议。在德国汽车业债务累累、工人抗议解雇之时,中国代表团签下协议,购买价值22亿美元的宝马和戴姆勒汽车。德国新经济部长古腾伯格表示,“中国人来得正是时候”。
美国不在购物单里
这些“购物”活动也符合中国的目的,有助于避免西方国家对北京维持的庞大贸易盈余采取报复手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欧洲外交官称,中国最大的噩梦就是美欧促使人民币升值30%,否则加30%的关税。4月,奥巴马首次在G20峰会会晤胡锦涛的时候,人民币可能就会面临升值压力。中国赶在这次重要会晤之前进行的大采购意在安抚西方对中国经济政策的愤怒。华盛顿欧亚集团的中国分析师达米·马认为,这是聪明的外交行动,中国被看作是在削减其贸易盈余。
然而,中国的采购热是有选择性的,比如美国就没能被列入中国的全球购物路线。这原因非常显而易见;早在2005年,中国对美国公司最大的一宗收购曾以外交灾难告终——中海油以大约185亿美元的协议金额收购加州石油公司尤尼科,但国会的反弹促使愤怒的中国人撤消合约。而中国最近在美国的投资表现也很糟糕:投资摩根斯坦利和黑石集团令中国损失惨重,甚至连当初批准这些投资的中国官员都备受抨击。
一些外国银行也希望能吸引中国资金,但很少有人预言北京会投资麻烦丛生的金融业。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自然资源对国家而言是战略性的,在这方面的投资有说服力,但金融领域就不一样了。比如在过去两年,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在金融领域的投资损失就在三分之二到一半之间。
但是,对欧洲、亚洲和拉美的很多人而言,中国人提供了受欢迎的救济。目前看来,中国也没有什么竞购对手。但此次利用低价再次出手,会否引起海外的政治抵抗尚待观察。
编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