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串”教学是指围绕某一问题设置一系列问题组合,从而展开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在当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式的教学方法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为许多数学教师所青睐。本文将针对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完善“问题串”的教学方法做出对策解答。
【关键词】 问题串教学 教学问题 对策分析
引言: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问题串”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数学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中,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能力。但现今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选取其中突出出现的问题,并谈谈相应的对措。
一、初中数学 “问题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问题的设置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问题串”教学中的一系列数学问题设置不合理,缺乏内在逻辑性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多数数学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够精确,对问题难度的把握不够充分,导致设置的一系列数学问题缺乏连贯性,未能有效地对知识点加以巩固,使得“問题串”的教学方法见效甚微。
(二)“问题串”的设置未能抓住核心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应用是为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而服务,使得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探究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对核心知识点加以巩固。然而,许多教师在“问题串”的设置上往往停留于表面,未能抓住核心问题,使之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从而使得“问题串”的效果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三)未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问题串”是基于一系列严谨有序的数学问题展开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充分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讨论和思考时间。然而现今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讲解和分析,使得学生展开思考的时间极为有限,也使得“问题串”教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针对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问题设置,理顺问题内在逻辑
合理设置教学问题是开展“问题串”教学的基础,而问题设置的内在逻辑则更为重要。逻辑性是数学学科的突出特点,把握好教学问题的内在逻辑性,既可以使得教学的整体逻辑线索清晰,又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层层深入,有条不紊。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轴对称”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借助“问题串”的思路进行如下的问题设计,以保证一系列问题的逻辑性。首先,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给学生展示一系列轴对称图形,并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从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样的共同之处?”接下来,教师可以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发问:“通过对折这些图片,我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沿着逻辑自然地引入“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线段和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线段和角是不是也具有轴对称的特性?”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对整个教学环节作出整体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对“轴对称”的深入思考。
(二)抓住核心问题,合理展开问题设置
“问题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对知识点作出细致精确的巩固和讲解,这便要求合理抓住教学重点和核心问题,通过合理恰当地设置教学问题,从而推动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课中,教学问题的设置便应该紧紧围绕“三角形的内外角和”来展开。首先,教师可以将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标注为∠A、∠B、∠C,并将与之对应的外角标注为,并提出第一个问题:“通过裁剪三角形,拼凑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我们发现∠A、∠B、∠C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接下来教师可以针对三角形的内外角再度发问:“通过量角器测量的方式,我们发现内外角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得出每个内角和与它相邻的外角和是180°。最后教师通过数学式的方式,发问:“通过刚刚的测量,我们发现,∠A+∠B+∠C=∠1+∠A=∠2+∠B=∠3+∠C= 180°,请同学们通过计算,∠1、∠2、∠3之和,告诉我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引入代数计算的方式,并最终得出“三角形外角和为360°”的结论。可见,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展开中,整个“问题串”的一系列问题设置都明确地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这一核心目标展开,从而强化整个教学过程。
(三)切实结合学情,设置足够思考时间
设置“问题串”的本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而充足的思考时间则是学生实现深度思考的前提,由此设置足够的思考时间便有其必要性。而在这一连串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给与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同时每个问题之间要适当留白和过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对一系列的“问题串”作出思考和回应,从而使得“问题串”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旋转”一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展示图形的旋转,提出问题:“图形旋转之后有了什么样的变化?”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作答。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发问:“从刚刚的图形旋转中,你能总结旋转的特征吗?”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五分钟左右的小组间讨论,并请每组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最后,教师引入“旋转对称图形”的概念,加以讲解,并再度发问“你能介绍一下生活中所看到的的旋转对称图形吗?”在给学生两到三分钟的思考时间后,请学生分享,并选取代表性的图形如电扇叶片等等重复强调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切实结合学情,设置足够思考时间、抓住核心问题,合理展开问题设置等策略,有序开展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缪平.问题串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9, 000(008):52-53.
[2] 青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 000(001):225-225.
[3] 韦双凤.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J].读天下(综合),2019, 000(001):1-1.
【关键词】 问题串教学 教学问题 对策分析
引言: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问题串”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数学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中,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能力。但现今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选取其中突出出现的问题,并谈谈相应的对措。
一、初中数学 “问题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问题的设置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问题串”教学中的一系列数学问题设置不合理,缺乏内在逻辑性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多数数学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够精确,对问题难度的把握不够充分,导致设置的一系列数学问题缺乏连贯性,未能有效地对知识点加以巩固,使得“問题串”的教学方法见效甚微。
(二)“问题串”的设置未能抓住核心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应用是为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而服务,使得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探究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对核心知识点加以巩固。然而,许多教师在“问题串”的设置上往往停留于表面,未能抓住核心问题,使之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从而使得“问题串”的效果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三)未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问题串”是基于一系列严谨有序的数学问题展开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充分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讨论和思考时间。然而现今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讲解和分析,使得学生展开思考的时间极为有限,也使得“问题串”教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针对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问题设置,理顺问题内在逻辑
合理设置教学问题是开展“问题串”教学的基础,而问题设置的内在逻辑则更为重要。逻辑性是数学学科的突出特点,把握好教学问题的内在逻辑性,既可以使得教学的整体逻辑线索清晰,又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层层深入,有条不紊。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轴对称”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借助“问题串”的思路进行如下的问题设计,以保证一系列问题的逻辑性。首先,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给学生展示一系列轴对称图形,并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从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样的共同之处?”接下来,教师可以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发问:“通过对折这些图片,我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沿着逻辑自然地引入“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线段和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线段和角是不是也具有轴对称的特性?”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对整个教学环节作出整体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对“轴对称”的深入思考。
(二)抓住核心问题,合理展开问题设置
“问题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对知识点作出细致精确的巩固和讲解,这便要求合理抓住教学重点和核心问题,通过合理恰当地设置教学问题,从而推动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课中,教学问题的设置便应该紧紧围绕“三角形的内外角和”来展开。首先,教师可以将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标注为∠A、∠B、∠C,并将与之对应的外角标注为,并提出第一个问题:“通过裁剪三角形,拼凑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我们发现∠A、∠B、∠C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接下来教师可以针对三角形的内外角再度发问:“通过量角器测量的方式,我们发现内外角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得出每个内角和与它相邻的外角和是180°。最后教师通过数学式的方式,发问:“通过刚刚的测量,我们发现,∠A+∠B+∠C=∠1+∠A=∠2+∠B=∠3+∠C= 180°,请同学们通过计算,∠1、∠2、∠3之和,告诉我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引入代数计算的方式,并最终得出“三角形外角和为360°”的结论。可见,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展开中,整个“问题串”的一系列问题设置都明确地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这一核心目标展开,从而强化整个教学过程。
(三)切实结合学情,设置足够思考时间
设置“问题串”的本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而充足的思考时间则是学生实现深度思考的前提,由此设置足够的思考时间便有其必要性。而在这一连串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给与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同时每个问题之间要适当留白和过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对一系列的“问题串”作出思考和回应,从而使得“问题串”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旋转”一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展示图形的旋转,提出问题:“图形旋转之后有了什么样的变化?”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作答。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发问:“从刚刚的图形旋转中,你能总结旋转的特征吗?”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五分钟左右的小组间讨论,并请每组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最后,教师引入“旋转对称图形”的概念,加以讲解,并再度发问“你能介绍一下生活中所看到的的旋转对称图形吗?”在给学生两到三分钟的思考时间后,请学生分享,并选取代表性的图形如电扇叶片等等重复强调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切实结合学情,设置足够思考时间、抓住核心问题,合理展开问题设置等策略,有序开展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缪平.问题串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9, 000(008):52-53.
[2] 青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 000(001):225-225.
[3] 韦双凤.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J].读天下(综合),2019, 000(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