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置质疑探究活动,让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对此,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引入质疑探究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作抛砖引玉之石。
关键词:质疑探究;高中数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1-0066-01
1 于新课引入处精心设疑,诱思激趣
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灵活巧妙、精彩有效的课堂引入,往往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新课引入时,教师要注意精心设疑,留置悬念,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学生质疑探究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笔者通过讲述数学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首先,呈现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他10岁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算术难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就传来高斯的声音:“老师,我已经算好了,答案是5050”,老师相当吃惊,而其他同学仍在埋头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高斯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它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这时学生疑惑不解,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最后,教师引出课题,揭示出新课学习目标: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这样,通过设疑,给学生营造了惊疑氛围,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点燃了学生思维之火,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 于教学重点处巧妙设疑,深化理解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乐于合作,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于教学重点处巧妙设疑,布设陷阱,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点燃学生思维之火,集中群体的智慧,找出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这样会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有效掌握知识。
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其基本公式,笔者借助相关例题,从不同的角度变换问题,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首先,出示例题: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然后变式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变式1:改变原问题的条件。试求1■,2■,3■,4■,…的前n项和?
变式2:改变原问题的结论。等比数列■,■,■,■,…,求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变式3:考虑原问题的逆向思维。等比数列■,■,■,■,…,求前多少项和为■?
最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在重点处巧妙设疑,既帮助了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以及求异性,提高了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于思维困顿处灵活设疑,柳暗花明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告诉我们,思维“困顿卡壳处”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启发点”。当学生的思想局限于一个小天地无法成功“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困顿迷茫时,当学生各执己见、争议不断时,当学生无法走出思维定势的束缚顺利迁移应用知识时,教师灵活巧妙地设疑,循循善诱,往往可以让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效果。譬如,教学《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时,当讲解到内积的运算律时,笔者适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向量的内积是否满足结合律?即“ɑ·(b·c)=(ɑ·b)·c”成立吗?顿时,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成立,又学生认为不成立。这时,笔者再顺水推舟,继续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假设向量a=(1,2),b=(-1,1),c=(2,3),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经过思考、分析、探究、讨论、计算,得出结论:向量乘法不满足结合律。这样通过有效地设疑探究,培养了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信心。
4 于学生易错处有效设疑,强化巩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过错,如在解答习题时,有时学生为了求快,不仔细审题,忽视题目某些已知条件,匆匆做答,以致产生错解;或在解答习题后,不认真检查,以致某些解题过程表达不够完整、全面,答题失分较多。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解,有些是个别现象,有些却是普遍性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学生易错处,有效设疑,引发急诊,让学生去“碰壁”和“跌跤”,将普遍性错解充分暴露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顺其错误认真剖析,挖掘根源,并对症下药,强化巩固,让学生知其所错,从而防止错误的再发生。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已知y2+5x2-6x=0,求x2+y2的最大值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掉由已知条件变形得到的y2=5x2+6x≥0而产生的变量的求值范围,从而造成错解。
总之,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巧妙设疑,布设障碍,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讨论,从而激活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质疑探究;高中数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1-0066-01
1 于新课引入处精心设疑,诱思激趣
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灵活巧妙、精彩有效的课堂引入,往往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新课引入时,教师要注意精心设疑,留置悬念,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学生质疑探究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笔者通过讲述数学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首先,呈现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他10岁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算术难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就传来高斯的声音:“老师,我已经算好了,答案是5050”,老师相当吃惊,而其他同学仍在埋头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高斯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它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这时学生疑惑不解,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最后,教师引出课题,揭示出新课学习目标: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这样,通过设疑,给学生营造了惊疑氛围,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点燃了学生思维之火,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 于教学重点处巧妙设疑,深化理解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乐于合作,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于教学重点处巧妙设疑,布设陷阱,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点燃学生思维之火,集中群体的智慧,找出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这样会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有效掌握知识。
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其基本公式,笔者借助相关例题,从不同的角度变换问题,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首先,出示例题: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然后变式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变式1:改变原问题的条件。试求1■,2■,3■,4■,…的前n项和?
变式2:改变原问题的结论。等比数列■,■,■,■,…,求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变式3:考虑原问题的逆向思维。等比数列■,■,■,■,…,求前多少项和为■?
最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在重点处巧妙设疑,既帮助了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以及求异性,提高了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于思维困顿处灵活设疑,柳暗花明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告诉我们,思维“困顿卡壳处”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启发点”。当学生的思想局限于一个小天地无法成功“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困顿迷茫时,当学生各执己见、争议不断时,当学生无法走出思维定势的束缚顺利迁移应用知识时,教师灵活巧妙地设疑,循循善诱,往往可以让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效果。譬如,教学《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时,当讲解到内积的运算律时,笔者适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向量的内积是否满足结合律?即“ɑ·(b·c)=(ɑ·b)·c”成立吗?顿时,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成立,又学生认为不成立。这时,笔者再顺水推舟,继续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假设向量a=(1,2),b=(-1,1),c=(2,3),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经过思考、分析、探究、讨论、计算,得出结论:向量乘法不满足结合律。这样通过有效地设疑探究,培养了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信心。
4 于学生易错处有效设疑,强化巩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过错,如在解答习题时,有时学生为了求快,不仔细审题,忽视题目某些已知条件,匆匆做答,以致产生错解;或在解答习题后,不认真检查,以致某些解题过程表达不够完整、全面,答题失分较多。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解,有些是个别现象,有些却是普遍性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学生易错处,有效设疑,引发急诊,让学生去“碰壁”和“跌跤”,将普遍性错解充分暴露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顺其错误认真剖析,挖掘根源,并对症下药,强化巩固,让学生知其所错,从而防止错误的再发生。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已知y2+5x2-6x=0,求x2+y2的最大值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掉由已知条件变形得到的y2=5x2+6x≥0而产生的变量的求值范围,从而造成错解。
总之,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巧妙设疑,布设障碍,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讨论,从而激活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