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教师应从启蒙教育开始,引导他们异想天开,质疑问难,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多给学生求异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动手机会,让学生创新思维的嫩芽在创新的沃土里茁壮成长。
關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培养
数学教学活动就是创新思维活动,数学教师的任务是在抛砖引玉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人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乐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用小学生爱听的故事、谜语爱看的动画等,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猪八戒买回一个大西瓜,遇傅吃了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孙司空吃了八分之一,沙和尚吃了十二分之三,猪八戒吃了十六分之四。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谁吃得多?为什么?学生兴趣十足,有的折纸,有的画线段,有的画圆,有的用除法计算,最终得出它们吃的是同样多后,还创新地探究出了四个不同的分数为什么会相等的奥秘。
二、营造求异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富有创新思维的环境是孕育创新思维的土壤,而窒息创新的环境会扼杀创新思想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常设计一些用非常规方法解答的题,让学生大胆地思他人不甘落后能思,言他人不能言。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生活中的数学材料丰富多彩,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创新离不开生活。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小蚂蚁回家走哪条路近?为什么?
学生甲说:走拐弯少的路近。
学生乙说走弯路多的路近。
学生丙说:两条路一样近。
来利用数学上的知识,把两作条路转化成了一个小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惊奇地发现两条路确实同样长。
(二)数学知识应为生活服务,体现学以致用。
例如,一天,小红和小丽相约一起去游乐场去玩,她们俩家分别在公路的两侧,要使两个到公路上的距离和最短,她们两人应约在哪一处见面最好?根据数学上“两点处线段最短”也就是说两家连线与公路的交点就是两人见面的最好地点。
很多表面复杂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创新地转化为数学知识,问题就解决了。学生通过观察,大胆想象,沿着不同的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这中间往往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四、利用操作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课要体现一个新字,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课堂真正变为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主阵地。
例如: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学生通过拼摆得出:
图1的周长:(12+1)×=26(厘米),面积是:12×1=12(平方厘米)。
图2的周长:(6+2)×2=16(厘米),面积是:6×2=12(平方厘米)。
图三的周长:(4+3)×2=14(厘米),面积是:4×3=12(平方厘米)。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新的不同结果,这种有效的数学活动,刺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不断放射出创新的火花提供了条件。
五、延伸课堂内容,培养创新思维。
延伸课堂内容,能够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结束时的拓展题:有一个不正方形的池塘,四周种树,每边种6棵树,每两树间的距离相等,四周一共种了多少棵树?有在学生回答: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6×4=24(棵)。教师要求学生先画一个正方形的池塘,再按要求种树。通过画正方形---种树---计算---验证。
方法1:把这个正方形的四边拉成一条直线,每边种6棵,,四边是6×4=24(棵)。但每边的起点算了两次,一共多算了四棵,减去多算的即求得共种多少棵树,6×4-4=20(棵)
方法2:先求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包括两端角上的,每边种6棵,再求另一组对边,不包括两端角上的,每边4棵,即得:6×2+4×2=20(棵)。
同学们的新发现是:这道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法,但不能死搬硬套地用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计算,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一共种了24棵树不对 。
总面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从启蒙教育开始,引导他们异想天开,质疑问难,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多给学生求异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嫩芽在创新的沃土里茁壮成长。
關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培养
数学教学活动就是创新思维活动,数学教师的任务是在抛砖引玉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人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乐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用小学生爱听的故事、谜语爱看的动画等,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猪八戒买回一个大西瓜,遇傅吃了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孙司空吃了八分之一,沙和尚吃了十二分之三,猪八戒吃了十六分之四。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谁吃得多?为什么?学生兴趣十足,有的折纸,有的画线段,有的画圆,有的用除法计算,最终得出它们吃的是同样多后,还创新地探究出了四个不同的分数为什么会相等的奥秘。
二、营造求异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富有创新思维的环境是孕育创新思维的土壤,而窒息创新的环境会扼杀创新思想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常设计一些用非常规方法解答的题,让学生大胆地思他人不甘落后能思,言他人不能言。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生活中的数学材料丰富多彩,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创新离不开生活。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小蚂蚁回家走哪条路近?为什么?
学生甲说:走拐弯少的路近。
学生乙说走弯路多的路近。
学生丙说:两条路一样近。
来利用数学上的知识,把两作条路转化成了一个小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惊奇地发现两条路确实同样长。
(二)数学知识应为生活服务,体现学以致用。
例如,一天,小红和小丽相约一起去游乐场去玩,她们俩家分别在公路的两侧,要使两个到公路上的距离和最短,她们两人应约在哪一处见面最好?根据数学上“两点处线段最短”也就是说两家连线与公路的交点就是两人见面的最好地点。
很多表面复杂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创新地转化为数学知识,问题就解决了。学生通过观察,大胆想象,沿着不同的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这中间往往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四、利用操作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课要体现一个新字,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课堂真正变为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主阵地。
例如: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学生通过拼摆得出:
图1的周长:(12+1)×=26(厘米),面积是:12×1=12(平方厘米)。
图2的周长:(6+2)×2=16(厘米),面积是:6×2=12(平方厘米)。
图三的周长:(4+3)×2=14(厘米),面积是:4×3=12(平方厘米)。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新的不同结果,这种有效的数学活动,刺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不断放射出创新的火花提供了条件。
五、延伸课堂内容,培养创新思维。
延伸课堂内容,能够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结束时的拓展题:有一个不正方形的池塘,四周种树,每边种6棵树,每两树间的距离相等,四周一共种了多少棵树?有在学生回答: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6×4=24(棵)。教师要求学生先画一个正方形的池塘,再按要求种树。通过画正方形---种树---计算---验证。
方法1:把这个正方形的四边拉成一条直线,每边种6棵,,四边是6×4=24(棵)。但每边的起点算了两次,一共多算了四棵,减去多算的即求得共种多少棵树,6×4-4=20(棵)
方法2:先求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包括两端角上的,每边种6棵,再求另一组对边,不包括两端角上的,每边4棵,即得:6×2+4×2=20(棵)。
同学们的新发现是:这道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法,但不能死搬硬套地用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计算,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一共种了24棵树不对 。
总面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从启蒙教育开始,引导他们异想天开,质疑问难,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多给学生求异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嫩芽在创新的沃土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