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者们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影响二语习得的社会因素出发,着重介绍文化适应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应用Brown的文化适应阶段论和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对中国国内环境下影响英语学习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促进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关键词:二语习得 文化适应 英语学习【中图分类号】G6401. 文化和文化适应的含义及其关系
文化指一群人通过个人或群体世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的沉积物,包括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动、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制造物等。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F17)
在二语习得领域,学者们对文化适应给出了各自的界定。其中,Schumann从文化适应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颇有影响的文化适应模式,用来解释二语习得中学习者语言"洋泾浜化"(pidginization)的现象。
在语言、文化、文化适应三者的关系中,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就是在语言与文化之间建立桥梁,以实现与目标语使用者群体之间的无障碍交流。2. Brown的文化适应阶段论和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文化适应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据社会文化学家H.Doudas Brown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经历文化冲击并从中恢复的过程,文化适应者大致可经历如下四个阶段:兴奋期,文化冲击,逐渐恢复期和(接近)完全恢复期。
J.Schumann所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企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第二语言的习得。他认为外语学习是文化适应的一方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会制约他的外语水平。
Schumann举出了一个实例,他在美国曾对一位33岁名叫Alberto的哥斯达黎加人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纵向观察,了解他习得英语的过程。结果发现Alberto的英语毫无进展,并且带有洋泾滨英语的特征。分析其原因,Schumann认为真正导致Alberto产生洋泾滨化的原因是Alberto与目的语说话者之间存在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这两种距离影响了Alberto的文化适应,进而影响了他的语言学习。
社会距离指学习者社团相对于目的语社团而言的地位,或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容纳并与之接触的程度。社会距离由体现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社会显性,结合方式,封闭性,凝聚性,学习者社团的规模的大小,文化和谐性,社团的态度和打算居留时限。
心理距离指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总体心理感受,它与个体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适应程度有关,属于个人情感变量。心理距离主要由语言冲击,文化冲击,动机,自我透性等心理因素决定。3. 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对中国课堂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启示3.1 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分析我国的英语教学
我们也可以借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模式来指导英语教学。因为:外语学习者无论身处目的语文化中,还是远离目的语文化,只要接触到外语,就会接触到新的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接触到了新的文化,就会经历Brown所提及的四个阶段,同样有一个文化适应的问题。
两类因素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同样适合。在分析我国英语学习时,可把整个中国社会当作学习者社团看待,对影响英语学习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作如下分析:
首先,从社会因素方面看,改革开放后,英美等讲英语的国家相对于中国处于文化优势地位,因而英语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有部分学习者有被目的语同化的心理倾向,如部分学生模仿外国人把头发染成黄棕色等。而也有部分学生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外国文化,即目的语社团文化只是抱着了解的态度而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也越来越大,封闭性降低;大部分学习者有与目的语社团交往的强烈愿望;学习者社团规模大;文化和谐性相近;两社团对彼此所持的态度基本上是肯定的。
其次,从心理因素方面看,语言冲突和文化冲突在英语学习者中同样存在。而对于动机,抱着结合型的学生对英语语言,英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英语学习以接近或达到目的语为目标;而抱着工具型动机的学生,学习仅为达到某一具体目的而学习目的语,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出国深造等。他们满足于语法知识和词语的机械拼装,对掌握地道的表达缺乏兴趣。在自我透性方面,学习者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会越不容易吸收。
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善和弥补那些不利于英语学习的因素,争取为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更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3.2 根据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遵循适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实用性的原则,把文化融入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社会的文化,以实现更为顺畅的交流。这些文化因素包括:习俗文化因素。包括问候、致谢、致歉等惯用语句的规范作用。体态文化因素。如身势体态、餐饮礼仪、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心态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审美观、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宗教迷信方面等。价值观念和思维文化因素。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历史文化因素。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各自的语言中的体现。4.结语
研究理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本文通过对Brown的文化适应阶段论和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的分析,试图找出指导我国国内学生英语学习的更有效方法。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相信会出现更多实用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参考文献:[1]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 [M]. 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Rod 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韩祥生,陈钰.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外语教学[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1(09)[4]余伟,郑钢. 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文化指一群人通过个人或群体世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的沉积物,包括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动、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制造物等。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F17)
在二语习得领域,学者们对文化适应给出了各自的界定。其中,Schumann从文化适应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颇有影响的文化适应模式,用来解释二语习得中学习者语言"洋泾浜化"(pidginization)的现象。
在语言、文化、文化适应三者的关系中,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就是在语言与文化之间建立桥梁,以实现与目标语使用者群体之间的无障碍交流。2. Brown的文化适应阶段论和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文化适应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据社会文化学家H.Doudas Brown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经历文化冲击并从中恢复的过程,文化适应者大致可经历如下四个阶段:兴奋期,文化冲击,逐渐恢复期和(接近)完全恢复期。
J.Schumann所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企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第二语言的习得。他认为外语学习是文化适应的一方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会制约他的外语水平。
Schumann举出了一个实例,他在美国曾对一位33岁名叫Alberto的哥斯达黎加人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纵向观察,了解他习得英语的过程。结果发现Alberto的英语毫无进展,并且带有洋泾滨英语的特征。分析其原因,Schumann认为真正导致Alberto产生洋泾滨化的原因是Alberto与目的语说话者之间存在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这两种距离影响了Alberto的文化适应,进而影响了他的语言学习。
社会距离指学习者社团相对于目的语社团而言的地位,或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容纳并与之接触的程度。社会距离由体现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社会显性,结合方式,封闭性,凝聚性,学习者社团的规模的大小,文化和谐性,社团的态度和打算居留时限。
心理距离指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总体心理感受,它与个体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适应程度有关,属于个人情感变量。心理距离主要由语言冲击,文化冲击,动机,自我透性等心理因素决定。3. 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对中国课堂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启示3.1 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分析我国的英语教学
我们也可以借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模式来指导英语教学。因为:外语学习者无论身处目的语文化中,还是远离目的语文化,只要接触到外语,就会接触到新的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接触到了新的文化,就会经历Brown所提及的四个阶段,同样有一个文化适应的问题。
两类因素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同样适合。在分析我国英语学习时,可把整个中国社会当作学习者社团看待,对影响英语学习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作如下分析:
首先,从社会因素方面看,改革开放后,英美等讲英语的国家相对于中国处于文化优势地位,因而英语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有部分学习者有被目的语同化的心理倾向,如部分学生模仿外国人把头发染成黄棕色等。而也有部分学生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外国文化,即目的语社团文化只是抱着了解的态度而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也越来越大,封闭性降低;大部分学习者有与目的语社团交往的强烈愿望;学习者社团规模大;文化和谐性相近;两社团对彼此所持的态度基本上是肯定的。
其次,从心理因素方面看,语言冲突和文化冲突在英语学习者中同样存在。而对于动机,抱着结合型的学生对英语语言,英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英语学习以接近或达到目的语为目标;而抱着工具型动机的学生,学习仅为达到某一具体目的而学习目的语,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出国深造等。他们满足于语法知识和词语的机械拼装,对掌握地道的表达缺乏兴趣。在自我透性方面,学习者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会越不容易吸收。
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善和弥补那些不利于英语学习的因素,争取为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更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3.2 根据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遵循适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实用性的原则,把文化融入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社会的文化,以实现更为顺畅的交流。这些文化因素包括:习俗文化因素。包括问候、致谢、致歉等惯用语句的规范作用。体态文化因素。如身势体态、餐饮礼仪、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心态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审美观、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宗教迷信方面等。价值观念和思维文化因素。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历史文化因素。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各自的语言中的体现。4.结语
研究理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本文通过对Brown的文化适应阶段论和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的分析,试图找出指导我国国内学生英语学习的更有效方法。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相信会出现更多实用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参考文献:[1]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 [M]. 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Rod 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韩祥生,陈钰.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外语教学[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1(09)[4]余伟,郑钢. 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