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和顺县地处太行山腹地,隆冬时节,这里寒冷得几乎能将空气凝结。然而,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县城西大街的道路两旁,一盏盏印有获奖教师头像的大红色灯箱已经亮起,人们给这条街道起了个独特的名字——“教育名师一条街”。记者走在这条街上,感到心里暖暖的。
这些教师是和顺县在2012年教师节表彰的“功勋教师”、“十佳教师”、“十佳校长”,县委书记孙永胜称之为“和顺教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近年来,和顺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民心、顺民意”的理念,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校园成为农村孩子温馨的家
和顺县地处太行山区,全县14万人口,分散居住在2250平方公里的县域内。村庄分散,学生上学不便。从2002年开始,和顺县启动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陆续将330所学校进行调整撤并。根据“四个集中、三个70%”的目标思路,将农村学校向乡镇集中、向中心地域集中、向交通干线集中。此后,一所所专门接收农村学生的寄宿制学校拔地而起。
说起农村寄宿制学校,就不得不提串村寄宿制小学。它建立于2005年,当年就招收了撤并的120所农村小学的500多名学生。
“学生最小的6岁,最大的也只有12岁,90%来自山区农村,家长学历层次低,分布地域不同,学校之间跨度大。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稚气中透着野性,淘气、顽皮。”校长刘慧军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管理等问题,一下子全都落在了校长和教师的肩上。
走进串村小学的学生宿舍,眼前的景象让记者吃惊不已:楼道两侧的墙角下,五颜六色的小棉拖鞋排成一条直线,从拖鞋大小就可以估摸出住宿学生的年龄。宿舍内,洗脸盆在墙角整齐排放;30多个刷牙杯子摆成一条直线,牙膏和牙刷甚至都朝着同一方向摆着;床铺更是干净平整……
“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宿舍内都一样整齐。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学习自理。”专职照顾学生生活的王老师每天都在学生宿舍陪住,她告诉记者,刚开始住校的学生连穿衣服都不会,都是生活老师手把手地教;鞋也经常穿反,得帮他们脱了重新穿;碗也刷不干净,得帮他们刷干净、消毒、摆放好。
如今,这所坐落在太行山腹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山西省晋中市规模最大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共有学生1500多名,其中住校学生1000多名。2011年,刘慧军被评为和顺县“十佳校长”。他自信地说:“一些城里的家长都找我,想把孩子转进串村小学。”
其实,串村寄宿制小学只是和顺县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的一个缩影,也是其他寄宿制学校效仿的标杆。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和顺县每年拨付100万元用于寄宿生生活补助,目前全县保留的56所学校中,33所是寄宿校,寄宿学生11723人,占到所有学生总数的66.9%。
中小学校舍改造全覆盖
“那里准备建个标准化操场,旁边还要再建一座教学楼。”和顺一中校长白爱江站在办公室窗口,指着建设中的操场对记者说。
白爱江对学校规划建设的自信来自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和顺县把教育工作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强力推进校安民生工程建设,做到规划建设、资金投入上优先安排和保证教育的发展。
“建一所,达标一所,要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最漂亮、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建筑。”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李军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已投入近2亿元,对全县24个项目校共38个项目进行新改扩建,总建筑面积87910.95平方米,消除危房55775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实现全覆盖。此外,为保证新建校舍高标准地投入使用,县政府启动了校安二期附属工程,投入3000万元,实施新建项目校装饰以及校园硬化、绿化、亮化等工程。这里的农村学校,已成为家长和学生人人向往的地方。
渐入深冬,太行山腹地银装素裹,一座座红色的建筑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这儿是所学校。”当地一位老人说,“学校新建的楼都这么漂亮,孩子们的教室干净、宽敞、明亮。”
就在此时,和顺县规划的10所新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已经完工,建筑总面积17002.7平方米,总投资4640万元。全县已有41所公办幼儿园,覆盖每个乡镇,保证农村幼儿就近入园。
打造尊师重教的“大生态”
其实,和顺县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校舍硬件建设的投入上,而且更多地是在师资上下功夫。
年过七旬的梁天珍是牛川乡中学的普通退休教师。2012年9月5日,平静的山村出现了平日少有的热闹景象。梁老师被接到县城,作为全县“功勋教师”,接受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我是一个退休老教师……”聚光灯下、红色地毯上的梁天珍几度哽咽。这个在讲台上站了大半辈子的教师,怎么也没有想到县委、县政府会给自己颁奖。
“我们是晋中市的唯一,在山西省也是少有的大手笔。”李军说。近两年来,和顺县委、县政府每年出资30多万元,在教师节前夕评选出教师、班主任、校长等层面的“十佳”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并给予每人1万元的重奖。
串村寄宿制小学教师张金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用我们小学一级教师的工资来算,一个月是2000多元,1万元相当于我半年的工资了。”其实,除了这笔奖金,张金萍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家长和老百姓对教师的尊重,对教育的重视。“家长的态度变了,会带着一种敬意主动询问孩子的情况;家长的语气变了,说话间多了‘您’字和‘请’字。”
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激励着和顺县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学校纷纷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
“160乘以30,先用3乘以160,再在末尾加一个0,结果是4800。”在和顺县北关示范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上,学生贾月婷站在黑板前,给全班同学讲解两个末尾是0的数字相乘的算法。她的话音还未落,同一小组的同学立即站起来说:“我有更好的方法。”他走上讲台,接过粉笔,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讲,“先用16乘以3,得48,再将两个数字末尾的两个0移下来,结果还是4800。”“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在45分钟的课堂上,老师不停地让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成了主角,接二连三地上台展示;老师变成了配角,站在一旁引导学生。这就是北关示范小学的课改。“我希望的课堂是学生真正用心去读书,通过读书悟出什么来,再把悟出的东西跟大家分享交流。老师在听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曾到过多所学校观摩学习课改的北关小学校长蔡建华告诉记者。
然而,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教师。为了让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顺利“转型”,北关小学三至六年级教师被分成不同梯队,分批次接受指导、说课、验收过关。“到2010年冬季,我们的课堂就有了很大变化。”蔡建华说。
在和顺各所学校,类似的课堂改革层出不穷。从和顺一中的校园文化,到二中的阳光大课间;从串村寄宿制小学的养成教育,到“学案式”教学研究。2009年以来,和顺县启动了暑期教师全员培训工程,每年暑期聘请省、市知名专家,对全县教师集中培训。全县教师通过现场学习、当场展示、互动合作、探索交流的形式,人人参与备课、个个登台展示,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快速提升,有力提升了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报记者 张东)
和顺县县委书记孙永胜:加大投入推动教育上水平
少年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是关系千秋万代、涉及千家万户的事业。一个地方经济落后,可能是一时的落后;而教育滞后,必定导致长久的落后。
近年来,和顺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民心、顺民意”的理念,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我们提出了“五名兴教”活动,创建了“尊师重教一条街”,对名学校、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名学生进行重奖。通过典型引领,激励带动,让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全县教育整体上水平。可以说,这些奖励和荣誉在全县是最高的,是我们和顺教育的“诺贝尔奖”。这种模式,催生了教育事业的新气象,学校创先争优、教师争先恐后、学生比学赶帮,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浓。
这些教师是和顺县在2012年教师节表彰的“功勋教师”、“十佳教师”、“十佳校长”,县委书记孙永胜称之为“和顺教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近年来,和顺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民心、顺民意”的理念,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校园成为农村孩子温馨的家
和顺县地处太行山区,全县14万人口,分散居住在2250平方公里的县域内。村庄分散,学生上学不便。从2002年开始,和顺县启动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陆续将330所学校进行调整撤并。根据“四个集中、三个70%”的目标思路,将农村学校向乡镇集中、向中心地域集中、向交通干线集中。此后,一所所专门接收农村学生的寄宿制学校拔地而起。
说起农村寄宿制学校,就不得不提串村寄宿制小学。它建立于2005年,当年就招收了撤并的120所农村小学的500多名学生。
“学生最小的6岁,最大的也只有12岁,90%来自山区农村,家长学历层次低,分布地域不同,学校之间跨度大。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稚气中透着野性,淘气、顽皮。”校长刘慧军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管理等问题,一下子全都落在了校长和教师的肩上。
走进串村小学的学生宿舍,眼前的景象让记者吃惊不已:楼道两侧的墙角下,五颜六色的小棉拖鞋排成一条直线,从拖鞋大小就可以估摸出住宿学生的年龄。宿舍内,洗脸盆在墙角整齐排放;30多个刷牙杯子摆成一条直线,牙膏和牙刷甚至都朝着同一方向摆着;床铺更是干净平整……
“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宿舍内都一样整齐。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学习自理。”专职照顾学生生活的王老师每天都在学生宿舍陪住,她告诉记者,刚开始住校的学生连穿衣服都不会,都是生活老师手把手地教;鞋也经常穿反,得帮他们脱了重新穿;碗也刷不干净,得帮他们刷干净、消毒、摆放好。
如今,这所坐落在太行山腹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山西省晋中市规模最大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共有学生1500多名,其中住校学生1000多名。2011年,刘慧军被评为和顺县“十佳校长”。他自信地说:“一些城里的家长都找我,想把孩子转进串村小学。”
其实,串村寄宿制小学只是和顺县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的一个缩影,也是其他寄宿制学校效仿的标杆。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和顺县每年拨付100万元用于寄宿生生活补助,目前全县保留的56所学校中,33所是寄宿校,寄宿学生11723人,占到所有学生总数的66.9%。
中小学校舍改造全覆盖
“那里准备建个标准化操场,旁边还要再建一座教学楼。”和顺一中校长白爱江站在办公室窗口,指着建设中的操场对记者说。
白爱江对学校规划建设的自信来自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和顺县把教育工作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强力推进校安民生工程建设,做到规划建设、资金投入上优先安排和保证教育的发展。
“建一所,达标一所,要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最漂亮、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建筑。”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李军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已投入近2亿元,对全县24个项目校共38个项目进行新改扩建,总建筑面积87910.95平方米,消除危房55775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实现全覆盖。此外,为保证新建校舍高标准地投入使用,县政府启动了校安二期附属工程,投入3000万元,实施新建项目校装饰以及校园硬化、绿化、亮化等工程。这里的农村学校,已成为家长和学生人人向往的地方。
渐入深冬,太行山腹地银装素裹,一座座红色的建筑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这儿是所学校。”当地一位老人说,“学校新建的楼都这么漂亮,孩子们的教室干净、宽敞、明亮。”
就在此时,和顺县规划的10所新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已经完工,建筑总面积17002.7平方米,总投资4640万元。全县已有41所公办幼儿园,覆盖每个乡镇,保证农村幼儿就近入园。
打造尊师重教的“大生态”
其实,和顺县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校舍硬件建设的投入上,而且更多地是在师资上下功夫。
年过七旬的梁天珍是牛川乡中学的普通退休教师。2012年9月5日,平静的山村出现了平日少有的热闹景象。梁老师被接到县城,作为全县“功勋教师”,接受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我是一个退休老教师……”聚光灯下、红色地毯上的梁天珍几度哽咽。这个在讲台上站了大半辈子的教师,怎么也没有想到县委、县政府会给自己颁奖。
“我们是晋中市的唯一,在山西省也是少有的大手笔。”李军说。近两年来,和顺县委、县政府每年出资30多万元,在教师节前夕评选出教师、班主任、校长等层面的“十佳”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并给予每人1万元的重奖。
串村寄宿制小学教师张金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用我们小学一级教师的工资来算,一个月是2000多元,1万元相当于我半年的工资了。”其实,除了这笔奖金,张金萍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家长和老百姓对教师的尊重,对教育的重视。“家长的态度变了,会带着一种敬意主动询问孩子的情况;家长的语气变了,说话间多了‘您’字和‘请’字。”
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激励着和顺县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学校纷纷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
“160乘以30,先用3乘以160,再在末尾加一个0,结果是4800。”在和顺县北关示范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上,学生贾月婷站在黑板前,给全班同学讲解两个末尾是0的数字相乘的算法。她的话音还未落,同一小组的同学立即站起来说:“我有更好的方法。”他走上讲台,接过粉笔,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讲,“先用16乘以3,得48,再将两个数字末尾的两个0移下来,结果还是4800。”“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在45分钟的课堂上,老师不停地让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成了主角,接二连三地上台展示;老师变成了配角,站在一旁引导学生。这就是北关示范小学的课改。“我希望的课堂是学生真正用心去读书,通过读书悟出什么来,再把悟出的东西跟大家分享交流。老师在听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曾到过多所学校观摩学习课改的北关小学校长蔡建华告诉记者。
然而,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教师。为了让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顺利“转型”,北关小学三至六年级教师被分成不同梯队,分批次接受指导、说课、验收过关。“到2010年冬季,我们的课堂就有了很大变化。”蔡建华说。
在和顺各所学校,类似的课堂改革层出不穷。从和顺一中的校园文化,到二中的阳光大课间;从串村寄宿制小学的养成教育,到“学案式”教学研究。2009年以来,和顺县启动了暑期教师全员培训工程,每年暑期聘请省、市知名专家,对全县教师集中培训。全县教师通过现场学习、当场展示、互动合作、探索交流的形式,人人参与备课、个个登台展示,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快速提升,有力提升了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报记者 张东)
和顺县县委书记孙永胜:加大投入推动教育上水平
少年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是关系千秋万代、涉及千家万户的事业。一个地方经济落后,可能是一时的落后;而教育滞后,必定导致长久的落后。
近年来,和顺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民心、顺民意”的理念,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我们提出了“五名兴教”活动,创建了“尊师重教一条街”,对名学校、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名学生进行重奖。通过典型引领,激励带动,让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全县教育整体上水平。可以说,这些奖励和荣誉在全县是最高的,是我们和顺教育的“诺贝尔奖”。这种模式,催生了教育事业的新气象,学校创先争优、教师争先恐后、学生比学赶帮,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