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红娜 河南省许昌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许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推进素质教育“百名名师”之一,优秀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优秀教研员。
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的教研宗旨,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厚重、灵动”的教研风格。执教的课先后在省、国家级赛课中获得一等奖;主持的课题有三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获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成果一等奖,目前正在进行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厚重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撰写的文章有10多篇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奖,30多篇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辅导的青年教师有2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先后参与多种教辅资料的编写工作,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学术交流活动,并作课、评课,受到好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细细品味古人有关教育的这番言论,再次为其中的教育至理及前人的教育智慧所折服。数学教学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什么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如何实施,并非千课一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而定。即好的教学“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小学数学中基本且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老师们赛课或公开课教学争相选择的教学内容。作为教研人员,我看了很多青年教师对这节课“大同小异”的演绎,通过对他们的课堂进行多角度的剖析与反思,我有了新的教学“灵感”,于是,便走进我的“厚重课堂”,用心谱写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的三部曲。
一、“是什么”——不必遮面直接现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作为一个固定的数据和重要的数学结论,多数学生课前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应该都有所了解。但老师们在设计教学时,总是愿意先给它蒙上神秘的面纱,然后再通过“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逐层揭开。于是,课前便产生了“学生万一一开始就说出来了怎么办”的担忧。课上,有的老师对个别学生的“一时冲动”给予搪塞——“你知道的可真多”,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请自答”给予严厉的眼神——“你发言举手了吗”,有的老师对学生高举的小手以手势示意——“请你们先把手放下来”……总之,他们不想让学生打乱了自己“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教学预设,想让学生产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我们发现的这一自豪感。
诚然,老师们的想法符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但我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一定要视内容和学情而定,其中对学生充分的研读尤为重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多数学生课前已经知道,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就不必遮遮掩掩,而应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下面是我的教学处理:
黑板上事先由上而下出示如下三种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认识过的三角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三角形都有三个角,这三个角都叫作三角形的“内角”。根据内角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认真观察这三类三角形,它们的内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都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最大的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
师:为什么锐角三角形中有三个锐角,而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还有,虽然每种三角形中较小的两个角都是锐角,这两个锐角之和一样吗?
部分学生高举小手急着发言: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师:哦,这么多同学都知道啊!这些问题其实都跟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关,是吗?(板书课题)
生:是!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固定的值,你们知道是多少吗?
部分学生:是180°!
师:说得对!(师随即板书结论)为什么是180°,你知道吗?
学情是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我们就能准确地选择和把握教学的起点。这第一部曲就是依据学生已掌握的三角形的分类、内角特点等知识,创设了一个引导学生开门见山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上课伊始就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同时带着疑问思考: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
二、“为什么”——“转轴拨弦三两声”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中学数学中有严格的证明。作为小学生,虽然不能“证明”,但完全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进行初步的“验证”,而这最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知其所以然”?教学该怎样“基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又“诱发于学生”呢?
带着上述思考,我这样处理了这一教学环节:
师指板书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看到这个度数,你马上会想到我们认识的什么角?
生:平角。
师:也难怪,平角的度数也是180°。(师随即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角)
师: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因为我们不能仅仅知道数学知识“是什么”,还要弄清楚——
生抢答:“为什么!”
师:看来,你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是学习的有心人!现在,你们一定最想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为什么和平角的度数是一样的?我猜得对吗?
生一致同意:对!
师:那你们自己有什么办法能搞个明白呢?
(生开始若有所思)
稍后,师提出:谁有好办法愿意推荐给大家? 多数学生:量一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看和是不是180°。
一生补充:直角三角形就不用量三个角了,只要量两个锐角就可以了。
师:除了量,还有别的方法吗?
只有一个学生拿出直角三角形示意:可以把两个锐角折到直角处,正好能拼成90°,三个角合起来就是180°。
师顺势问:好方法!直角三角形能这样验证,其余两种三角形能吗?
多数学生摇头。
看学生说不出更好的方法,我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师:刚才,大家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方法,其实,课本中也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好方法,你们也可以去学习和借鉴。下面,就请你们选择其中的方法对手中的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验证。
(学生或测量或折拼,或独做或合作,自主学习真实、扎实。)
师组织学生交流:刚才的学习中,哪些同学用的是“测量”的方法?你们的结果怎么样?
(多数学生为180°,少数学生为170°、181°、178°、190°等)
师指板书结果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明明是180°,为什么他们的结果不是?谁来解释给他们几个听?
生争相解释:肯定是测量时没量准!说不定是读数时,把量角器上的刻度读反了。是不是加的时候算错了?他们剪的三角形肯定不标准,边不直!测量时有误差,不会那么准确。离180°接近的还好说,是因为误差,差得远的肯定是不认真……
(看学生如此“帮我解围”,我真庆幸这个皮球“踢”得值!)
师:除了测量,有用别的方法验证的吗?
(生分别用他们手中的学具,到前面演示了“折拼”“撕拼”等方法。)
师:看来,向书本学习,也是一种好办法!把每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正好能组成一个平角!难怪,它们的和是180°!数学,真有说不出的神奇!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今天我们只是用自己想到或学到的实验的方法,对有限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了初步验证。这个结论对所有的三角形都成立吗?这需要更严密的证明,以后进入中学,你们就能学习到这种证明方法,让我们一起期待今后更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好吗?
如果认真研读学生就会发现,多数学生对结论的验证方法仅限于“测量”,至于“折拼”或“撕拼”等方法,则离学生的实际思维还有一定的距离,严密的证明则距离更远。这第二部曲就是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除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向书本学习,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用“折拼”或“撕拼”的方法来验证,同时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好习惯。至此,“为什么”的教学告一段落,它使学生明白,这是实验几何的结束,是论证几何的开始。
三、“什么用”——“此时无声胜有声”
怎样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解决具体问题,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但多数教师的课堂因为前面“验证”费时,至此便一带而过,草草收场。他们认为之所以确定“此处为略”,除了时间不够外,更多的原因是教材中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很简单,教师没啥可讲,学生完全可以课后进行。
而我却认为,我们真的应该在此环节“做做文章”。我的教学是: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而且知道了“为什么”,接下来,我们要认真来关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用”?
师指着课始出示的三个三角形,提出问题: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锐角三角形中有三个锐角,而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吗?
(生答略)
每种三角形中较小的两个锐角合起来比,和一样吗?
生: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正好等于90°,锐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之和大于90°,钝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之和小于90°。
师:如果告诉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吗?
(以其中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为例,处理过程略去)
师追问:在直角三角形中,想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需要告诉你几个角的度数?
生通过争论达成共识:直角的度数已知,只需要告诉一个未知角就可以求另一个未知角了。
师:其实,我们知道,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点分类,还可以按边的特点分类,想想看,按边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师纠正:根据三角形中边是否相等,可以把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两类,而“等边三角形”属于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师随即在相应位置板书)。
其实,刚才黑板上的三个三角形都属于“不等边三角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不等边三角形中,除直角三角形外,知道两个角的度数,才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那等腰三角形中呢?(师出示一个等腰锐角三角形)
生:正好相反,只告诉一个角的度数,就可以知道其余两个角的度数是多少?
师追问:如果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呢?
生思考后顿悟:每个角的度数我们都知道。
师: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三个角的度数是确定的,我们常用的三角板中就有这样的三角形。
师:还有一个最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出示等边三角形)它的每个角是多少度呢?
生:都是60°!180°÷3。
师:如果按角分,它应该属于哪种三角形呢?
生:锐角三角形。
师引导学生感悟:
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依据三角形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
虽然三角形的分类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一样,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最后,师拓展: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还可以帮助你们去发现四边形、五边形等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感受它的作用和神奇魅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即“学以致用”。而“应用”又非单一的巩固和练习,它需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达到“用实”“用活”“用透”的学习效果。这第三部曲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解决情境,把所学知识置于相关知识体系中,由近及远、由一般到特殊、由基础到灵活、由部分到整体、由单一到联系,学生在应用中体悟着数学的价值,感受着数学的魅力。
[本文为河南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厚重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JKGHBB-0716]?
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的教研宗旨,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厚重、灵动”的教研风格。执教的课先后在省、国家级赛课中获得一等奖;主持的课题有三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获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成果一等奖,目前正在进行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厚重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撰写的文章有10多篇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奖,30多篇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辅导的青年教师有2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先后参与多种教辅资料的编写工作,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学术交流活动,并作课、评课,受到好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细细品味古人有关教育的这番言论,再次为其中的教育至理及前人的教育智慧所折服。数学教学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什么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如何实施,并非千课一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而定。即好的教学“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小学数学中基本且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老师们赛课或公开课教学争相选择的教学内容。作为教研人员,我看了很多青年教师对这节课“大同小异”的演绎,通过对他们的课堂进行多角度的剖析与反思,我有了新的教学“灵感”,于是,便走进我的“厚重课堂”,用心谱写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的三部曲。
一、“是什么”——不必遮面直接现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作为一个固定的数据和重要的数学结论,多数学生课前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应该都有所了解。但老师们在设计教学时,总是愿意先给它蒙上神秘的面纱,然后再通过“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逐层揭开。于是,课前便产生了“学生万一一开始就说出来了怎么办”的担忧。课上,有的老师对个别学生的“一时冲动”给予搪塞——“你知道的可真多”,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请自答”给予严厉的眼神——“你发言举手了吗”,有的老师对学生高举的小手以手势示意——“请你们先把手放下来”……总之,他们不想让学生打乱了自己“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教学预设,想让学生产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我们发现的这一自豪感。
诚然,老师们的想法符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但我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一定要视内容和学情而定,其中对学生充分的研读尤为重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多数学生课前已经知道,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就不必遮遮掩掩,而应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下面是我的教学处理:
黑板上事先由上而下出示如下三种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认识过的三角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三角形都有三个角,这三个角都叫作三角形的“内角”。根据内角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认真观察这三类三角形,它们的内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都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最大的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
师:为什么锐角三角形中有三个锐角,而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还有,虽然每种三角形中较小的两个角都是锐角,这两个锐角之和一样吗?
部分学生高举小手急着发言: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师:哦,这么多同学都知道啊!这些问题其实都跟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关,是吗?(板书课题)
生:是!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固定的值,你们知道是多少吗?
部分学生:是180°!
师:说得对!(师随即板书结论)为什么是180°,你知道吗?
学情是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我们就能准确地选择和把握教学的起点。这第一部曲就是依据学生已掌握的三角形的分类、内角特点等知识,创设了一个引导学生开门见山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上课伊始就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同时带着疑问思考: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
二、“为什么”——“转轴拨弦三两声”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中学数学中有严格的证明。作为小学生,虽然不能“证明”,但完全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进行初步的“验证”,而这最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知其所以然”?教学该怎样“基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又“诱发于学生”呢?
带着上述思考,我这样处理了这一教学环节:
师指板书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看到这个度数,你马上会想到我们认识的什么角?
生:平角。
师:也难怪,平角的度数也是180°。(师随即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角)
师: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因为我们不能仅仅知道数学知识“是什么”,还要弄清楚——
生抢答:“为什么!”
师:看来,你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是学习的有心人!现在,你们一定最想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为什么和平角的度数是一样的?我猜得对吗?
生一致同意:对!
师:那你们自己有什么办法能搞个明白呢?
(生开始若有所思)
稍后,师提出:谁有好办法愿意推荐给大家? 多数学生:量一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看和是不是180°。
一生补充:直角三角形就不用量三个角了,只要量两个锐角就可以了。
师:除了量,还有别的方法吗?
只有一个学生拿出直角三角形示意:可以把两个锐角折到直角处,正好能拼成90°,三个角合起来就是180°。
师顺势问:好方法!直角三角形能这样验证,其余两种三角形能吗?
多数学生摇头。
看学生说不出更好的方法,我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师:刚才,大家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方法,其实,课本中也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好方法,你们也可以去学习和借鉴。下面,就请你们选择其中的方法对手中的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验证。
(学生或测量或折拼,或独做或合作,自主学习真实、扎实。)
师组织学生交流:刚才的学习中,哪些同学用的是“测量”的方法?你们的结果怎么样?
(多数学生为180°,少数学生为170°、181°、178°、190°等)
师指板书结果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明明是180°,为什么他们的结果不是?谁来解释给他们几个听?
生争相解释:肯定是测量时没量准!说不定是读数时,把量角器上的刻度读反了。是不是加的时候算错了?他们剪的三角形肯定不标准,边不直!测量时有误差,不会那么准确。离180°接近的还好说,是因为误差,差得远的肯定是不认真……
(看学生如此“帮我解围”,我真庆幸这个皮球“踢”得值!)
师:除了测量,有用别的方法验证的吗?
(生分别用他们手中的学具,到前面演示了“折拼”“撕拼”等方法。)
师:看来,向书本学习,也是一种好办法!把每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正好能组成一个平角!难怪,它们的和是180°!数学,真有说不出的神奇!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今天我们只是用自己想到或学到的实验的方法,对有限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了初步验证。这个结论对所有的三角形都成立吗?这需要更严密的证明,以后进入中学,你们就能学习到这种证明方法,让我们一起期待今后更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好吗?
如果认真研读学生就会发现,多数学生对结论的验证方法仅限于“测量”,至于“折拼”或“撕拼”等方法,则离学生的实际思维还有一定的距离,严密的证明则距离更远。这第二部曲就是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除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向书本学习,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用“折拼”或“撕拼”的方法来验证,同时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好习惯。至此,“为什么”的教学告一段落,它使学生明白,这是实验几何的结束,是论证几何的开始。
三、“什么用”——“此时无声胜有声”
怎样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解决具体问题,这也是教学的重点。但多数教师的课堂因为前面“验证”费时,至此便一带而过,草草收场。他们认为之所以确定“此处为略”,除了时间不够外,更多的原因是教材中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很简单,教师没啥可讲,学生完全可以课后进行。
而我却认为,我们真的应该在此环节“做做文章”。我的教学是: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而且知道了“为什么”,接下来,我们要认真来关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用”?
师指着课始出示的三个三角形,提出问题: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锐角三角形中有三个锐角,而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吗?
(生答略)
每种三角形中较小的两个锐角合起来比,和一样吗?
生: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正好等于90°,锐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之和大于90°,钝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之和小于90°。
师:如果告诉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吗?
(以其中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为例,处理过程略去)
师追问:在直角三角形中,想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需要告诉你几个角的度数?
生通过争论达成共识:直角的度数已知,只需要告诉一个未知角就可以求另一个未知角了。
师:其实,我们知道,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点分类,还可以按边的特点分类,想想看,按边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师纠正:根据三角形中边是否相等,可以把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两类,而“等边三角形”属于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师随即在相应位置板书)。
其实,刚才黑板上的三个三角形都属于“不等边三角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不等边三角形中,除直角三角形外,知道两个角的度数,才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那等腰三角形中呢?(师出示一个等腰锐角三角形)
生:正好相反,只告诉一个角的度数,就可以知道其余两个角的度数是多少?
师追问:如果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呢?
生思考后顿悟:每个角的度数我们都知道。
师: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三个角的度数是确定的,我们常用的三角板中就有这样的三角形。
师:还有一个最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出示等边三角形)它的每个角是多少度呢?
生:都是60°!180°÷3。
师:如果按角分,它应该属于哪种三角形呢?
生:锐角三角形。
师引导学生感悟:
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依据三角形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
虽然三角形的分类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一样,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最后,师拓展: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还可以帮助你们去发现四边形、五边形等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感受它的作用和神奇魅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即“学以致用”。而“应用”又非单一的巩固和练习,它需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达到“用实”“用活”“用透”的学习效果。这第三部曲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解决情境,把所学知识置于相关知识体系中,由近及远、由一般到特殊、由基础到灵活、由部分到整体、由单一到联系,学生在应用中体悟着数学的价值,感受着数学的魅力。
[本文为河南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厚重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JKGHBB-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