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家周培元教授曾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巨型学科。”它既包含有自然科学知识,又兼有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突出它的科学性尤为重要。正确地阐明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才能谈得上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思想性,才能达到使学生学知识学准、学精、学真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加强地理科学性教学,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注重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世界各地区的地理现象,是该地区诸多因素相互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抛开其它因素,孤立地讲解某些地理现象,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地理现象,不仅学生感到难度大而且容易混淆,记不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避免这种现象,最好是采取分析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抓住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在讲欧洲西部气候特征时,抓住地理位置这个基本点,联系西面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加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山脉多东西走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形成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要避免孤立地阐述地理现象,还必须正确地运用分析比较法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教学中科学性的又一体现。因此,不同的地理现象之间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教学中如能将不同的地理现象的突出特征加以科学的分析和对比,既可避免容易出现的张冠李戴现象,又能达到一箭双雕的良好教学效果。如在讲中国地理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两节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使用比较法将两个地区放在一起讲,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地区中的主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突出特征加以对比,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从对比中强化记忆各自的区域特征,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防止片面性和绝对性
在地理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只注意地理现象的普遍性而忽视了特殊性,从而造成以普遍性代替特殊性。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某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理讲得太片面和太绝对了。如在讲到气温分布和降水这两个问题时,教师就不能片面、绝对地强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和“离海洋越近降水越多”,而应该在让学生记住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变化的其他诸多因素。如我国纬度较高的新疆吐鲁番夏季气温要比纬度较低的拉萨高得多;距离海洋较近的天津市每年降水量少于远离海洋的四川盆地。这就充分说明了不能片面地绝对地阐述地理现象。
要防止片面地绝对地阐述某种地理现象,还必须注重科学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这是因为某些地理现象包含有两个侧面,这两个侧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形成和出现。如在讲“世界地形的变化”一节时,讲到使地形变化的力量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这两种力量都在永不停息地进行着,而这两种作用是一对矛盾,其中每种作用分别是矛盾的两个侧面,现在的地形就是在矛盾的统一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讲述时,就不能表述成内力作用结束后外力作用再进行。只不过是内力作用表现一般较强烈和明显,而外力作用一般较缓慢。某一阶段内内力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外力作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罢了。
三、注重人文地理,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新的地理科研成果不断出现,新理论、新概念、新现象的不断增加,这就要我们努力掌握新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一些现象。如在教学中注重贴近生产,走进生活,联系国际国内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把学习地理知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解答一些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这才是学习科学知识的真谛和地理知识科学性的归宿。如在讲到“世界自然资源”一部分时,联系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这些具体事例,给学生明确指出:帝国主义发动军事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和控制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推行强权政治的霸权主义。在讲到世界环境的保护这一问题时,联系我国某些地区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程度扩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以及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范围的扩大等地理现象,指出这都是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恶果,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现实性。
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不断地探索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地理教学再上新台阶。
(作者电话:18908573598;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注重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世界各地区的地理现象,是该地区诸多因素相互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抛开其它因素,孤立地讲解某些地理现象,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地理现象,不仅学生感到难度大而且容易混淆,记不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避免这种现象,最好是采取分析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抓住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在讲欧洲西部气候特征时,抓住地理位置这个基本点,联系西面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加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山脉多东西走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形成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要避免孤立地阐述地理现象,还必须正确地运用分析比较法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教学中科学性的又一体现。因此,不同的地理现象之间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教学中如能将不同的地理现象的突出特征加以科学的分析和对比,既可避免容易出现的张冠李戴现象,又能达到一箭双雕的良好教学效果。如在讲中国地理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两节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使用比较法将两个地区放在一起讲,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地区中的主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突出特征加以对比,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从对比中强化记忆各自的区域特征,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防止片面性和绝对性
在地理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只注意地理现象的普遍性而忽视了特殊性,从而造成以普遍性代替特殊性。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某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理讲得太片面和太绝对了。如在讲到气温分布和降水这两个问题时,教师就不能片面、绝对地强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和“离海洋越近降水越多”,而应该在让学生记住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变化的其他诸多因素。如我国纬度较高的新疆吐鲁番夏季气温要比纬度较低的拉萨高得多;距离海洋较近的天津市每年降水量少于远离海洋的四川盆地。这就充分说明了不能片面地绝对地阐述地理现象。
要防止片面地绝对地阐述某种地理现象,还必须注重科学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这是因为某些地理现象包含有两个侧面,这两个侧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形成和出现。如在讲“世界地形的变化”一节时,讲到使地形变化的力量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这两种力量都在永不停息地进行着,而这两种作用是一对矛盾,其中每种作用分别是矛盾的两个侧面,现在的地形就是在矛盾的统一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讲述时,就不能表述成内力作用结束后外力作用再进行。只不过是内力作用表现一般较强烈和明显,而外力作用一般较缓慢。某一阶段内内力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外力作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罢了。
三、注重人文地理,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新的地理科研成果不断出现,新理论、新概念、新现象的不断增加,这就要我们努力掌握新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一些现象。如在教学中注重贴近生产,走进生活,联系国际国内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把学习地理知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解答一些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这才是学习科学知识的真谛和地理知识科学性的归宿。如在讲到“世界自然资源”一部分时,联系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这些具体事例,给学生明确指出:帝国主义发动军事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和控制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推行强权政治的霸权主义。在讲到世界环境的保护这一问题时,联系我国某些地区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程度扩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以及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范围的扩大等地理现象,指出这都是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恶果,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现实性。
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不断地探索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地理教学再上新台阶。
(作者电话:18908573598;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