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实验探究课型中,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依据,它直接影响着探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基于学生思维特点,巧用支架策略,可视化学生设计思维,清晰设计思路,评价设计效果,从而培养他们设计实验的能力。
关键词:支架;设计实验;小学科学
2017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到:“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估、拓展迁移等环节。其中,制定计划是探究的依据,它直接影响着探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中年级的实验探究课中,制定计划则具体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但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不强,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支架策略,可视化设计思维,清晰设计思路,评价设计效果,从而培养他们设计实验的能力。
下面就以《加快溶解》一课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图示、问题、表格三种支架策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创设图示支架,设计思维可视化
《加快溶解》是三年级《水》单元的第6课。本课利用真实情景导入探究问题“怎么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后,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搅拌、用熱水的方法。但怎么设计实验去证明呢,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由“扶”到“放”的递进策略来开展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设计搅拌能否加快盐溶解的实验,了解对比实验的概念;再迁移认知,小组讨论设计热水能否加快盐溶解的实验,再次完成实验探究,从而解决本课的探究问题。因此,搅拌实验的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对比实验方法的认识,以及后面水温实验设计的迁移应用。
三年级的学生,科学思维不强,思维活动往往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也就是说相比文字,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图示。所以搅拌能否加快盐溶解的实验,采用了图示选择的支架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设计。首先往60毫升冷水中加入一些盐、搅拌,之后提出“这样做就可以知道搅拌加快了盐溶解吗?”学生立刻反应到还需要一杯不搅拌的水。这里教师没有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得出这杯不搅拌的水,要和搅拌的杯子大小相同、水温相同、水量相同,而是展示5个大小、水温、水量各不相同的杯子图片,让学生思考“选择哪杯水来做实验?”并说说选择的理由,最后通过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来完成实验设计。
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对比实验,图示选择可以降低实验设计的难度,增强他们设计实验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图示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学生对实验材料一目了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了解他们的前概念和思维情况,后续做更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导。从学生认知出发,创设图示支架,可视化学生思维,为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做铺垫。
设置问题支架,设计思路清晰化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已经具有公平实验的意识,但对对比实验这个方法他们是模糊的,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思考不够全面的情况。因此,在设计搅拌是否可以加快盐溶解的实验时,除了图示支架以外,还借助问题支架,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对比实验,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1)往一杯水加盐、搅拌,这样做就可以知道搅拌加快了盐溶解吗?怎么办?
(2)选择哪杯水来做实验?
(3)为什么不选4号杯(80ml)?2号杯(大杯子)?5号杯(热水)?
(4)盐要加多少?怎样才能做到同样多?
(5)先放一平勺、再放另一平勺?为什么?怎样做才能同时放盐?
其中,问题1指向对比实验中的不同条件——两个杯子,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问题2、3、4、5指向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同样高的水温、同样多的水量、同样大小的杯子,同时放进同样多的盐。这里问题2-5是此次实验设计的关键,因为学生一开始已经找出实验的不同条件——搅拌和不搅拌,那么哪些条件需要保持相同呢?这些条件会怎样影响实验结果呢?三年级的学生未必能想到。因此,通过问题讨论,学生认识到杯子大小、水温、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盐溶解的快慢;盐量的不同、放盐的先后顺序不同,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判断。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清晰了在设计实验时,哪些条件需要改变、哪些条件需要相同,保证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可行,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
提供表格支架,设计效果可测化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评价对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监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外,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发展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在完成了搅拌能加快盐溶解的实验探究后,热水能否加快盐溶解的实验方案设计,除了沿用图示选择策略以外,为了助力学生思维的发展、检测学习效果,教师还增加了另外的实验设计表格。这个表格可以检测学生是否清晰实验设计中的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另外可以作为评价导向,帮助学生在互评中完善实验方案,达成自主设计实验。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邀请一个小组上台在电子白板上选择实验方法并说说选择的理由(如图2);其他小组则根据教师另外发放的设计表格进行勾选(如表1)。在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后,台上的小组介绍方案,其他同学细心聆听并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哪个实验方法更可行?”的问题,师生互评分析得出搅拌的速度、次数不容易做到相同,为了减低实验难度,统一采用2号杯、5号杯同时放盐而且不搅拌的实验方法。
相似的图示选择,学生容易发生认知迁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增加设计表格,转变学习形式,检测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作为评价导向,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者还是评价者,学、评融合,发展他们的分析思维。
执教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关于支架的选用,教师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思维特点,巧选图示支架。中年级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不强、动作较慢。因此,简单、直观的图示,更适合他们使用。那设计实验时,教师是提供图示选择还是让学生自画图示呢?图示选择,给学生提供思考支架,但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限制,也需要教师在课前清晰学生的想法,做好选项准备;自画图示,可以展示学生的思维和前概念,但耗时长,也容易出现因指引不到位、学生掌握不了设计要点。所以,中年级的学生刚开始设计实验时,可以采用图示选择的方式,降低设计难度,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实验能力的提升,再慢慢改为自画图示的方式。
2.明确方法内涵,完善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难点。因此,基于“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的设计要点,以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思考,明确控制变量的内涵,完成实验设计。
3.转变设计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共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其中,评价属于高阶思维。学生初步认识对比实验方法后,教师通过相似的支架策略,帮助学生迁移认知,巩固学习效果。另外,增加设计表格进行测评,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互评优化,检验设计实验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设计思维。
总而言之,在实验探究课堂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支架和方式还有很多。但从学生认知出发,巧用支架,提供思考支持,融合评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设计实验的能力。
关键词:支架;设计实验;小学科学
2017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到:“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估、拓展迁移等环节。其中,制定计划是探究的依据,它直接影响着探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中年级的实验探究课中,制定计划则具体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但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不强,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支架策略,可视化设计思维,清晰设计思路,评价设计效果,从而培养他们设计实验的能力。
下面就以《加快溶解》一课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图示、问题、表格三种支架策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创设图示支架,设计思维可视化
《加快溶解》是三年级《水》单元的第6课。本课利用真实情景导入探究问题“怎么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后,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搅拌、用熱水的方法。但怎么设计实验去证明呢,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由“扶”到“放”的递进策略来开展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设计搅拌能否加快盐溶解的实验,了解对比实验的概念;再迁移认知,小组讨论设计热水能否加快盐溶解的实验,再次完成实验探究,从而解决本课的探究问题。因此,搅拌实验的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对比实验方法的认识,以及后面水温实验设计的迁移应用。
三年级的学生,科学思维不强,思维活动往往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也就是说相比文字,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图示。所以搅拌能否加快盐溶解的实验,采用了图示选择的支架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设计。首先往60毫升冷水中加入一些盐、搅拌,之后提出“这样做就可以知道搅拌加快了盐溶解吗?”学生立刻反应到还需要一杯不搅拌的水。这里教师没有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得出这杯不搅拌的水,要和搅拌的杯子大小相同、水温相同、水量相同,而是展示5个大小、水温、水量各不相同的杯子图片,让学生思考“选择哪杯水来做实验?”并说说选择的理由,最后通过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来完成实验设计。
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对比实验,图示选择可以降低实验设计的难度,增强他们设计实验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图示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学生对实验材料一目了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了解他们的前概念和思维情况,后续做更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导。从学生认知出发,创设图示支架,可视化学生思维,为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做铺垫。
设置问题支架,设计思路清晰化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已经具有公平实验的意识,但对对比实验这个方法他们是模糊的,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思考不够全面的情况。因此,在设计搅拌是否可以加快盐溶解的实验时,除了图示支架以外,还借助问题支架,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对比实验,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1)往一杯水加盐、搅拌,这样做就可以知道搅拌加快了盐溶解吗?怎么办?
(2)选择哪杯水来做实验?
(3)为什么不选4号杯(80ml)?2号杯(大杯子)?5号杯(热水)?
(4)盐要加多少?怎样才能做到同样多?
(5)先放一平勺、再放另一平勺?为什么?怎样做才能同时放盐?
其中,问题1指向对比实验中的不同条件——两个杯子,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问题2、3、4、5指向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同样高的水温、同样多的水量、同样大小的杯子,同时放进同样多的盐。这里问题2-5是此次实验设计的关键,因为学生一开始已经找出实验的不同条件——搅拌和不搅拌,那么哪些条件需要保持相同呢?这些条件会怎样影响实验结果呢?三年级的学生未必能想到。因此,通过问题讨论,学生认识到杯子大小、水温、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盐溶解的快慢;盐量的不同、放盐的先后顺序不同,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判断。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清晰了在设计实验时,哪些条件需要改变、哪些条件需要相同,保证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可行,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
提供表格支架,设计效果可测化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评价对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监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外,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发展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在完成了搅拌能加快盐溶解的实验探究后,热水能否加快盐溶解的实验方案设计,除了沿用图示选择策略以外,为了助力学生思维的发展、检测学习效果,教师还增加了另外的实验设计表格。这个表格可以检测学生是否清晰实验设计中的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另外可以作为评价导向,帮助学生在互评中完善实验方案,达成自主设计实验。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邀请一个小组上台在电子白板上选择实验方法并说说选择的理由(如图2);其他小组则根据教师另外发放的设计表格进行勾选(如表1)。在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后,台上的小组介绍方案,其他同学细心聆听并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哪个实验方法更可行?”的问题,师生互评分析得出搅拌的速度、次数不容易做到相同,为了减低实验难度,统一采用2号杯、5号杯同时放盐而且不搅拌的实验方法。
相似的图示选择,学生容易发生认知迁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增加设计表格,转变学习形式,检测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作为评价导向,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者还是评价者,学、评融合,发展他们的分析思维。
执教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关于支架的选用,教师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思维特点,巧选图示支架。中年级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不强、动作较慢。因此,简单、直观的图示,更适合他们使用。那设计实验时,教师是提供图示选择还是让学生自画图示呢?图示选择,给学生提供思考支架,但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限制,也需要教师在课前清晰学生的想法,做好选项准备;自画图示,可以展示学生的思维和前概念,但耗时长,也容易出现因指引不到位、学生掌握不了设计要点。所以,中年级的学生刚开始设计实验时,可以采用图示选择的方式,降低设计难度,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实验能力的提升,再慢慢改为自画图示的方式。
2.明确方法内涵,完善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难点。因此,基于“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的设计要点,以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思考,明确控制变量的内涵,完成实验设计。
3.转变设计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共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其中,评价属于高阶思维。学生初步认识对比实验方法后,教师通过相似的支架策略,帮助学生迁移认知,巩固学习效果。另外,增加设计表格进行测评,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互评优化,检验设计实验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设计思维。
总而言之,在实验探究课堂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支架和方式还有很多。但从学生认知出发,巧用支架,提供思考支持,融合评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设计实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