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教学理念的微课程设计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YU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浅谈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的微课程资源设计。
  关键词 单元教学 微课程设计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核心素养一学科素养一单元设计一课时设计”的课程发展与教学实施的链环中,单元设计是宏观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微观课时教学的关键环节。单元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教材中的“章”,它是基于一定目标和主题的教材整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单位。单元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组成,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课的有序实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其中所涉及的三维目标和素养目标内容可以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单元设计是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的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
  微课程是将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分解成一系列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等的微型课程体系。它以“微课”为主要技术形式,旨在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整合为一的新型学习资源。微课程通常包括学习任务、微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在线微检测、学习资源等五部分。作为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手段,微课程的设计应脱离课时教学的束缚,以单元教学设计为依托,以整合知识教学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根据概念建构和素养培育的需要对单元内容进行合理的转化、重组。下面以《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浅谈基于单元教学理念的微课程资源设计及运用策略。
  1 单元教学设计
  1.1 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学生需建构的核心概念为必修1的核心概念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此核心概念的建构需依托第四章~第六章的内容完成,故本单元着眼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旨在建构出一般概念“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謝活动”。概念的建构主要基于生物学事实和现象及科学史资料进行。
  为构建一般概念:“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这些生物学事实为依托。
  1.2 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1.3 单元教学安排
  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大概念的构建,学生通过生物学事实及探究实验观察、科学研究历程史料的分析,深刻理解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重要概念,并加深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运用模型与建模、归纳与概括等科学思维,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实验设计中提升科学探究素养,以达到知识学习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
  2 微课程资源类型及运用策略
  2.1 微课程资源类型
  表1所列的本单元教学所设计的各微课程资源可划分为专题知识点类、探究活动类、例题讲解类。
  2.1.1 专题知识点类微课程
  渗透现象及渗透系统分析、生物膜结构探究科学史、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归纳总结、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神经递质释放等胞吞、胞吐现象及总结微课程属于专题知识点类微课程。本单元的重难点在于基于渗透系统的细胞水分进出分析、生物膜结构与功能适应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辨析,故专题知识点类微课程设计目的为重难点突破。
  2.1.2 探究活动类微课程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设计属于探究活动类微课程。微课设计主要在对于植物渗透系统知识点进行分析,而探究活动的实现主要依托与微课配套的学习任务单(图2),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并通过提交汇总进行评价。
  2.1.3 例题讲解类微课程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习题讲解、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判断例题讲解微课(图3)则是典型的例题讲解类微课程。此类微课程的设计包括在微课视频中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及在线微检测中配套例题相应的变式训练以巩固学习效果。
  2.2 微课程资源运用策略
  教师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辅助运用微课程资源,也可将这些资源上传至厦门市慕课教与学平台,学生可利用周末有选择地观看复习。教师还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微课程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微课程的运用方式可以多样,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配合使用。本单元微课程资源具体运用策略建议可参考如下:
  本单元为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水进出细胞的方式是首先讨论的问题。渗透作用和渗透装置是学习难点所在,故可将生活中的渗透现象及渗透装置分析动画等制成微课程在课前预习或课堂导入时使用,可帮助学生形成具象的认知,也可实现重难点突破,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流动镶嵌模型发现史的教学,教材中的科学史材料相对比较简炼,教师可适当寻找课外拓展资料进行补充,通过制作微课,课后提供给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加深学生对整个探究历程的前因后果的认识。
  高一、高二新课教学课时有限,习题讲评的时间非常有限甚至缺乏。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选择典型例题制成讲解微课并附相应变式训练的在线微检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巩固提高,如本单元微课程资源设计中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判断的微课程。
  综上所述,微课程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培育的达成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构,确定单元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专题知识点微课程,选取典型例题设计例题讲解微课程及搜集课内外拓展资料辅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也可有选择地进行微课程的学习,查缺补漏。基于单元整合的微课程设计值得更深入地实践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大海.试论基于生物学科素养的单元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7,(7):16-18.
  [2]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 (1):3-25.
  [3]孙玉惠.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微课程开发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4).
其他文献
摘要 介绍了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生物部分试题的分布、特点等,并就理综模式下的生物复习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生物高考 生物复习 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2007年的高考,全国共有12个省份使用全国理科综合Ⅰ卷,下面具体谈谈笔者在研读这套试卷生物试题时的几点感悟。    1 试题分布    1.1 试题覆盖面广  2007年统一考试大纲的理科综
对江苏省的高考来说,2008年将进入新课程的高考模式,2007年的高考是旧课程版的最后一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纵观2007年江苏生物高考试卷,起到了承前启后、平稳过渡的作用。试卷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突出学科核心知识;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区分度较好;关注新旧课程的过渡、衔接,尤其新课程的“味道”很足。本文从新课程的角度对2007年江苏高考生物试卷作浅评。    1 生
1 与生物学科有关的国际新闻    1.1 人类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  2007年10月6日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向媒体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此外,研究小组还公布了文特尔本
摘要:校园足球活动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足球也是“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高职院校的校园足球是要让更多学生踢足球,增强体质,拥有一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努力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素养及竞争意识。以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校园足球的建设体系及其取得的实际成果为例,阐述高职院校校园足球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园足球 核心素养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
摘要: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中国、蒙古国两国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比如,两国传统文化内涵中都包含了丰富而浓厚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以及崇尚自由、开放、包容等精神思想,充分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当中,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  关键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蒙 传统文化 认同  中图分类号
1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很难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似乎很多知识是无法通过探究获取的。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建构探究性的课堂,怎样在重视知识层面的概念教学的基础上,创设展示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知识建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创造”知识,便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2 教学实践  下面以“细胞质和细胞器”第一课时
摘要 以“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结构和功能”为例,从创设情境、实时实验、科学评价、空间延伸等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初中生物学智慧实验课堂,以期为后面智慧实验课堂的开发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智慧型实验课堂信息化教学模式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近年来,“互联网 ”正越来越多地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我校于2016年实施“智慧校园”建设,校园信息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
摘要从个体异常性状、细胞层次分析、分子角度探究等方面结合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展开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外延及其本质深入探究,注重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来分析。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问题化教学 基因突变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包括思维技能,也包括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历程为:苏格拉底思想与古希腊哲学→杜威的反省性思维→波普尔的批判
1 教学内容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ATP的分子结构简式和特点、ATP和ADP的相互转化、ATP的形成途径和ATP的利用。    2 教材分析    本章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的篇幅虽然不是很大,但它是学习以后章节(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分裂等)的基础,所以十分重要。  本节丰要介绍了ATP的结构、ATP与ADP的相互转换、ATP形成的
摘 要 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为例,讨论将养学生理性思维,落实核心素养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经典实验的分析,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式,使核心素养培育方向渗透于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 科学 核心素养 理性思维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