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思想 落实四基
分层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23-01
新课标明确提出“四基”的培养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对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四基”并不能有效落实。那么,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在“四基”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有人认为,“四基”是一个互相链接的三维模块,其中“基本活动经验”并不能构成单独维度,而是成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填充(如图1)。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成为落实“四基”关键中的关键。
一、经历过程,分层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渗透过程。因此,教师要加强过程引导,带领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分层设置数学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感知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时,笔者设置了分层渗透的估算环节。层次一,孕伏极限思想。笔者先出示超市的“幸运大转盘”,让学生根据这个转盘的面积,找出一个合适放置的地方。学生先自行预估,有学生认为可以采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的面积,也就是数出来一行,然后再乘行数;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利用正方形的面积来预估,也就是将圆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作比较,为极限思想做好孕伏。层次二,渗透转化思想。学生提出将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那么,到底转化为哪种图形呢?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是将圆转化为正方形,但剩下的部分没法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第二种是将圆转化为几个相等的小扇形,但扇形是没有学过的;第三种是将圆沿着半径等分成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此时笔者引导学生针对三种方案展开对比,引导思考:到底哪一种方案更好?学生讨论交流后排除了前两种,选择第三种方案。层次三,明确方法,体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学生认为,要让圆更接近平行四边形,就要将圆等分的份数增多。接着笔者通过电脑演示,将圆等分为32份、64份……学生发现,圆逐渐转化成了长方形。
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师借助分层渗透,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并通过电脑展示,将整个过程呈现出来,使学生直观观察到并经历了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过程,充分体会了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
二、对比联系,凸显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形式的运动变化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教师要加强对比联系,让学生深入这一数学过程,凸显数学本质。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已知图形?学生认为,要将高剪下来,然后进行拼接。此时笔者故意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了平行四边形,追问学生:为何会这样?学生指出,这是没有沿着高剪开导致的。笔者让学生展开自主操作。学生通过画一条高,沿着高剪开,而后将剪下来的部分拼接到另一边,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接着笔者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长方形?学生验证确认后,笔者再让学生展开对比联系: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指出,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没变,长没变,但高变了;也有学生指出,长方形的周长变了,名称变了。到底有什么变化呢?学生总结后指出,转化后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和高变成了長方形的长和宽。由此,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了本质上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整体感知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将现实问题通过数学思维展开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加强实践应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数学思想。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图2):两个正方形中有一个三角形,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认为要求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就要找出三角形的高,但是三角形的高如何找呢?笔者引导学生从转化思想入手,先找出已知的条件,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寻找未知条件的突破。学生先根据正方形的边长,确定和三角形的关系。学生发现,三角形的高就是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由此,自然而然地求出了三角形的面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需要教师加强过程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思想的渗透过程,再进行对比联系,深入理解数学思想的本质;同时,也要强化数学思想的应用,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有深刻的整体认知,从而推动“四基”的落实。
(责编 林 剑)
分层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23-01
新课标明确提出“四基”的培养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对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四基”并不能有效落实。那么,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在“四基”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有人认为,“四基”是一个互相链接的三维模块,其中“基本活动经验”并不能构成单独维度,而是成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填充(如图1)。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成为落实“四基”关键中的关键。
一、经历过程,分层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渗透过程。因此,教师要加强过程引导,带领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分层设置数学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感知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时,笔者设置了分层渗透的估算环节。层次一,孕伏极限思想。笔者先出示超市的“幸运大转盘”,让学生根据这个转盘的面积,找出一个合适放置的地方。学生先自行预估,有学生认为可以采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的面积,也就是数出来一行,然后再乘行数;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利用正方形的面积来预估,也就是将圆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作比较,为极限思想做好孕伏。层次二,渗透转化思想。学生提出将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那么,到底转化为哪种图形呢?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是将圆转化为正方形,但剩下的部分没法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第二种是将圆转化为几个相等的小扇形,但扇形是没有学过的;第三种是将圆沿着半径等分成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此时笔者引导学生针对三种方案展开对比,引导思考:到底哪一种方案更好?学生讨论交流后排除了前两种,选择第三种方案。层次三,明确方法,体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学生认为,要让圆更接近平行四边形,就要将圆等分的份数增多。接着笔者通过电脑演示,将圆等分为32份、64份……学生发现,圆逐渐转化成了长方形。
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师借助分层渗透,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并通过电脑展示,将整个过程呈现出来,使学生直观观察到并经历了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过程,充分体会了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
二、对比联系,凸显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形式的运动变化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教师要加强对比联系,让学生深入这一数学过程,凸显数学本质。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已知图形?学生认为,要将高剪下来,然后进行拼接。此时笔者故意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了平行四边形,追问学生:为何会这样?学生指出,这是没有沿着高剪开导致的。笔者让学生展开自主操作。学生通过画一条高,沿着高剪开,而后将剪下来的部分拼接到另一边,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接着笔者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长方形?学生验证确认后,笔者再让学生展开对比联系: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指出,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没变,长没变,但高变了;也有学生指出,长方形的周长变了,名称变了。到底有什么变化呢?学生总结后指出,转化后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和高变成了長方形的长和宽。由此,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了本质上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整体感知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将现实问题通过数学思维展开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加强实践应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数学思想。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图2):两个正方形中有一个三角形,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认为要求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就要找出三角形的高,但是三角形的高如何找呢?笔者引导学生从转化思想入手,先找出已知的条件,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寻找未知条件的突破。学生先根据正方形的边长,确定和三角形的关系。学生发现,三角形的高就是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由此,自然而然地求出了三角形的面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需要教师加强过程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思想的渗透过程,再进行对比联系,深入理解数学思想的本质;同时,也要强化数学思想的应用,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有深刻的整体认知,从而推动“四基”的落实。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