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科尔沁蒙古族博歌中有一种含bmi和bla的特殊商调式音阶.通过对这两个音级的测音,表明bmi和bla为音阶中的稳定音级."两仪五度相生音体系"理论,可完美解释所构成音阶是以商为原生和主音的小七度双四度框架内镶嵌五次生阴仪bmi和六次生阴仪bla音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尔沁博音阶"的假说.该音阶与日本都节音阶具有音乐形态方面的明显联系.通过借鉴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音乐形态学分析与比较,认为两种音阶可能是亚洲北方草原一种古老音阶的遗存.在日本单一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这一音阶被保留并成为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尔沁蒙古族博歌中有一种含bmi和bla的特殊商调式音阶.通过对这两个音级的测音,表明bmi和bla为音阶中的稳定音级."两仪五度相生音体系"理论,可完美解释所构成音阶是以商为原生和主音的小七度双四度框架内镶嵌五次生阴仪bmi和六次生阴仪bla音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尔沁博音阶"的假说.该音阶与日本都节音阶具有音乐形态方面的明显联系.通过借鉴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音乐形态学分析与比较,认为两种音阶可能是亚洲北方草原一种古老音阶的遗存.在日本单一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这一音阶被保留并成为该群体的文化标志;而在中国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中,这一"基因"经过不断濡化、涵化,最终"泯然众人",逐渐"无人问津",趋向消亡.
其他文献
文学剧本是戏剧创作艺术一度创作的核心,表演艺术是二度创作的核心,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体现戏剧舞台完整的审美性.评剧《洒满月光的荒原》改编自李龙云的同名话剧剧本,本文意在探讨从诗化的话剧剧本语言再到戏曲舞台的呈现,如何在舞台化的过程中保持剧本文学本身的诗意不让其流失,同时利用戏曲独特的写意艺术呈现出来,探寻戏剧创作艺术在实践创作中所需要的品质与意义.
“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课程之一.本文根据“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现状调查,提出问题,寻求有效策略,建构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奠定基础.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的茶史、茶诗、茶画、茶德、茶道、茶礼、茶俗和茶艺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实践性和教育性.
“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的共同愿望.但有些方面,却是有些家长不知或者忽略了的.如“潜意识胎教”的问题及少年儿童兴趣的培养、意志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才能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顺其自然”,错过了孩子培养的良机.本文在这几个方面着重谈了笔者自己的看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将人类“目治”思维模式的表征视作西方音乐的特质,将“耳治”与“目治”的属性差异置换为中、西音乐特征的比较参数,由此,中国音乐始终在西方近现代音乐的“示范”之下建构自身,这样的错位比较,今天观之并不合理.谋求文化的发展,不能将客观的信息技术革命简单地类比为主观的价值判断.在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有必要跳出“民族独有”的既定观念,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在多维向度中认知自我与他者,继而探索不同时期、不同信息媒介所驱动的人类表达文化共同的深层密码.
音乐学的中心任务之一是用言语的方式论述和解读音乐.文章从言说音乐的问题和疑难入手,参照并进一步引申美国音乐学家列奥·特莱特勒的思想观点,一方面承认言说音乐存在限度,另一方面肯定隐喻方式对言语限度的突破,并论证了其中潜在的丰富可能性.
汉以来史籍中多见《乐经》佚失,仅剩"五经"之说.出土的熹平石经两块乐律残石虽仅有77个汉字,但结合文献史料的零星记述和历代学人对散佚《乐经》研究文献的综合考证发现,乐律残石足以看成《乐经》再现于汉代的重要证据;同时,印证了媒介变革与艺术历史演进之间有着一种相互依存、交融互补的发展关系,存在着创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并存发展的稳固序列.媒介变革往往受到艺术发展的影响并为记录艺术历史提供新的平台,艺术历史的演进则因媒体变革而绽放出强大的活力和瑰丽色彩.
文章以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古老复音合唱遗存为依据,逆向追溯人类歌唱的起源与演进,并通过推演歌唱起源初始阶段的历史情境,探究人类的音乐审美意识由而衍生并进而演化的初始过程,为进一步阐明音乐美的本质,提供一些来自人类音乐行为与音乐思维之源头的历史依据.
北宋时期,雅乐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徽宗即位后,为使祭祀乐舞合乎《周礼》制度,命蔡京等创制大晟乐,并颁行于天下.同时,为实现以国子为先的教育理念,且恢复三代古制中以乐舞“尊祖”“侑神”的本义,徽宗摒弃以乐工为祭祀舞者的祖宗成法,下诏选国子生学习二舞以备释奠之礼.然而,一方面朝中各党派借事起端,争论不断,徽宗政令执行不畅,另一方面由于宋代教育逐渐平民化,朝廷取士以科举为主,“国子”已非世卿子弟,“以国子习二舞”的诏令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种种因素导致徽宗的尝试最终失败.
出土秦封泥与张家山汉简中有"外乐"一职,是秦汉时期重要的音乐史料,一直颇受研究者重视,但对于其具体职掌,以及与奉常、太乐、乐府等职官的隶属关系,至今尚无定论.最近湖北荆州胡家草场汉墓出土的"外乐律"竹简可以证明"外乐"主管宗庙乐舞,当是奉常所辖"太乐"的前身.汉初对掌管宗庙祭祀雅乐的"外乐"重视程度超过掌管俗乐的"乐府",故"外乐令"之秩八百石,高于"乐府令"之秩六百石.新近披露的战国时期阜平君钟虡铭文中也出现了"外乐",这说明战国中晚期某些诸侯国及其封君领地内已有"外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