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以色列建交内幕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icafr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同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已经11年了。在建交谈判的过程中,新华社记者受命几次秘密访问以色列,发挥了投石问路的作用。其中一些内情,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
  1991年初,海湾战争结束。经过有关各方的艰苦努力,中东国际和平会议于10月份在马德里召开。会议确认了“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在此前后,苏联和一系列东欧国家同以色列恢复了中断20年的外交关系。这种形势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进程。实际上,经过几年的谈判,中国和以色列双方都感到,两国建交“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就在这时,我们得悉,一直希望尽早建交的以色列方面,好像出现犹豫的迹象。原来,我国外交部已邀请以色列外交部负责人访华,以讨论两国建交的具体事宜。起初,以色列方面决定派出外交部副部长本杰明·内塔尼亚胡。后来,改为新任外交部总司长约瑟夫·哈达斯。哈达斯10月份就接受正式邀请,但却一直说忙,快到年底了,尚无任何成行的表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真的忙得难以脱身,还是另有什么考虑?
  我当时在开罗担任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社长兼总编辑。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通过以色列驻埃及大使馆已同以色列外交部建立互通情况的“非官方渠道”。这时,我有关方面希望通过这个渠道摸清以色列方面的真实意图。这样,经国内批准,我同总分社副总编辑周则鑫从11月27日至12月4日再次访问以色列。
  到以色列之后,我们首先采访了哈达斯。哈达斯似乎早已预感到中方的担心。因此,他详细地向我们解释了他暂时难以抽身去北京的原因。他说,第二次中东和会即将于1992年1月末在莫斯科召开。他负责以色列政府代表团的筹备工作,会前实在难以抽身访华。他诚恳地说:“对此,我希望中方能够谅解。我可以非常负责地讲,我们早就盼望两国关系正常化,眼看时机要到,我们怎么会蓄意拖延呢!”他建议,要么待他能脱身时访华,要么请中国外交部负责人先期访问以色列。周则鑫和我事后分析,认为哈达斯的话是可信的,遂转告我有关方面。这样,我国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遂于12月下半月访问以色列。
  采访哈达斯之后,我们又采访以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戴维·利维。利维刚过“知天命”之年,但却是满头披霜。一见面,他就说:“不要说什么采访,还是自由交谈吧。”这样,我们就边喝咖啡边谈起来。谈到同沙米尔总理的关系,利维毫不讳言地说,他同这位总理虽然同属利库德集团,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很深。在同中国建交问题上,沙米尔总想绕过外交部,自己插手处理问题。11月初,他派遣自己的亲信、国防部长阿伦斯抢先一步,神不知鬼不觉地访问了中国。对此,利维愤愤不平地说:“你们兴许已经知道,阿伦斯不久前秘密访华,我事前一无所知。是报纸上曝光之后,我才知道的。我当即向沙米尔提出抗议。”谈到这里,利维把话锋一转,强调说:“但是,我确信,在同中国建交问题上,我同沙米尔总理是没有分歧的,没有矛盾的。在我们利库德集团之内是如此,在利库德集团同工党之间也是如此。”谈到以色列同中国的建交问题,利维说:“我们确实希望以中两国关系正常化早日实现,尽快实现。如果你们没有意见,我们倒是可以先走第一步。如果你们今天发个邀请来,我明天即动身去北京。两国外交部长一见面,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我一直在等待去中国的那一天,希望那一天尽早到来。”
  利维坦率的谈话使我们确信,以色列政府内部虽然矛盾重重,但没有影响到中以两国建交问题。两国关系正常化确实已到瓜熟蒂落阶段,不会再出现什么波折。
  这次以色列之行即将结束的时候,沙米尔总理会见了我们。会见是12月3日傍晚在总理府进行的。沙米尔总理一向被认为是“不苟言笑”、“老谋深算”。我们一走进他的办公室,就见他从办公桌前站起身,满面笑容地急匆匆迎上来。他身材矮小,上躯前躬,头发散乱,西装有点发皱。他看上去土头土脑,憨态可掬,同我想象中的一国政府之首脑简直判若两人。他很客气,频频让我们落座,同我们一起照相。他同我们谈海湾战争之后的中东局势,谈以色列政府解决阿以冲突的政策,但是,说实话,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他对发展中以两国关系的意见。他说,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历史悠久的民族。这两个民族应该有正常的交往。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拥有巨大的潜力。因此,以色列对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很有兴趣。他认为,这种友好关系应该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上协商,经济上合作,文化上交流。为此,他表示很愿意邀请中国领导人访问以色列,以便坦诚交换意见,增进了解。他说,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希望新华社记者代为转达他这一建议。谈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时间问题,沙米尔说:“你们很清楚,我们方面没有任何问题。这完全由中国政府来决定。我们只是希望两国尽快建立外交关系。”
  沙米尔的谈话就中以两国关系问题传达了一个正式而明确的信息。我们听后感到很高兴,急忙赶回下榻的饭店,分别用英文和中文向总社发通稿。随后,我们又把沙米尔、利维和哈达斯有关两国关系的谈话内容综合成一篇报告,也径直发回北京,供有关方面参阅。后来得知,我们提供的这些情况和分析,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会见后的第二天,以色列外交部官员告诉我们,北京的报纸和电台都已刊播我们采访沙米尔总理的报道。他们特别强调,这是以色列政府首脑通过新闻媒体第一次直接向中国人民讲话,第一次向国际社会公开表明以色列愿意同中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因而非常有意义。
  我们后来才知道,我们这条稿子虽是刊播了,但编辑部却给“做了大手术”。本来,在沙米尔的谈话中,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部分最重要,原稿是写进消息的导语和第一二段,然后才写他有关中东问题的谈话内容。但刊播的稿子却倒过来,先是他有关中东问题的谈话,共有四段;在第四段的末尾,才把他有关两国关系的谈话“捎带着”说出来,并且删得只剩下两句话。而人民日报在刊登这条消息时,编辑又作出“淡化处理”,将它放在国际版不大显眼的右下方,标题的字体很小,自然也没有突出两国关系的内容。显然,消息这样编发和版面这样安排,并不说明两家新闻单位的编辑们否认这条消息的重要性。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条重要而又敏感的新闻,在处理上就格外慎重。慎重的结果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然,也可能存在另一种解释:编辑们不大了解中以关系已迅速发展到建交阶段,因而就这样“淡化处理”,以免引起预想不到的麻烦。
  1992年1月21日,根据杨福昌副外长上一年年底访问以色列时双方作出的安排,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利维应邀访问中国。1月24日,利维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签署联合公报,宣布从即日起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样,以色列从1948年建国,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经过40年艰苦曲折的历程,两国终于走到一起来了。两国关系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作者:原新华社副社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其他文献
在以色列海滨城市特拉维夫闲逛,看到旅游纪念品商店里的一件T恤,上面印着“Born to be Jewish, don’t worry……”(“生来是犹太人,别担心……”)。  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城市拉姆安拉住宿,翻到一页杂志:巴勒斯坦女作家苏希尔·哈玛德写了本书表达巴勒斯坦人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书名叫《Born Palestian, Born Black》(“生来是巴勒斯坦人,生来是黑人”)。这
期刊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灾难性的疾病,然而病魔最终都败下阵来,人类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对于人类与灾难性疾病斗争进程的解读,或许在思想上能够对我们今天与“非典”的战斗有所启示。    战胜鼠疫    1894年,英国人耶尔森在香港调查黑死病时,发现其病原体是一种细菌,这种细菌后来就被命名为耶尔森杆菌。1898年,西蒙德通过在中国云南和台湾的调查,确定了黑死病的传播途径是由跳蚤把病菌从老鼠传播给人。到20
期刊
诡计、谋杀与复仇的气息弥漫在古埃及的萨卡拉墓园里,等待着被人——指认、发掘。经过努力不懈的研究,考古学家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现,沉睡地底4000多年的疑案逐渐浮现……  在位于尼罗河畔附近,这个如今被称为萨卡拉的地方,被后人重新发现的古墓、铭文和祭品正一点一滴地揭开遥远历史的神秘内幕,泄露了古埃及宫闱中的阴谋算计与复仇杀戮。    伊朵公主还没长大就夭折了。从她寝堂内排列的石灰岩浮雕看来,她还是个孩
期刊
58岁的他,到目前为止已创造了70多项世界纪录,但他依然很闹心,因为他近几年热中的热气球环球航行,5次均以失败告终。去年6月,不服输的他在媒体的一片嘲笑声中第6次登上热气球,这一次他终于克服了大火、风暴和睡眠不足,圆满实现了热气球环球航行的梦。    一个永不服输的冒险家    午夜时分,斯蒂芬·佛塞特的热气球漂浮在离珊瑚海面8839米的上空,这时的他正酣睡。殊不知,热气球正带着他一步一步走进危险
期刊
期刊
美国倾覆萨达姆政权后,正试图以美国的“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来改造伊拉克。2003年2月26日晚,布什在美国企业研究所发表讲话,直言不讳地说,要先从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开始来对伊斯兰世界进行改造。其实,这不是美国一时的奇思妙想,早40年前美国就曾在伊朗精心策划过一次民主实验,不过以失败告终。    美伊“特殊关系”    美国势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渗透进伊朗的。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陆续向伊
期刊
人生总是与痛苦相伴的。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与疾病的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就是不断地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历史。在历史的深处回溯,我们看到在岁月的苍凉里,瘟疫的魔影一直挥之不去。    人与老鼠的战争    让我们先从鼠疫说起。  鼠疫就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啮齿类动物(特别是野鼠和家鼠)和它们身上的蚤类携带该病菌,并传播给人或其他动物。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流行性鼠疫
期刊
意外中的美国E-mail    3月29日,我很意外地收到了美国俄克拉何马州贝色尼小镇居民阿尔图斯·埃亚斯先生的一封E-mail。2002年11月1日,我作为美国国务院的国际访问者被邀请到他家做客,并受到了很好的款待。阿尔图斯·埃亚斯先生曾于1983年4月到过中国的北京、广州和上海等地,至今他还保存着在北京游览时的日程表以及一些相关的材料。回国后,当地一家报纸《雨康评论》的记者采访了阿尔图斯·埃亚
期刊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20世纪的后半叶让我们悲欣交集:在这个时代,不少古老的瘟疫不断地被我们制服,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喜讯让我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展露我们的笑脸,各种新生的瘟疫又给了我们最无情的痛击。我们是带着世纪末的忧伤进入新世纪的。而新世纪里还会有什么在等待我们呢?SARS的出现,是对我们的最好提醒。      艾滋病——人类的最大威胁    艾滋病的猛然出现,使人类茫然不知
期刊
第一种看《塞耳彭自然史》的理由,是它是有名气的,而又不是尽人皆知的书。书的封底上,引用着周作人的介绍:“这是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一异彩,出版150年来流传不绝,收入各种丛书中,老老少少,读之不厌。”书的护封上,有编者的推荐:“18世纪著名博物学家、作家怀特用书信体写成的这部博物记,将英国最可爱的乡村之一——塞耳彭村鸟兽草木虫鱼娓娓道来,……成为那个世纪留给我们的最愉快的遗产之一。”这就差不多给读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