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能算中产?

来源 :凤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d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写过的专栏文章中,我一不小心,间接地把“收入一般的人”与“中产阶级”划了等号。很快,我就收到了一位读者的质疑:“收入一般的人怎么能算中产呢?”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想搞清的问题:在中国,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中产”呢?
  在与50多位至少在我看来属于“中产”的白领、杂领或金领人士交谈之后,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反而越来越糊涂了。
  我甚至发现,我所有访问的隐含前提——中国存在着一个中产阶级,似乎都成了疑问。
  “中产”是个伪命题?
  重庆希尔顿酒店。王孟龙敲开我房间的门之后,劈头盖脸就是一句:“中国中产阶级?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王孟龙学医,毕业后却从业传媒,现为《中国商业评论》资深编辑,言谈之中常常甩出一些艰深名词,但我后来终于搞明白了,他甩给我的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中国并不存在着一个中产阶级。
  王孟龙的意思是,中国一直是一个“中层缺失”的社会,现今亦然,即使完全从经济层面来讲也是如此,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中等收入者随时面临跌入下层的可能。
  他的这种观点,在网上同道者颇众。例如,一位署名“一条菜”的网友也认为,“中产”在中国是个伪命题,因为中国“只有财富的一极和贫困的一极,他们直接面对面,中间没有中产阶级。”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一个国家只有达到某些宏观社会经济条件之后才会出现中产阶级,例如,城市化程度超过50%,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一半等。他们指出,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比率低于40%,而第一和第二产业还在主导整个经济。
  当然,我接触到的大多数采访对象都不像王孟龙那么极端,他们似乎都接受了我调查的隐含前提:中国的确存在着一个中产阶级。但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阶级的人数极少,少到了几乎无法构成一个阶级,至少他们自己不在其内。
  “别开玩笑了,我怎么能算中产?”——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一个年薪几十万元人民币的外企中层管理人员满脸疑惑地望着我,厚厚的镜片反射着强光。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这样的反问我听得太多了。我还记得,临行前,一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者,热心为我推荐采访对象,他推荐了一对在北京工作的夫妻,并告诉我说:这对夫妇中,先生在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工作,太太在中国名所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高职高薪,有房有车,绝对属于“中产”。
  但对方仍然很不自信,来信问:“我能算中产吗?”
  推荐者马上回信,给对方打气:“厉以宁说过,有两套房子的就属于中产阶级。”
  重庆天域园林艺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灵灵也不认为自己是“中产”。她的“中产”标准,在中国人中也许很有代表性:“城里有公寓,郊区有别墅,开车要开奔驰、宝马,旅游要去北美、西欧。”
  “中层意识”占主流?符合张灵灵标准的中国“中产”当然少得可怜。但颇为矛盾的是,据中国传媒报道,一项大型调查发现,85 5%的中国城市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
  我找到了主持这项调查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晓虹。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他领导的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进行了这次有关中国中产阶层的大型调查。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周晓虹也特别提到了这一矛盾现象。
  周晓虹认为,传媒在报道此事时所使用的“中产阶级”一词并不严谨,他们那项有关自我认同的调查结果,也许更多地反映出,当前中国的“中层意识”占据了社会主流,也就是说,多数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结构的中层,但在中国人心目中,“中层”与“中产”这两个词并不相同。
  “中国的白领可以自称‘小资’,但并不认同‘中产’,”周晓虹笑着对我说,“你要说他是‘中产’,他就跟你急!”
  据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中产阶级国家。早在1940年,《财富》杂志在美国作过一项调查,就有8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但《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一书作者理查德隆沃思指出:“这些声称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人不一定拥有相当的财富……餐厅服务员、工厂工人、企业主管、股票经纪人等都坦然以中产阶级自居。”
  周晓虹说,大部分美国人将自己定位为中产阶级,部分上与美国对“中产阶级”的文化定义有关。在美国,“中产阶级”一词就是“普通族”的同义词,相当于中国人说的“老百姓”或“收入一般的人”,是富豪和穷人之间的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
  可中国人心目中的“中产阶级”,却绝对不是“收入一般的人’,而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阶层,几乎是“大款”、“富人”的同义词。尽管中国国家统计局去年曾把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到50万元人民币之间定为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准,但仍有许多中国人,包括收入在这个标准之内的中国人,并不认同这个标准。
  “家庭年收入6万?如果是双职工,那才人均月薪2500,那算什么中产?”这是许多采访对象听完我引述这个标准后的“标准”反应。
  网友“曾是知青”索性在网上开出了他自己的标准:“如果你有一套房子,但你仍然有银行贷款,我看不能算作是中产阶级。如果你月入8000,但租房住,我看也不能算是中产阶级。真正的中产阶级应该是:有自己的产权房,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相当于自己月收入6倍的存款。按这个标准你去衡量吧。”
  其他中国人也许有着各自不同的标准,但不论如何不同,他们心目中的“中产”家庭年收入起点,大概都远远超过中国国家统计局说的6万。
  周晓虹告诉我,巧得很,美国衡量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的起点也是6万。但那是美元。
  也许中国人眼界高,自己主动乘了8,与美国的标准看齐了?
  但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以美国标准来定义本国“中产”的发展中国家,似乎并不多。
  周晓虹给我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去年11月,他去印度开会,讨论中印中产阶级的对比。赴印度的飞机上,他看到一份新加坡的报纸,称印度中产阶级阵容庞大,成员有7亿之众,他吃了一惊。会议结束后,他去孟买,在一家三星酒店的酒吧中饮酒,大概出于职业好奇,随口询问一位酒吧侍者:“你是中产阶级吗?”
  那位侍者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然!”
  随后,这位侍者又颇为自豪地说:“我们印度是一个中产阶级国家!”
  “印度是一个使用英语的国家,”周晓虹后来对我说,“这位侍者说的也是英文。英文的middleclass,照字面翻译,就是‘中间阶层’,没有‘产’字,但我们现在沿用的译法。却加了一个‘产’字。问题就出在这个‘产’字上,造成了种种混乱。”
  “提低,扩中,调高”
  但“中产”与“中间”这两个词的区别,真有那么重要吗?
  至少,在中国高层决策者看来,这个区别很重要。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这次会议的核心精神后来被媒体总结为六个字:“提低,扩中,调高”,其中的“扩中”,就是扩大“中间阶层”。
  这次会议有关“提低,扩中,调高”的具体表述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当然,如果85 5%的具有强烈“中间意识”的中国城市居民,都把“中产阶级”这个词完全甩给了少数的富豪,那不是一件挺危险的事吗?
  看来,中国决策者非常担心、并力图避免的东西,恰恰就是网友“一条菜”所说的现象——财富一极和贫困一极直接面对面,中间没有中产阶级。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中产阶级正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带,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或许,这也正是中国现时最急切需要的。
其他文献
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存在与否,以及有关认定标准,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传媒,甚至包括很多网友都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中国中产阶级”的定义正呈现出莫衷—是的局面。    中等资产阶级,在我国多指民族资产阶级。——《现代汉语词典》    “6万元至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程学斌  注: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
期刊
一提到书画,人人往往会认为越是大家之作越值钱,越有收藏价值。看到标题,也许有人会问:当代中青年人和名家们相较下,无论从功力、品质、年份都不及,为什么还会成为新的收藏热点。难道“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又有新定义?    难辨真假:老作品多赝品    记得一部《五月槐花香》讲述了收藏界的辛酸苦辣,入行再深的人都会遇到更强的对手。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好东西,自然造假的也跟着来了。很多专家都
期刊
与虎谋皮几千年    对动物图案的挚爱因何而起,已无从考证。在人类的历史上,太多太多这样的传说、痕迹。山中猎户所穿的毛皮、绘于达官贵人云锦上的白虎、猎豹、千乌、制成各种动物形状的首饰、还有那九天的游龙、浴火重生的凤凰……千万年前的动物世界,比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还要绮丽、诡谲。当图腾崇拜出现,就有如现今的偶像效应般,每个细节都会拿来细嚼,不肯放过一丝一毫蛛丝马迹。那个游走于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幽灵——博
期刊
“住好d”之所以“住得更好”  取名“住好d”,绝对开宗明义。杨志超说:“1996年,我在英国大学修毕建筑学位回港,曾任职‘则师’(建筑师的俗称)数年,算是打过工,后来发觉本地建筑设计多多掣肘,创作空间有限。刚好遇上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创办了‘住好d’。‘住好d’是一句通俗的广东话口语,我们认为不论贫富,各人都想‘住好d’(提高生活质素),名字正好配合‘无阶级观念’及‘通俗’的品牌哲学(Brand
期刊
俏皮、性感、妩媚、优雅,天真的想法、诱惑的肢体语言、让所有人折服的女性魅力、以及无法模仿的灵秀气质……佳人的万千风情,因个性而成就。    俏皮地做个快乐精灵  请形容“佳人”二字在你脑海里的印象。  “佳人”应该是拥有少许美貌,多数是有气质的成熟女性,尤其是拥有自己一片天地的成功女性。    你认为“美女”跟“佳人”的区别在于哪里?  “美女”可以是任何长的漂亮的女孩子,而她们并不一定拥有很多内
期刊
这是一个徐满油彩的时代,任侗一个表面光鲜的人都可能藏着一颗卑微的心。这同样是一个和谐包容的时代,无论渺小与伟大,总能在人群深处找到自己立足的方寸空间。而中庸,则是中国人向来所信奉的—个哲学信条,不是太好,不要太糟,“刚冈好”才是最好。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间生活者”作为—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也是自身行业的中流砥柱,作为向12的一支温和力量,他们带给城市化进程中的中
期刊
在德国小城海德堡,诗人歌德跌入了爱慕玛丽安娜·封·威廉姆的苦海之中,他把她变成了他的《东西狄凡》中的“苏莱卡”。诗人在小巷徘徊,不由得低低吟唱:“我把心遗失了……”  总会把心里美好的部分留给某个地方,在某些个轻易就纠缠了情感的地方。每个人都因而变成了诗人,突如其来的感觉很奇怪,有点一见钟情的意思,仿佛寻找这里已经很久很久了,要问喜欢这些地方的原因,每个人也许都能随口答出几个,但是好像又都说不完全
期刊
杨锦麟,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著名专栏作家。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先后担任多家媒体记者、编辑主任、主笔、杂志主编,也是香港多份报纸的专栏作家。2003年至今主持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等节目。  南都时评版出了一本集子,周末在广州举行了一个新书发布会,邀请了来自大陆各地的时评版作者与会,我从来没有给南都时评版投过稿,但在读报节目会比较经常介绍和引用南方都市报时评文章,这一次他们出集子的时候,邀请我
期刊
几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记者魏城来到中国,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北京、上海、重庆等中国城市。他比行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个自己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中国有没有中产阶级?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中产?中国的中产者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魏城的采访成果是12篇调查性报道。这些稿件以《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为题刊登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www.ftchinese.com)上。  这是西方媒体第一次专门针对中
期刊
郑浩,北京出生的郑浩,自1990年开始,先后在香港《明报》、亚洲电视、《香港商报》出任记者和编辑,擅长采写国际新闻。为报道重大新闻,郑浩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出色地完成了凤凰卫视大型直播节目,比如“9·11”事件、北京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等。  我和夫人在德国学习生活了5年,也在异国他乡渡过了5个中秋佳节。虽然那已经是差不多20年前的事了,可是每逢中秋的时候,我俩回味起在德国吃月饼的岁月,也还是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