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门通过节奏和旋律激发人们情感的听觉艺术。它通过人的耳朵作用于人的心灵。正如马克思所说,聆听美妙的音乐必须有“音乐之耳”。只有具备“音乐之耳”的人,才能通过所选择的音乐真正享受到音乐之美,才能在不断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情感,感受美之所在,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入更高更理想的境界。如何培养学生有对“音乐之耳”呢?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结合以“欣赏·读乐·鉴赏·表演”的课堂教学实践,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是训练学生“音乐之耳”的前提条件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学生不喜欢欣赏课”“学生不懂欣赏乐曲”等等。同时也经常发现老师把音乐欣赏课看成是唱歌或乐理教学的附属,只在下课前几分钟听一两遍就过去了,或者简单地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后,按下录音键,让学生无目的地听。久而久之,学生的欣赏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厌倦听音乐,怕上欣赏课的心理。别说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就连最起码的学习兴趣都没有了。
事实上,音乐欣赏教学是融听觉、情感、体验为一体的,一节好的音乐欣赏课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赏析音乐的方法,体验到音乐美之所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既做听众,又做演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引导学生有目的欣赏音乐,带着问题欣赏音乐。同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欣赏,图谱欣赏和有准备地边演边欣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不仅能听懂组成乐曲的各种音乐要素的不同作用,而且还能听出简单的曲式结构。如在给学生欣赏《黄河船夫曲》时,为使学生能了解、掌握为刻画船夫号子这个艺术形象而运用的较为复杂的音调,掌握为刻画艺术形象而运用的较为复杂的节奏及力度、节拍、速度的变化,为缩短时代不同而产生的距离,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精神风貌,在教学中借助录像,播放船夫在咆哮的黄河上与惊涛骇浪博斗的情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音乐作品,把学生带入音乐天地,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既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为培养他们具有 “音乐耳朵”创造了条件。
二、立足教材广泛“读乐”是 训练“音乐之耳”的重要手段
欣赏音乐就像读书一样(有人称之为“读乐”)既要精读,也要泛读。因为,没有一定数量的泛读作为基础,精读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征。因此,立足教材广泛“读乐”是极有益处的,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不同个性的音乐作品,就像天上的繁星闪烁,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如果仅仅靠精唱几首歌曲或精听几十首优秀作品,是不可能让学生领略到音乐之海的风韵的。因此,只有通过广泛的读乐,才能使学生相对全面地接触和学习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精品,与此同时增长音乐知识,拓宽知识面。
现在使用的各种教材中,在强调传播人类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开设了《我爱中华》、《华夏之春》、《岭南春早》、《海峡情思》、《名家名曲》等专题,让学生认识和欣赏源远流长的中国古曲音乐,风格迥然不同的民族音乐,绚丽多彩的戏曲、器乐曲、说唱音乐,以及反映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英勇斗争的革命歌曲,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及爱国主义情操。同时通过选用国别、体裁、题材不同,创作手法的多样化的名曲、名歌作为视听、视唱的练习和欣赏教材,让学生听到了不同的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时代不同时令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去分辨,去鉴赏。例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笔者让学生欣赏女声独唱和领唱合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比较同一作品由于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通过大量的“读乐”,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进一步了解了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知道了音乐的表现手段,即怎样利用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也初步掌握了“音乐语言”的特殊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鉴别音乐的能力。
三、艺术实践活动是训练“音乐之耳”的重要途径
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逐步提高音乐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
正如只有亲口吃一下螃蟹才知道个中滋味一样。让学生参加合唱队、舞蹈队、电子琴小组等乐队活动,或要求学生平时自己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如竖笛、小提琴等,即亲身参加音乐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更进一步了解音乐表现力、创造力,更深一层地体会音乐对自身的震撼感。例如在合唱训练与表演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用嗓音塑造音乐形象的艺术。在合唱训练中,声乐技巧,音高技巧和节奏技巧及全部的音乐修养,都是从表演具有典型意义的音乐作品中获得的。用来训练学生音乐的练习曲,也是从那些准备演出的曲目中提炼出来的,有针对性的片段,学生是通过解决出现在排练和演出中的实际音乐问题来巩固音乐知识,提高音乐修养。学生们在音乐表演时,正是在體验他们的“知识”。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确保了学生有机会更多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们身边的世界。如果学生们仅仅通过涉猎艺术或参加一系列被动地听力活动,是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因此只有学生亲自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才能更直观地体验音乐的要素,达到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同步提高。
总之,训练学生有对“音乐的耳朵”,要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要立足教材广泛“读乐”,让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要把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欣赏·读乐·鉴赏·表演”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环境,自觉地吸收音乐的营养,提高他们艺术修养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也只有训练有 “音乐之耳”,才能让学生领会音乐的真谛,达到欣赏美,创造美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是训练学生“音乐之耳”的前提条件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学生不喜欢欣赏课”“学生不懂欣赏乐曲”等等。同时也经常发现老师把音乐欣赏课看成是唱歌或乐理教学的附属,只在下课前几分钟听一两遍就过去了,或者简单地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后,按下录音键,让学生无目的地听。久而久之,学生的欣赏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厌倦听音乐,怕上欣赏课的心理。别说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就连最起码的学习兴趣都没有了。
事实上,音乐欣赏教学是融听觉、情感、体验为一体的,一节好的音乐欣赏课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赏析音乐的方法,体验到音乐美之所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既做听众,又做演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引导学生有目的欣赏音乐,带着问题欣赏音乐。同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欣赏,图谱欣赏和有准备地边演边欣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不仅能听懂组成乐曲的各种音乐要素的不同作用,而且还能听出简单的曲式结构。如在给学生欣赏《黄河船夫曲》时,为使学生能了解、掌握为刻画船夫号子这个艺术形象而运用的较为复杂的音调,掌握为刻画艺术形象而运用的较为复杂的节奏及力度、节拍、速度的变化,为缩短时代不同而产生的距离,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精神风貌,在教学中借助录像,播放船夫在咆哮的黄河上与惊涛骇浪博斗的情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音乐作品,把学生带入音乐天地,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既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为培养他们具有 “音乐耳朵”创造了条件。
二、立足教材广泛“读乐”是 训练“音乐之耳”的重要手段
欣赏音乐就像读书一样(有人称之为“读乐”)既要精读,也要泛读。因为,没有一定数量的泛读作为基础,精读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征。因此,立足教材广泛“读乐”是极有益处的,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不同个性的音乐作品,就像天上的繁星闪烁,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如果仅仅靠精唱几首歌曲或精听几十首优秀作品,是不可能让学生领略到音乐之海的风韵的。因此,只有通过广泛的读乐,才能使学生相对全面地接触和学习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精品,与此同时增长音乐知识,拓宽知识面。
现在使用的各种教材中,在强调传播人类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开设了《我爱中华》、《华夏之春》、《岭南春早》、《海峡情思》、《名家名曲》等专题,让学生认识和欣赏源远流长的中国古曲音乐,风格迥然不同的民族音乐,绚丽多彩的戏曲、器乐曲、说唱音乐,以及反映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英勇斗争的革命歌曲,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及爱国主义情操。同时通过选用国别、体裁、题材不同,创作手法的多样化的名曲、名歌作为视听、视唱的练习和欣赏教材,让学生听到了不同的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时代不同时令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去分辨,去鉴赏。例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笔者让学生欣赏女声独唱和领唱合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比较同一作品由于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通过大量的“读乐”,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进一步了解了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知道了音乐的表现手段,即怎样利用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也初步掌握了“音乐语言”的特殊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鉴别音乐的能力。
三、艺术实践活动是训练“音乐之耳”的重要途径
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逐步提高音乐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
正如只有亲口吃一下螃蟹才知道个中滋味一样。让学生参加合唱队、舞蹈队、电子琴小组等乐队活动,或要求学生平时自己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如竖笛、小提琴等,即亲身参加音乐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更进一步了解音乐表现力、创造力,更深一层地体会音乐对自身的震撼感。例如在合唱训练与表演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用嗓音塑造音乐形象的艺术。在合唱训练中,声乐技巧,音高技巧和节奏技巧及全部的音乐修养,都是从表演具有典型意义的音乐作品中获得的。用来训练学生音乐的练习曲,也是从那些准备演出的曲目中提炼出来的,有针对性的片段,学生是通过解决出现在排练和演出中的实际音乐问题来巩固音乐知识,提高音乐修养。学生们在音乐表演时,正是在體验他们的“知识”。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确保了学生有机会更多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们身边的世界。如果学生们仅仅通过涉猎艺术或参加一系列被动地听力活动,是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因此只有学生亲自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才能更直观地体验音乐的要素,达到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同步提高。
总之,训练学生有对“音乐的耳朵”,要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要立足教材广泛“读乐”,让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要把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欣赏·读乐·鉴赏·表演”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环境,自觉地吸收音乐的营养,提高他们艺术修养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也只有训练有 “音乐之耳”,才能让学生领会音乐的真谛,达到欣赏美,创造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