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有所作为,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和框架。
1. 创设情境
“探究─合作”模式教学首要环节是创设情境,即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利用学生想看、想做、想实验等心理设计一个蕴含要研究的问题的小实验、游戏、魔术等,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卷入问题情境,迅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
创设情境:一是根据学习的新知识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纵横地位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距离,分析、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二是为学生提供揭示知识本质的有结构关系的感性材料,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去发现。
2. 探究关系
探究关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利用平时或课前收集的资料,用比较、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测现象,处理关系,发现获取新知识。
探究,有个人独立探求、与同学相互探讨和集体共同探究。其方法有:
⑴执旧索新,就是从教师提供的由旧到新,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具体结构特点的系列问题中获取新知识与新认识,变旧为新。
⑵在教师提供的具有结构的,能揭示关系的感性材料与实例中进行探究,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进行思维并获取抽象知识。
⑶在实际操作与实验中探究,揭示新知识,本质属性。
⑷讨论、质疑、问难。
3.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就是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学生集体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经历,对实验中的事实和现象展开研讨,互相补充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从而获得比较完善、深刻的认识,建立自己的解释模型,逐步形成实验结论、规律或概念。因此,讨论交流是学生把所获得知识借助个体、小组、集体的智慧,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从而整理出完善的科学结论的过程。整理探究的结论是“探究-合作”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整理结论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三种形式:
⑴填空式。对学生亲自总结归纳稍有难度的结论,可以采用填空式总结。即教师所写的文字要突出学生探究的思路,学生在探究中的发现由学生填写。
⑵框空式。就是结论的内容全部由学生在总结归纳后写在方框里。
⑶分合式。有些结论是通过横向或纵向的多次抽象才总结出的,这可采用先分后总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总结。这样,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归纳总结出结论,不但可以使学生自己获取科学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探究品质。
4. 扩展运用
扩展运用就是用已获取的知识,阐释新的事物和现象;用已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现象。经过扩展运用,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自然知识与基本技能,巩固与加强新形成的自然认知结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稳固性与灵活性,并发展到能适应复杂的科学知识的学习。
5. 研究的体会
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努力实现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两主”(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的产生、保持,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而设计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儿童已有知识结构与新情况、新问题等未知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的产生及作用,才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弄清“为什么”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使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化为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的,促使学生个体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究、发现、实践、解决上,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程度和方式由学生自主控制来完成,这种“两主”作用的有机结合,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课前、课后问题的衔接、拓展、延伸是紧密结合的。把课堂教学由老师设计成规变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从这点意义上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收稿日期:2013-08-11
1. 创设情境
“探究─合作”模式教学首要环节是创设情境,即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利用学生想看、想做、想实验等心理设计一个蕴含要研究的问题的小实验、游戏、魔术等,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卷入问题情境,迅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
创设情境:一是根据学习的新知识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纵横地位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距离,分析、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二是为学生提供揭示知识本质的有结构关系的感性材料,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去发现。
2. 探究关系
探究关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利用平时或课前收集的资料,用比较、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测现象,处理关系,发现获取新知识。
探究,有个人独立探求、与同学相互探讨和集体共同探究。其方法有:
⑴执旧索新,就是从教师提供的由旧到新,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具体结构特点的系列问题中获取新知识与新认识,变旧为新。
⑵在教师提供的具有结构的,能揭示关系的感性材料与实例中进行探究,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进行思维并获取抽象知识。
⑶在实际操作与实验中探究,揭示新知识,本质属性。
⑷讨论、质疑、问难。
3.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就是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学生集体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经历,对实验中的事实和现象展开研讨,互相补充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从而获得比较完善、深刻的认识,建立自己的解释模型,逐步形成实验结论、规律或概念。因此,讨论交流是学生把所获得知识借助个体、小组、集体的智慧,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从而整理出完善的科学结论的过程。整理探究的结论是“探究-合作”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整理结论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三种形式:
⑴填空式。对学生亲自总结归纳稍有难度的结论,可以采用填空式总结。即教师所写的文字要突出学生探究的思路,学生在探究中的发现由学生填写。
⑵框空式。就是结论的内容全部由学生在总结归纳后写在方框里。
⑶分合式。有些结论是通过横向或纵向的多次抽象才总结出的,这可采用先分后总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总结。这样,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归纳总结出结论,不但可以使学生自己获取科学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探究品质。
4. 扩展运用
扩展运用就是用已获取的知识,阐释新的事物和现象;用已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现象。经过扩展运用,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自然知识与基本技能,巩固与加强新形成的自然认知结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稳固性与灵活性,并发展到能适应复杂的科学知识的学习。
5. 研究的体会
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努力实现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两主”(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的产生、保持,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而设计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儿童已有知识结构与新情况、新问题等未知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的产生及作用,才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弄清“为什么”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使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化为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的,促使学生个体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究、发现、实践、解决上,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程度和方式由学生自主控制来完成,这种“两主”作用的有机结合,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课前、课后问题的衔接、拓展、延伸是紧密结合的。把课堂教学由老师设计成规变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从这点意义上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收稿日期:201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