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这一事物就最易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且使兴奋持续,而这种兴奋则是大脑对该事物认识、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如果学生对学习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兴趣中进行学习,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明显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为此,课堂教学要实行主体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从而达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下面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谈几点体会。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1 有人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正确导入新课,对整个课堂教学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彩的导言,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时,以生活实例设疑导入。如许多高等植物和动物有雌雄之分,人类有男女之别。以我校学生高考体检的色盲表现情况来看,发现男性大于女性,为什么有些遗传性状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一样?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所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就是本节的教学课题。这不仅在组织教学一开始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高了。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如使用直观教具、讨论等。具体使用要依教学内容来决定。
1.2 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就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学生对直观教具和手段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利用它们进行教学,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课本上有许多彩色插图,讲细胞结构时可以利用各种细胞模型如动植物细胞、细菌、蓝藻等,再结合彩图,让学生边讨论边看边讲,“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各部分名称”、“动植物细胞结构区别在哪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等等,使学生明确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态和功能,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3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主宰课堂,搞一言堂,包办代替一讲到底,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窗口,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传承,这是一种教学中的顽症,必须加以清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如在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时,对其每一阶段的变化不是用简单的讲述法,而是运用探索式教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解释,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老师仅是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让师生归纳小结。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自觉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
2.利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它是在观察、实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家们得到的一个个可靠的有价值的科学结论,都来源于对大量实践、实验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2.1 开好开足学生实验。实验能增加学生的感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例如,学习脊椎动物各纲时,课前事先准备鲫鱼、青蛙、家鸽等代表动物,课堂上边讲解边解剖。第一次学生可以边观察边动手,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且印象深刻。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基本都能做,实验材料缺乏时,同学们也能主动寻找。有部分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不但培养了兴趣,而且提高了能力。
2.2 利用实验化解知识难点。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内容之一。授课时,可以通过做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实验也可采用多种方法,授课前几天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释放氧气实验;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小时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带进教室;另外也可把实验过程制成不同步骤的投影片,或设计成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展示光合作用过程。
2.3 改进部分实验。学生实验做多了,不但会做,还会思考。如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研磨叶片时用2毫升的丙酮,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效果欠佳。能否用其他方法呢?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有的同学问我是否可改变丙酮用量,观察实验效果。于是我们将丙酮用量分成三种,分别用于三组实验,第一组丙酮取3--4毫升,第二组丙酮取2毫升,第三组丙酮取1毫升。实验结果出来后,经过比较发现:第一组现象明显,实验效果较好。又如讲授初中生物“心脏”一块内容时,课本采用的是演示实验观察猪心的结构,课堂上无法让每位学生都观察到。于是我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能边听老师讲边观察手中的实物,通过自己的手,增加了感性认识,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就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3.1 选择热点问题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在讲种群特征时,介绍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仍属增长型。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引发土地、粮食、淡水、矿产、森林等资源危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人口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这些课外知识合理地穿插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中,简短扼要、通俗易懂又不失有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3.2 充分利用课外兴趣小组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大因素。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带领学生了解农田作物和野外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制作动植物标本,补充生物标本室,设计小型生态系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营养级别、物质循环变化,描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总之,采用多种方式,将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自觉、亢奋的状态下,轻松自主地获得知识和增强能力。
收稿日期:2011-11-05
下面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谈几点体会。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1 有人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正确导入新课,对整个课堂教学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彩的导言,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时,以生活实例设疑导入。如许多高等植物和动物有雌雄之分,人类有男女之别。以我校学生高考体检的色盲表现情况来看,发现男性大于女性,为什么有些遗传性状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一样?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所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就是本节的教学课题。这不仅在组织教学一开始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高了。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如使用直观教具、讨论等。具体使用要依教学内容来决定。
1.2 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就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学生对直观教具和手段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利用它们进行教学,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课本上有许多彩色插图,讲细胞结构时可以利用各种细胞模型如动植物细胞、细菌、蓝藻等,再结合彩图,让学生边讨论边看边讲,“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各部分名称”、“动植物细胞结构区别在哪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等等,使学生明确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态和功能,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3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主宰课堂,搞一言堂,包办代替一讲到底,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窗口,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传承,这是一种教学中的顽症,必须加以清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如在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时,对其每一阶段的变化不是用简单的讲述法,而是运用探索式教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解释,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老师仅是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让师生归纳小结。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自觉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
2.利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它是在观察、实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家们得到的一个个可靠的有价值的科学结论,都来源于对大量实践、实验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2.1 开好开足学生实验。实验能增加学生的感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例如,学习脊椎动物各纲时,课前事先准备鲫鱼、青蛙、家鸽等代表动物,课堂上边讲解边解剖。第一次学生可以边观察边动手,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且印象深刻。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基本都能做,实验材料缺乏时,同学们也能主动寻找。有部分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不但培养了兴趣,而且提高了能力。
2.2 利用实验化解知识难点。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内容之一。授课时,可以通过做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实验也可采用多种方法,授课前几天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释放氧气实验;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小时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带进教室;另外也可把实验过程制成不同步骤的投影片,或设计成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展示光合作用过程。
2.3 改进部分实验。学生实验做多了,不但会做,还会思考。如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研磨叶片时用2毫升的丙酮,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效果欠佳。能否用其他方法呢?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有的同学问我是否可改变丙酮用量,观察实验效果。于是我们将丙酮用量分成三种,分别用于三组实验,第一组丙酮取3--4毫升,第二组丙酮取2毫升,第三组丙酮取1毫升。实验结果出来后,经过比较发现:第一组现象明显,实验效果较好。又如讲授初中生物“心脏”一块内容时,课本采用的是演示实验观察猪心的结构,课堂上无法让每位学生都观察到。于是我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能边听老师讲边观察手中的实物,通过自己的手,增加了感性认识,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就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3.1 选择热点问题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在讲种群特征时,介绍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仍属增长型。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引发土地、粮食、淡水、矿产、森林等资源危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人口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这些课外知识合理地穿插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中,简短扼要、通俗易懂又不失有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3.2 充分利用课外兴趣小组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大因素。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带领学生了解农田作物和野外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制作动植物标本,补充生物标本室,设计小型生态系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营养级别、物质循环变化,描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总之,采用多种方式,将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自觉、亢奋的状态下,轻松自主地获得知识和增强能力。
收稿日期:201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