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夜色生活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ong8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曾评价说,北京其实是个大乡村。这可能是相对于北京的过去和它粗犷的北方风格而言。
  而今天的北京,白天是充满古老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事业型都市,到了晚上,却是奢华与迷醉的激情城市。那些包裹在CBD高档写字楼的笔挺职业装中白领们,到了晚上摇身一变,就成了某个酒吧里的活跃分子。
  白天和黑夜,拥有不同的情绪和状态,这就是北京都市人的生活。
  愈夜愈真实,这就是北京。
  
  情调散落在“酒吧街”
  
  和所有的都市一样,北京夜生活最有特色的就是酒吧。作家石康的一篇文章这么回忆北京的“酒吧史”:“起初是千篇一律的酒吧,每个酒吧与别的酒吧没什么区别,接着,乐队出现了,再接着,鲜咖啡出现了,各种进口啤酒与红酒出现了……”
  提到北京酒吧,不能不先说三里屯,这里大概是白领们最早的夜生活集聚地。从1995年两个留日归来的年轻人在这里始建第一家酒吧算起,经过10年多的发展,三里屯周边三公里一带已经聚集了非常多的酒吧。最早的酒吧出现在南三里屯,而形成气候、名声最响的是三里屯北街。北街因为毗邻使馆区,固定的客人一般是老外。
  如今人气最旺的则属紧接三里屯之后的什刹海后海一带的酒吧街。再后来,兴起了远离市区交通不太方便的香山酒吧街。最早开在这里的是一家叫“雕刻时光”的酒吧,老板是一位当年从台湾来北京上学并跟湖南女孩恋爱结婚的男人。因为这份传神的浪漫爱情,让很多的人慕名而来。喝咖啡不再只是喝咖啡,更多是一种情绪。后来,陆续就有了第二间第三间酒吧跟进,慢慢地也就形成了又一条酒吧街。
  元大都酒吧街位于元大都遗址公园内,在北京,这还是首次把酒吧开在公园内,位置上的绝对优势也是其最与众不同之处。因为是后起之秀,所以硬件设施完备,车位充足,可以说是目前京城综合条件较好的高档酒吧街。
  无论哪条酒吧街或散落的酒吧,受欢迎的总是挤满了人。但大家都是流动而健忘的,头一天还是新鲜热辣的酒吧,可能第二天就会被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酒吧有稳定的人流,总是能被人们当作快乐之地而想起,而不论是一周的哪天。
  情调,是那些在喜欢迷恋夜色的人共同的心声。而情调到底是什么呢?那些在夜色里或明或暗的面孔,多少是泄露了一些秘密吧!
  
  艺术流浪在“798”
  
  喜欢艺术的人,在乎的是一种感觉,其他的元素统统可以靠边站。798厂区即如此。
  798厂原本是北京国营电子工业的老厂区,工厂是50年代初由苏联援建,东德的技师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项目,典型的现代主义“包豪斯(ban-haus)”风格,整个厂区规划有序,建筑风格简练朴实,巨大的铸浇机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它建筑少见。2002年,在几位国内知名当代艺术家的挈领下,一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这里,开始了集体的LOFT生活方式,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新区。艺术的、伪艺术的、商业的、非商业的文化形态都在这里汇聚,画廊、酒吧、咖啡厅、书店、俱乐部、艺术家工作室、广告设计公司、家居展厅以及中西餐厅……
  艺术,最脱离不开的就是宿命般的流浪色彩。798工厂的夜色里,对那些游离在生活和艺术、激情和漠然之间交错着的人,是最适合的场所。
  
  名人在“名人吧”
  
  名人是一种广告效应,名人同时也可以产生一种经营效应。
  北京的“名人吧”便各有千秋。
  作家王朔和导演叶大鹰合开的“非话廊”位于南三里屯。因为他们两位是名角,连带着所有的元素都沾着名角的气。艾未未做的设计,线条简洁,精省材料一看又倍儿酷倍儿唬人的效果。虽然椅子坐久了,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但二层的阁楼,还是一个蛮适合聊天的地儿。宽大而舒适的沙发,低矮的茶几,从四面包围在其中,两面的墙上,都是各路明星在这里的照片。来这里的人不是名人,就是喜欢看名人的人。“非话廊”有个别名叫“王吧”。字面看着还真不错。呵呵!
  郑钧开的“锦衣玉食”在朝阳区女人街对面,英文名字叫LOGOS。酒吧外观方方正正,灰色的外立面,看起来简单朴实,很有些LOFT的味道。酒吧内部暖红色调为主,香艳迷幻。用银色的铁管做成的吊灯和帘幕,很让人有一种惊艳感。酒吧的尽头是一个舞台。每周五六的晚上有乐队表演。是郑钧的本色。
  设计师李东田开的“TONYBARr”,位于朝阳公园西门。一进门是吕艳的大照片。一楼的桌布是鹅黄色,二楼的沙发是褐紫色,长条,中间有帘幕,可以拉开,互不干扰,又可以敞着,两两相对。
  瓦尔德内尔开的“维京锐点”,熟悉乒乓球的人,可能没有不知道老瓦的。位于南三里屯街的這间酒吧,典型三里屯风格的小圆桌和座椅,漆成了原木的清漆色,透出如北欧瑞典宜家一样的风情,整间酒吧让人感觉清新简洁大方,两幅巨大的投影银幕上不间断地播放着体育节目,提醒人们这是一家以体育为主题的酒吧。
  “庆云楼”酒吧连餐厅的地方是窦唯与窦颖两兄妹合资开的,经营的是越南风味菜。旁边有两间酒吧,外貌神秘,连招牌也没有,左边的一间便是窦唯经常打理,有地下音乐室的Disco酒吧。
  不同的人开不同的店,不同的人去不同的地。最美夜归人,而那些落寞和孤单的人,同样也在夜归的队伍里低吟浅唱。
  夜色迷离,心思飘摇,这就是北京的夜。
  而天一亮,睁开眼睛,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或许,不止北京如此吧!
其他文献
能拥有一支有效的精英团队是每一家公司、企业的梦想,但是,精英人物的简单相加有时并不能创建一支有效的执行团队,甚至有时还会走向预期的反面。本专栏正分几期来探讨如何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和为什么有些“梦之队”会走向失败。(本文内容部分译自《财富》杂志,特此致谢!)  ——编者按    斯塔·柏列斯基(Stas Preczewski)上校,曾是西点军校赛艇队的教练,面临过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他按自己的标准来
期刊
“我这次从北京来到西双版纳,就是来看望你们的。看看你们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得怎么样、日子过得怎么样,能不能吃得饱、穿得暖,孩子是不是有学上,生了病能不能得到治疗,你们还有些什么困难。希望听到大家的心里话……”  ——胡锦涛在西双版纳考察,到景洪市基诺山乡札吕村,看望那里的基诺族群众时这样说。  “未来十年内,美国联邦职工队伍中有百分之六十将要退休,这给美国职工队伍的更加多元化提供了空前未有的机会,美国
期刊
他享受散淡的生活,毫无顾忌地骂他看不惯的人和事;他当过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副导演并亲自出镜;他是奥运主体育场鸟巢的中方顾问;他隔几天就会在博客上告诉网友他又去了哪个国家、哪个城市搞了个什么现代艺术的展览,他就是——    “有一个特点叫自由”    艾未未的家在北京的五环边上。在过去,那里是典型的郊区。即使现在,你要去找艾未未的家,你会发现,那个地段更像穷人们住的地方,一排排平房,几条不宽的马
期刊
全球豪宅开发商看好中国投资客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青睐中国市场,同时,逐步强大的中国资本也给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增添了巨大的潜力,就不动产投资而言,越来越多的国际豪宅开发商看好中国投资客。为建立全球豪宅开发商与中国投资客交流合作的平台,CILPS2006首届中国国际豪宅展将于2006年11月10日-1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  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的Ceve
期刊
酒庄与酒庄酒的经典曾经距离中国人非常遥远,无论是玛歌、拉斐等五大酒庄,还是柏翠、罗曼尼康帝,这些如日中天的名字常常在他处群星闪耀。而现在,中国也有了自己的酒庄和酒庄酒。    一家公司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级旅游景区的并不多,而张裕便是。  对张裕稍有了解的人,对那句“传奇品质,百年张裕”的广告词恐怕都不陌生,走进张裕的百年历史,也像走进了如张裕葡萄酒令人回味的岁月,走进了中国葡萄酒的世
期刊
我们现在是以出资人的身份来推进改革,我们的身份不是政府,所以采取的方法手段都要变化。”    自2003年3月就任国资委主任以来,李荣融就扛上了一副天大的担子:他成为10万亿国有资产的当家人。  从2003年6月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到《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成立两年多以来,发布了近15条法规和文件。  这15条“新规”,每每出笼,都会给国资改革和国企改制领域带来
期刊
“我们再不能以资源高消耗换取企业一时快发展,以环境高污染换取企业短期高利润。只有把财富和责任相结合,才能为企业带来力量和尊重,才能塑造独具中国企业特色的现代企业精神。”    担忧、呼吁、冷静、希望,成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成立大会暨200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与会代表所展现的心路历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上第一个规范化组织机构的一次集体
期刊
当人大出版社要我为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最新中文版写个简要书评的时候,我便在電话中欣然接受了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写作任务。这并非为了某些特殊的奢求,也绝非为了要与这位名声显赫的诺奖经济学家沾上点边,只是为了回报数年前阅读斯氏第一版《经济学》时的那种淋漓尽致的快感。这些年来,很难再读到当时读书时的那种自我陶醉的意境了。因此,此时的回味变成无穷的激扬。尽管斯氏的这版《经济学》较之于当初的第一版《经济学》,
期刊
著名诗人邵燕祥说:“荒田行文,说他运用母语倜傥自如,并不为过。当然,这可能是对一个散文作家的最高评价了。”    端盘子,爬格子    刘荒田是“美国华人移民作家群”的四个代表人物之一,其他三位是:严歌苓、周励、曹桂林。而他是四位当中惟一以散文名世的。他的创作数量,也无可匹敌。经朋友介绍,记者结识了这位奇人。我们互赠了作品,之后在线上“伊来伊去”,他的经历与成果,令人叹服和感慨。  刘荒田1948
期刊
翻开2002年春季第一本薄薄的书画图录,再看看桌上摊开的1000多张即将付印的拍品照片,思绪万千。四年一瞬间,1万件书画作品,近4个亿的成交额,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利好的大背景下、在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坚实地走着每一步。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这些艺术的精灵,带着神秘、沧桑、智慧、美妙、情趣……,随缘而来,又随缘而去。  2006年的初春,报春花刚刚开放,艺术品拍卖市场还在为春拍做准备时,我们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