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_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曾经提出: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启发、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品质的基本途径之一。故此,教、学、做好化学实验,对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变化学实验的附庸角色
  
  化学实验是有特定目的的实际操作,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是实现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当前仍有许多教师的“教”重知识传授而轻学生的发展,把实验仅作为验证和巩固化学知识的手段,忽视实验在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质疑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其次,长期以来,升学考试题中虽包括一部分化学实验操作的试题,但这只能考查学生对实验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偏离实验要动手操作、要观察、要记录、要思考、作出结论等本质特征。这种考核方式助长了将化学实验当作“附庸”和“点缀”的错误倾向。学生对演示实验也多停留在觉得有趣、为学好课本知识和学会实验操作的水平上,对观察到的现象想不到也不知道怎样进行主动分析。
  化学实验教学能给予学生生动、丰富的直观景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还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规范性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实现认识上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首先需要树立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角的认识。
  
  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实验技能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和受到技术教育,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方面。但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技能及其训练,削弱了对实验思维和其他方面的培养,学生往往并不理解技能要领,更忽视所做实验的意图目的,只能机械地模仿学习,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有时学生做完实验,却对该实验的意图、结论、启示仍懵懵懂懂,不会表达出来,这主要就是缺乏动脑、动口的缘故。
  在化学科学中,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在设计实验教学时,要让学生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可进行以下环节。1)对常规内容如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装置、操作顺序等,实验前先让学生阅读和想象,在大脑中形成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境象,思考如何动手才易成功,怎样效果才会更好。2)对仪器的造型和特点进行观察,并考虑为何如此设计。3)动手练习操作。如用铁架台上的铁夹固定试管,并动脑想操作规范要求的原因,如何使操作更灵巧、更方便省力。4)实验操作时,要敏锐观察实验现象,对操作细节应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考虑产生现象的原因、实质是什么,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5)对实验全过程的操作进行反思,对出现的异常现象或结果不理想的原因进行思考,找到原因后进行再验证。如在乙醛与Cu(OH)2悬浊液的学生实验中,有些学生发现有黑色沉淀产生,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原因是什么?操作上如何改进?如何解决?怎样验证?6)积极动脑思考某些实验的设计思路或改进方案,并动手实践。
  
  改善化学实验的组织形式
  
  现行教材中探究性实验仍设置较少,学生实验往往也是由教师统一安排,使学生失去独立列出实验步骤、独立选择实验器材、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独立设计记录表格、独立分析实验结果的培养机会。学生实验教学中,有的教师讲解和演示时间过长;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甚至把几课时的学生实验压在一节课内完成,造成学生真正动手操作、思考的时间很短,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有时间来进一步讨论、探索。这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更白白丧失了培养创新精神的大好时机。
  化学实验是一种教学情境、学习情境,进行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认识化学实验作为教学情境的巨大价值,确立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教师要大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同一个实验,由于实施的时机不同,其逻辑功能和教学效用往往就会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逻辑和既定的认知方式,恰当地确定实验的时机,协调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性质,做好实验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而完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鼓励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组织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并对学生的创新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价。学生则在实验提供的各种问题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搜寻各种相关的信息,亲自设计实验方案;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各种新的解决方案;对自己的尝试、创新作出反思和评价,从而逐步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成为实验情境中的学习者、创造者。
  (作者单位:河北省井陉县障城中学)
其他文献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4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化学教学中应
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在荷兰画家梵高(1853-1890)最著名的作品——《向日葵》系列画中,有一种有着黄色“双重花瓣”的变异花,它与常见的单一、扁平的轮生小花明显有别,前者的内部盘
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基础。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实验课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例如:课堂效率低,课堂内容量小,知识点独立,缺乏相关的背景资料等等。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我们可以尝试着将此手段引入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让实验课教学丰富起来,生动起来。将多媒体用到实验课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增加背景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形成完
目的:观察佛甲草提取液对小鼠血清、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对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小鼠血清、肝组织中MDA含量及SOD活性,并采用耐寒、耐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面,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当前学英语和学母语比较,语言环境差异很大,因此要完成英语学科的教学任务,必须在改进方法上多下功夫。笔者认为,高三英语教学应该是掌握基础知识与发展听、说、读、写能力齐头并进。因而在高三英语教学中应
1 前言  人类认识自然要靠观察和实验,人类传承自然科学知识也要靠观察和实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而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为以后的实
近年来,浙江省平阳县十分重视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涌现出一大批特色校园。自2007年我县实施“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以来,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读书活动的开展,已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新亮点。    一、全员发动,大力营造“书香校园”创建氛围    我县各级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是开展和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2007年9月,平阳县成立实施“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