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为大背景,对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北部湾 高等职业院校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39-02
随着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增快,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对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升。然而据很多招聘企业表示,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普遍不强,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所学内容与市场和社会脱节,无法适应企业的节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以此为背景和前提,对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英语+跨文化交际知识;英语+专业方向(商务、教育、语言学、文学);双学位等。但从毕业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来看,即使在校经历了十多年的正规学习,很多学生仍不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存在词汇匮乏、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等毛病,甚至很多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尚未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因此,当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引人深思,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课程设置关系到教育的方向和重心,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尤其重要,其设置的合理性关系到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率。本文以商务英语方向为例,对广西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对比,如表1所示:
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是提升学生英语单项技能的课程,如基础英语、口语、听力、写作、笔译等;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则包括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文体学等;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则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方向,安排不同的关联知识,如外交、法律、经贸、管理、文化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要注意培养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课程之间既要有内在的系统性,又要与其他学科互相联系,相辅相成。表1中三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的安排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其中某职业学院在专业技能课程上只开了英语阅读和听说课程,而缺乏对写作、翻译等内容的培养,这会直接导致学生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发挥不出英语的优势。同时,在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方面,三个学校都存在重语言能力轻素质培养的问题,英语语音和语法课程开的学时较多,虽然语音、语法属于基础知识,但在小、初、高阶段已经接受了足够的语音和语法教学,因此在高职阶段没有必要将大量的课时放在这两门课上,反而更应注重对学生语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增加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国家文化入门等课程。
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实行学分制,学生在选课方面缺乏自主权,并不能按照喜好进行选课,这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面较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整体需求,培养出的毕业生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
虽然高职院校以职业性为办学特点,但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学科教育的桎梏,也没有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本身就缺乏创新精神,还有的怕增加工作量,怕产生安全隐患,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样的活动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因此,为了省掉一些麻烦,学校往往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这样既不用让学生去校外实践,同时也有了实习机会。这样的想法虽好,但操作起来仍有问题,校内实训实施上就是“仿真”的校外实践,既然仿真,那就肯定和真正的实习不一样,学生无法接触到真正的市场,也无法了解企业实际的用人需要,这样的校内实训最终也只能是走过场。同时,企业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也是 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校企合作中企业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学生进行培训,但学生毕业后却未必选择到本企业工作,这样企业的投入等于白白浪费了,由于企业缺乏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校企合作中患得患失,积极性不高。
二、北部湾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都要以培养实践技能和适应职业与社会需求为核心,为了实现学校教育与未来职业的零距离,英语专业在三年的学习期中,应将课程体系分为英语基础能力、英语专业能力和职业辅助能力三大模块,课程设置要体现能力为本,实践为核心的宗旨。就商务英语方向来说,课程设置的重点应该是英语能力和商务能力两个方面,在商务能力培养方面,其核心课程包括商务英语精读、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口译、国际商法等,同时为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适当增加酒店英语、旅游英语、企业文化等课程。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充分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经过调研,保障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妥善处理好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要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高职英语专业课程要与培养计划和目标有机结合,使教学既有系统性、完整性,又要紧跟社会进步的脚步,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对一些传统课程可以大胆进行调整或舍弃。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校内也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演练活动,如商务职业角色的扮演、模拟市场调研、产品研发、贸易谈判等,培养学生的英语社交能力。
(二)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观念,推动工学结合,保持服务学生的心态
“工学结合”体现了全新的人才观,是将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育模式,只有理论与实践技术相结合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将工学结合作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学校要克服种种困难,与企业进行多方面沟通,积极为学生争取去大型企业实习的机会,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系。这需要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要有开放创新的意识,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为其分析利弊,做大量的细致工作,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优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应将工学结合当做一种回报社会与国家的公益事业,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是向毕业生展示自身企业精神的良好机会,也能够广纳贤才,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同时,高职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建立立体信息输入模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课上学习知识,还能在课下通过微信平台、学校官方网站、QQ群等渠道进行学习,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加强高职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即使一些资历较老的教师也存在只懂英语、不懂专业的情况。以广西外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教师的职称构成不合理,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很少,同时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双师型”教师)更是非常少,这不仅是该校师资队伍的弊端,也是广西高职院校的普遍问题。因此,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英语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和现代教育实践的学习,提高整体教师素质。同时,要完善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加强对高学历青年教师的提拔和培养,使其尽快成为教学骨干。此外,还要加大对师资培养的经费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逐步完善教师体系,根据自身情况,处理好“专”与“博”之间的关系。
总之,随着北部湾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优势,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堪忧,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协调好各自职责,共同推进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观念转变为突破口,以职业性与专业性为教育宗旨,在教材建设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大胆革新,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參考文献】
[1]刘凤兴.ESP教学与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广西教育,2012(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北部湾经济合作背景下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15C462)
【作者简介】邓肖丽(1982— ),女,广西扶绥人,广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北部湾 高等职业院校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39-02
随着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增快,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对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升。然而据很多招聘企业表示,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普遍不强,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所学内容与市场和社会脱节,无法适应企业的节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以此为背景和前提,对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英语+跨文化交际知识;英语+专业方向(商务、教育、语言学、文学);双学位等。但从毕业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来看,即使在校经历了十多年的正规学习,很多学生仍不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存在词汇匮乏、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等毛病,甚至很多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尚未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因此,当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引人深思,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课程设置关系到教育的方向和重心,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尤其重要,其设置的合理性关系到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率。本文以商务英语方向为例,对广西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对比,如表1所示:
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是提升学生英语单项技能的课程,如基础英语、口语、听力、写作、笔译等;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则包括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文体学等;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则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方向,安排不同的关联知识,如外交、法律、经贸、管理、文化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要注意培养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课程之间既要有内在的系统性,又要与其他学科互相联系,相辅相成。表1中三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的安排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其中某职业学院在专业技能课程上只开了英语阅读和听说课程,而缺乏对写作、翻译等内容的培养,这会直接导致学生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发挥不出英语的优势。同时,在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方面,三个学校都存在重语言能力轻素质培养的问题,英语语音和语法课程开的学时较多,虽然语音、语法属于基础知识,但在小、初、高阶段已经接受了足够的语音和语法教学,因此在高职阶段没有必要将大量的课时放在这两门课上,反而更应注重对学生语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增加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国家文化入门等课程。
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实行学分制,学生在选课方面缺乏自主权,并不能按照喜好进行选课,这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面较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整体需求,培养出的毕业生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
虽然高职院校以职业性为办学特点,但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学科教育的桎梏,也没有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本身就缺乏创新精神,还有的怕增加工作量,怕产生安全隐患,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样的活动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因此,为了省掉一些麻烦,学校往往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这样既不用让学生去校外实践,同时也有了实习机会。这样的想法虽好,但操作起来仍有问题,校内实训实施上就是“仿真”的校外实践,既然仿真,那就肯定和真正的实习不一样,学生无法接触到真正的市场,也无法了解企业实际的用人需要,这样的校内实训最终也只能是走过场。同时,企业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也是 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校企合作中企业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学生进行培训,但学生毕业后却未必选择到本企业工作,这样企业的投入等于白白浪费了,由于企业缺乏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校企合作中患得患失,积极性不高。
二、北部湾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都要以培养实践技能和适应职业与社会需求为核心,为了实现学校教育与未来职业的零距离,英语专业在三年的学习期中,应将课程体系分为英语基础能力、英语专业能力和职业辅助能力三大模块,课程设置要体现能力为本,实践为核心的宗旨。就商务英语方向来说,课程设置的重点应该是英语能力和商务能力两个方面,在商务能力培养方面,其核心课程包括商务英语精读、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口译、国际商法等,同时为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适当增加酒店英语、旅游英语、企业文化等课程。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充分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经过调研,保障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妥善处理好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要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高职英语专业课程要与培养计划和目标有机结合,使教学既有系统性、完整性,又要紧跟社会进步的脚步,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对一些传统课程可以大胆进行调整或舍弃。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校内也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演练活动,如商务职业角色的扮演、模拟市场调研、产品研发、贸易谈判等,培养学生的英语社交能力。
(二)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观念,推动工学结合,保持服务学生的心态
“工学结合”体现了全新的人才观,是将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育模式,只有理论与实践技术相结合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将工学结合作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学校要克服种种困难,与企业进行多方面沟通,积极为学生争取去大型企业实习的机会,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系。这需要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要有开放创新的意识,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为其分析利弊,做大量的细致工作,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优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应将工学结合当做一种回报社会与国家的公益事业,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是向毕业生展示自身企业精神的良好机会,也能够广纳贤才,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同时,高职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建立立体信息输入模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课上学习知识,还能在课下通过微信平台、学校官方网站、QQ群等渠道进行学习,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加强高职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即使一些资历较老的教师也存在只懂英语、不懂专业的情况。以广西外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教师的职称构成不合理,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很少,同时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双师型”教师)更是非常少,这不仅是该校师资队伍的弊端,也是广西高职院校的普遍问题。因此,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英语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和现代教育实践的学习,提高整体教师素质。同时,要完善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加强对高学历青年教师的提拔和培养,使其尽快成为教学骨干。此外,还要加大对师资培养的经费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逐步完善教师体系,根据自身情况,处理好“专”与“博”之间的关系。
总之,随着北部湾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优势,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堪忧,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协调好各自职责,共同推进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观念转变为突破口,以职业性与专业性为教育宗旨,在教材建设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大胆革新,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參考文献】
[1]刘凤兴.ESP教学与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广西教育,2012(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北部湾经济合作背景下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15C462)
【作者简介】邓肖丽(1982— ),女,广西扶绥人,广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