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内容。下面,我就根据新课程标准,谈一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生活中学数学,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 所以,“生活中数学”要求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小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并且让小学生在现实的背景中,从事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问题解决等活动。
1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生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它会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的初步认识,也是学生课堂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礎。因此,课前有目的、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
2导入生活化。
学生每天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把枯燥的数学课与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合力,它能一下子把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如:教学《元角分》一节,教学伊始,我问到:“平时你在什么时候见过人民币,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这一联系实际的导入,让学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生活中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历历重现:和爸爸妈妈上街购物时见过人民币;买文具时,用过人民币;在接受压岁钱时,得到过人民币……学生这些在生活中对人民币的初步体验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这样导入,令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融入生活实际,以此淡化教育痕迹,打通书本和日常生活的隔阂。
3精设生活情境。
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生活背景,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便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让学生来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比如说说一年级有几个班?家有几口人?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等等,由于学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4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我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所以在课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数学用于生活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因此,在学完某些教学内容后,教师要安排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学习“分类”后可以布置让学生回家整理书桌、帮妈妈择菜;学了“数的组成”后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学了“认识钟表”后让学生调查你最喜欢的电视台每当整时和半时会播放什么节目,你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学习“认位置”后,让学生回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提高对数学的认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会使学生感悟数学的真谛。
一、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生活中学数学,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 所以,“生活中数学”要求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小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并且让小学生在现实的背景中,从事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问题解决等活动。
1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生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它会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的初步认识,也是学生课堂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礎。因此,课前有目的、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
2导入生活化。
学生每天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把枯燥的数学课与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合力,它能一下子把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如:教学《元角分》一节,教学伊始,我问到:“平时你在什么时候见过人民币,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这一联系实际的导入,让学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生活中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历历重现:和爸爸妈妈上街购物时见过人民币;买文具时,用过人民币;在接受压岁钱时,得到过人民币……学生这些在生活中对人民币的初步体验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这样导入,令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融入生活实际,以此淡化教育痕迹,打通书本和日常生活的隔阂。
3精设生活情境。
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生活背景,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便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让学生来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比如说说一年级有几个班?家有几口人?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等等,由于学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4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我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所以在课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数学用于生活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因此,在学完某些教学内容后,教师要安排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学习“分类”后可以布置让学生回家整理书桌、帮妈妈择菜;学了“数的组成”后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学了“认识钟表”后让学生调查你最喜欢的电视台每当整时和半时会播放什么节目,你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学习“认位置”后,让学生回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提高对数学的认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会使学生感悟数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