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实施具有创新性质的地理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实践 知识建构 有效性、反思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性教学的成效在部分课改实验区已经初见端倪,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些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寻求适合的探究情境,激活学生主动思维
探究性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自主、探求的积极性。探究性教学设计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精选良好的探究问题、巧用现代教学媒体、设计富有逻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语言等途径创设探究情境,不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同学深入下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
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①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②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③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④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查、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因材施教,科学选择探究类型
在探究性教学中,要组织同学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校条件灵活采用不同的探究教学类型。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探究类型有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归纳探究与演绎探究、独立探究与群体探究。当然,这些探究类型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可以混合使用,新的类型也会在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创造出来。在教学实验中,我们通过实践教学并参考同行的做法,探索出三种地理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
(1)教师导学型探究学习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师以问题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质疑、假设、判断、推理、解释,达到认知,获取新知识的探究过程。
(2)学生自主型探究学习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考察,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等探究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发展的探究过程。
(3)师生互动型探究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特色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进入程序,自主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发展的循环探究过程。
案例《常见的天气系统》活动:采用师生互动型探究学习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冷锋对北方天气的影响”。
第一步:任务分析,可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①冷锋,暖锋是怎样形成的?②课本中两幅图的云层、坡度有何区别,形成原因是什么?③两幅图中降水位置有何区别,形成原因是什么?④当两锋过境时,分别出现何种天气现象,分析原因。⑤当两锋过境后,天气又将如何变化,分析原因。经过生生间及师生间的互动解答出这些问题,对锋面知识有了深刻理解。
第二步:建立一个“冷锋对天气影响”的学习网页,包括学习资料、问题讨论、成果展示、信息交流等內容。教师可先在“学习资料”中提供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独立学习时需要的背景资料,在“问题讨论”中提出讨论的题目,保证学生能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
第三步:学生分组收集北方的天气资料,并及时整理后放到网页上。
第四步:小组讨论,利用收集的资料说明论题,并记录讨论过程,整理后放到网页的“讨论区”中。学生个人也可在“讨论区”自由发表意见或寻求帮助。
第五步:将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成果放在网页的“成果展示区”中,与同学分享。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开展成果评。
三、重视学生知识建构,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科学探究活动正是这样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在重视探究过程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探究的结果。在这里,过程与结果相辅相成,过程搞得好才能取得好结果,为了取得好结果才会重视并努力地去搞好过程,过程可以培养人和锻炼人,
结果可以鼓舞人和激励人。因此,只重视过程或只有过程的探究不是科学的探究。笔者听过一些探究模式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中只有热闹的表面,却很难达到思维和内容的深入。所以,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同学利用现有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通过实验或讨论来对自己的假设作出检验。最后要引导同学不断总结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分析,特别是看实际结果是不是像自己所预期的那样,自己原来的观念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探究结果不仅包含了新经验的获得,而且包含了对知识经验的合理性的评价、分析及调整。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同学提供实时的帮助和引导(包括讲解),而不是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中“游离”于课堂外,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隐含在问题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和概括,从而使同学们建构起系统的知识,而不只是与某一两个观念建立联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之中,而不只是理解和记忆现成的结论。这样,同学们将对知识具有更深、更灵活的理解,从而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迁移应用,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思想)。
总之,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而影响探究性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笔者以为,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反思,才能去除影响教学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要经常反思哪些知识的探究处理比较理想,反思自己的语言组织是否科学恰当,反思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否成功,反思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这可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尝试,一定能有效地提高中学地理探究性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实践 知识建构 有效性、反思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性教学的成效在部分课改实验区已经初见端倪,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些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寻求适合的探究情境,激活学生主动思维
探究性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自主、探求的积极性。探究性教学设计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精选良好的探究问题、巧用现代教学媒体、设计富有逻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语言等途径创设探究情境,不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同学深入下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
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①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②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③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④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查、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因材施教,科学选择探究类型
在探究性教学中,要组织同学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校条件灵活采用不同的探究教学类型。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探究类型有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归纳探究与演绎探究、独立探究与群体探究。当然,这些探究类型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可以混合使用,新的类型也会在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创造出来。在教学实验中,我们通过实践教学并参考同行的做法,探索出三种地理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
(1)教师导学型探究学习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师以问题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质疑、假设、判断、推理、解释,达到认知,获取新知识的探究过程。
(2)学生自主型探究学习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考察,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等探究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发展的探究过程。
(3)师生互动型探究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特色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进入程序,自主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发展的循环探究过程。
案例《常见的天气系统》活动:采用师生互动型探究学习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冷锋对北方天气的影响”。
第一步:任务分析,可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①冷锋,暖锋是怎样形成的?②课本中两幅图的云层、坡度有何区别,形成原因是什么?③两幅图中降水位置有何区别,形成原因是什么?④当两锋过境时,分别出现何种天气现象,分析原因。⑤当两锋过境后,天气又将如何变化,分析原因。经过生生间及师生间的互动解答出这些问题,对锋面知识有了深刻理解。
第二步:建立一个“冷锋对天气影响”的学习网页,包括学习资料、问题讨论、成果展示、信息交流等內容。教师可先在“学习资料”中提供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独立学习时需要的背景资料,在“问题讨论”中提出讨论的题目,保证学生能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
第三步:学生分组收集北方的天气资料,并及时整理后放到网页上。
第四步:小组讨论,利用收集的资料说明论题,并记录讨论过程,整理后放到网页的“讨论区”中。学生个人也可在“讨论区”自由发表意见或寻求帮助。
第五步:将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成果放在网页的“成果展示区”中,与同学分享。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开展成果评。
三、重视学生知识建构,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科学探究活动正是这样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在重视探究过程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探究的结果。在这里,过程与结果相辅相成,过程搞得好才能取得好结果,为了取得好结果才会重视并努力地去搞好过程,过程可以培养人和锻炼人,
结果可以鼓舞人和激励人。因此,只重视过程或只有过程的探究不是科学的探究。笔者听过一些探究模式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中只有热闹的表面,却很难达到思维和内容的深入。所以,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同学利用现有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通过实验或讨论来对自己的假设作出检验。最后要引导同学不断总结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分析,特别是看实际结果是不是像自己所预期的那样,自己原来的观念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探究结果不仅包含了新经验的获得,而且包含了对知识经验的合理性的评价、分析及调整。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同学提供实时的帮助和引导(包括讲解),而不是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中“游离”于课堂外,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隐含在问题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和概括,从而使同学们建构起系统的知识,而不只是与某一两个观念建立联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之中,而不只是理解和记忆现成的结论。这样,同学们将对知识具有更深、更灵活的理解,从而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迁移应用,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思想)。
总之,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而影响探究性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笔者以为,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反思,才能去除影响教学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要经常反思哪些知识的探究处理比较理想,反思自己的语言组织是否科学恰当,反思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否成功,反思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这可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尝试,一定能有效地提高中学地理探究性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