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是增强政治合法性,维护文化自主性,为经济建设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思想的强势涌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呈现出一些新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探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建设
一、马克思主義意识 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不仅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和物质生产方式的观念表现,而且直接构成了特定精神生活和思想关系。”因此,从实践层面出发我们可以将其基本观点概括为以下三部分:
(1)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形态》中,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且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阐述它如何产生及发展。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意识形态是对特定社会关系尤其是对生产关系的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在理论上也是一个由宗教,哲学,艺术等各种意识形式构成的有机思想体系。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不仅要凭借如法庭、监狱等硬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政权,还要使如意识形态这样的“软手段”来教化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硬手段”和“软手段”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充当维护阶级利益的工具。
(2)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绝不可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单独存在和发展的,人的意识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的意识都是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他们有着怎样的实际生活,就会伴随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意识,作为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意识形态亦是如此。马克思还认为,由于人类社会生活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那么,意识形态也不会是永久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因此,可以得出,意识形态是没有独立历史的。
(3)作为维护阶级统治工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实践的观念表现,统治阶级将代表自己利益的思想文化灌输给社会成员,教化广大民众,从而维护自己业已建立的利益模式的稳定。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鼓吹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遮掩实际生活中的不平等关系,维护本阶级和集团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在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时,就表现出浓烈的阶级色彩。
二、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扩大,世界多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意识形态层面的许多问题也不断的凸显出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当代西方思潮的冲击: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正全方位地向社会各个层面不断渗透。正当此时,西方一些政客就借助全球化这一机会向社会主义国家大肆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价值观念,使社会成员关注甚至认同他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打破主权国家对社会思想的掌控。此外。他们企图利用各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观念,侵蚀我国民众的理想意识,削弱和动摇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正是由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渗透,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思想开始堕落,盲目崇拜西方不良的思想观念,逐渐放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
(2)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仅仅依赖图书,报纸,期刊等。当今世界,电子产品和网络媒介的日益普及,不仅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而且也使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但同时,我国意识形态层面也涌现出一些新问题。由于各种信息迅猛传播,导致主权国家对信息无法有效监管和控制,普通民众对海量信息难以比较和甄别,出现了多元价值和思想并存的局面。因此,我们应充分考虑传播方式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存在缺陷: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往往采取直接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僵化、落后,不仅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提不起兴趣而且教育效果不佳。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教育内容设置上存在着重宏观,轻微观的问题。课程设置者往往对知识性的东西涉及较多,实际的问题关注较少,导致很多学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从而降低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此外,教师的思想道德,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现实生活中,流传的各种理论、思想、观点直接会给教师的思想造成极大的影响,部分教师由于理论素养不强,沟通能力较差,致使部分受教育者无法感悟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更不会自觉将其转化为价值追求。
三、加强马克思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探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我国不断完善,取得一些进步。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当前我国处于开放的环境中,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层面也打破以前的僵化状态,出现了形形色色各种思想。此时,一部分人试投借此机会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否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的指导地位。“实际上,意识形态是获得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倘若将其放弃,就等于无形中摧毁了全国人民的思想支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将马克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应是我们始终坚持的,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应当坚决抵制和批判那些腐朽、落后的思想,广泛传播健康,先进的文化,让社会成员的心灵得到洗涤。在思想领域,对那些错误的、反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要坚决摒弃,不得使之传播开来,以保证全国人民思想上的高度团结。当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也是伴随实践不断变化、更新的,我们应始终坚持用它指导当前工作,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2)推进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与创新:不管什么理论都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保证其在意識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所以,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就应坚持发展的理论,“以时代要求为导向,坚持把创新特别是将理论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当前社会中,我们应正确看待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问题,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对西方学者所讲的前沿的,正确的理论我们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从而更好的创新、发展我国的意识形态理论,而对于错误和腐朽的理论我们要学会摒弃。此外,我们要在意识形态理论的运用上下功夫,既要会学,也要会用。立足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着眼于解决意识形态理论的难题,对关乎群众利益的问题给予满意回答,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增强其感染力和亲和力。
(3)完善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意识形态要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得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完善其传播方式和手段。我们不仅要把握好传统的传播方式,还要开发出一些与理论相关的新活动,使青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学习效率。其次,应借助于报刊、杂志、书籍等这些传统载体的优势,将科学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渗透其中,使其在当代被青年学生广泛接受和认可。此外,还要积极有效的利用现在传媒,如微博、社交网站,扩大和提升舆论的覆盖面,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在思想领域的渗透,维护和巩固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最后,我们应制定相关法律条纹,规范网络发展,加强网络监管,过滤反动、不健康的信息,使网络成为宣传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真正工具。
参考文献:
[1]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9.
[2]刘莉.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2).
[3]金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要求与创新路径——兼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导地位研究>[J].江海学刊,2013.
作者简介:
闫瑶(1990.10—),女,陕西户县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建设
一、马克思主義意识 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不仅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和物质生产方式的观念表现,而且直接构成了特定精神生活和思想关系。”因此,从实践层面出发我们可以将其基本观点概括为以下三部分:
(1)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形态》中,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且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阐述它如何产生及发展。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意识形态是对特定社会关系尤其是对生产关系的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在理论上也是一个由宗教,哲学,艺术等各种意识形式构成的有机思想体系。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不仅要凭借如法庭、监狱等硬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政权,还要使如意识形态这样的“软手段”来教化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硬手段”和“软手段”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充当维护阶级利益的工具。
(2)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绝不可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单独存在和发展的,人的意识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的意识都是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他们有着怎样的实际生活,就会伴随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意识,作为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意识形态亦是如此。马克思还认为,由于人类社会生活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那么,意识形态也不会是永久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因此,可以得出,意识形态是没有独立历史的。
(3)作为维护阶级统治工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实践的观念表现,统治阶级将代表自己利益的思想文化灌输给社会成员,教化广大民众,从而维护自己业已建立的利益模式的稳定。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鼓吹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遮掩实际生活中的不平等关系,维护本阶级和集团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在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时,就表现出浓烈的阶级色彩。
二、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扩大,世界多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意识形态层面的许多问题也不断的凸显出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当代西方思潮的冲击: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正全方位地向社会各个层面不断渗透。正当此时,西方一些政客就借助全球化这一机会向社会主义国家大肆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价值观念,使社会成员关注甚至认同他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打破主权国家对社会思想的掌控。此外。他们企图利用各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观念,侵蚀我国民众的理想意识,削弱和动摇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正是由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渗透,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思想开始堕落,盲目崇拜西方不良的思想观念,逐渐放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
(2)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仅仅依赖图书,报纸,期刊等。当今世界,电子产品和网络媒介的日益普及,不仅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而且也使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但同时,我国意识形态层面也涌现出一些新问题。由于各种信息迅猛传播,导致主权国家对信息无法有效监管和控制,普通民众对海量信息难以比较和甄别,出现了多元价值和思想并存的局面。因此,我们应充分考虑传播方式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存在缺陷: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往往采取直接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僵化、落后,不仅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提不起兴趣而且教育效果不佳。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教育内容设置上存在着重宏观,轻微观的问题。课程设置者往往对知识性的东西涉及较多,实际的问题关注较少,导致很多学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从而降低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此外,教师的思想道德,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现实生活中,流传的各种理论、思想、观点直接会给教师的思想造成极大的影响,部分教师由于理论素养不强,沟通能力较差,致使部分受教育者无法感悟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更不会自觉将其转化为价值追求。
三、加强马克思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探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我国不断完善,取得一些进步。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当前我国处于开放的环境中,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层面也打破以前的僵化状态,出现了形形色色各种思想。此时,一部分人试投借此机会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否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的指导地位。“实际上,意识形态是获得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倘若将其放弃,就等于无形中摧毁了全国人民的思想支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将马克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应是我们始终坚持的,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应当坚决抵制和批判那些腐朽、落后的思想,广泛传播健康,先进的文化,让社会成员的心灵得到洗涤。在思想领域,对那些错误的、反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要坚决摒弃,不得使之传播开来,以保证全国人民思想上的高度团结。当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也是伴随实践不断变化、更新的,我们应始终坚持用它指导当前工作,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2)推进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与创新:不管什么理论都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保证其在意識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所以,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就应坚持发展的理论,“以时代要求为导向,坚持把创新特别是将理论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当前社会中,我们应正确看待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问题,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对西方学者所讲的前沿的,正确的理论我们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从而更好的创新、发展我国的意识形态理论,而对于错误和腐朽的理论我们要学会摒弃。此外,我们要在意识形态理论的运用上下功夫,既要会学,也要会用。立足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着眼于解决意识形态理论的难题,对关乎群众利益的问题给予满意回答,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增强其感染力和亲和力。
(3)完善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意识形态要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得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完善其传播方式和手段。我们不仅要把握好传统的传播方式,还要开发出一些与理论相关的新活动,使青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学习效率。其次,应借助于报刊、杂志、书籍等这些传统载体的优势,将科学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渗透其中,使其在当代被青年学生广泛接受和认可。此外,还要积极有效的利用现在传媒,如微博、社交网站,扩大和提升舆论的覆盖面,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在思想领域的渗透,维护和巩固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最后,我们应制定相关法律条纹,规范网络发展,加强网络监管,过滤反动、不健康的信息,使网络成为宣传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真正工具。
参考文献:
[1]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9.
[2]刘莉.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2).
[3]金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要求与创新路径——兼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导地位研究>[J].江海学刊,2013.
作者简介:
闫瑶(1990.10—),女,陕西户县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