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北部,境内山岭峪谷纵横交错,东依太行,北连大漠,西,南又有吕梁山和黄河,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自古冠有“表里山河”之名。烽火狼烟之时山西是周边地区各个民族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各族移民大量涌入.使山西成为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集散地。北方草原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交错衔接,文化交流的脚步骤然加速,新文化形成之势锐不可当。
自汉代以来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进人,草原文化不断冲击与融人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朝代更迭,政治格局历经统到分裂,又回归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族政权南移,山西一带的主体力量是匈奴、鲜卑、羯等北方草原民族政权。这片土地上.汉族、鲜卑族及其他各个民族汇聚一堂,经过一番金戈铁马、兵戎相见的激烈纷争,当干戈化作玉帛之时,民族文化已完成了蜕变,又一次绽放着夺目的光芒。
北朝时期的墓葬壁画.墓主人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绘画主题多为仪仗图、出行图、狩猎图等,表现主人生前的累累战功和赫赫权威。画中刻画了各种不同民族的人物形象,从艺术的角度佐证了当时各民族文化在三晋大地上汇聚交融,塑造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
唐和北宋时期,山西作为抵御外敌入侵的边防要地,成为一个军事重镇.因而阻碍了文化发展的步伐。换言之,无论是大唐盛世还是文化繁荣的宋代 当中原汉族文化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之时,山西在文化艺术上的发展并未有理想的飞跃。然而北宋以后狼烟再起,女真族对中原虎视眈眈.人金以后山西不再成为边关。为了逃避纷飞的战乱,各族民众又一次涌八山西。到了元代,马背民族一统中华.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再次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金元时期,位于辽阔黄土高原东部地区的山西在经济和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金元时期受北方民族“薄葬筒俗”的影响,墓葬建筑结构与北朝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多为单室墓葬,墓室主体壁画中一般都有墓主人形象。他们往往是当地的士绅、富户。作品有些描绘主人仕途青云,老而隐居的理想境界.有的借花卉与诗歌衬托主人的清高,当然亦有描绘主人富庶有余的理想生活的画面。这些墓室中的主体壁画往往贴近现实生活,仿佛在讲述墓主人生前的故事。本文以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五组金元时期墓葬壁画作品(附表)为中心,探析这个地区墓葬壁画的艺术特征与时代背景。
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
该墓的墓室主体壁画内容描绘墓主人少时莴家谋求仕途.老来还乡隐居故里的理想人生,同时还刻画了墓主人死后的理想境界。墓中未有墓志铭,根据墓葬的建筑结构和随葬物品推测.该墓大约建于金代中晚期。墓室主体壁画作品描绘了墓主人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大致可以分为“离家求识” “青年得志” “仕途青云” “暮年仙居”等。图中人物形象生动,用笔流畅.竹叶浓淡变化自如,竹竿线条柔韧,节节而升。
该墓为仿木结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经揭取修复后墓室主体壁画共分成六块。南壁为门洞。西南壁正中镶嵌朱红色双扇板门,左面墨竹下方绘有一只羽翼丰满.姿态优美的锦鸡,在湖石上傲然而立,身后一行大雁飞向远方。右边一髡发少年拱手远望,身后有一位侍女模样的女子相伴。描写了墓主人少时踌躇满志,为了谋求锦绣前程而踏上“离家求识”征途的情景。
西北壁中央嵌菱形毬纹格子窗,左边是一位双目圆睁。身披盔甲、神情威武、握拳拄膝、正经端坐的武将。武将似有帔帛绕身,宛如护法天神。右侧是三名男子,前列男子手持方凳,其身后左侧男子手托红布包袱.右侧男子手持红色珊瑚.与左侧武将遥相对视。整个画面云雾缭绕犹如天界。
北壁正对门洞,正中央有一扇精致的双扇格子门。左右绘墨竹与仙鹤。仙鹤昂首悠然地站在水边,寥寥数笔勾画出的水边芦苇给画面增添了些许情趣。似乎寓意墓主人生前仕途得意,死后又乘鹤仙去。
东北壁菱形毬纹格子窗的右边有一位头戴长翅官帽、身穿圆领长袍的文官,正襟危坐在屏风前.右手边的桌案上放着一叠公文。身后墨竹枝叶繁茂。左边绘有五名侍女与一名髡发侍童,分别手捧珊瑚,包袱,铜镜、渣斗等物。似乎在缅怀墓主人“仕途青云”的那段光阴。
东南壁在双扇板门的两边分别是一位峨冠长髯,手持拐杖凝视远方的老者和三名頭戴无脚幞头.身着圆领长衫的男子。寓意墓主人告老还乡“暮年仙居”的理想生活。
很明显作品中大部分场面是描写文人的理想人生。由此可以推测墓主人生前可能是当地一位曾经入朝为官的文人,暮年还乡后葬于故土。东北壁中的文官头戴长翅官帽,显而易见是宋朝文官的形象。换言之,墓主人曾是宋朝官员,应是汉族。然而与东北壁遥相呼应的西南壁中“离家求识”的少年为髡发。髡发是当时北方草原民族男子较为常见的发式。女真、蒙古、契丹、党项等各族男子发式非髡即披,发式在髡剃的位子,蓄发的长短.有无发辫等处有各种不同。其中天灵盖处头发剃去.余发自然下垂的髡发样式比较多见。山西一带曾被多个北方草原民族所统治,当时亦有被强迫改变服装和发式之事发生,所以图中汉族少年留髡发在当时是鞍为常见的。这些可以证明这个时期山西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相互间有很大的影响和融台.汉文化也因此不断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此外.这六幅壁画中均有珊瑚、岸角、火焰皇珠、象牙,银铤等财宝出现,这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符合文人的作风,但出现在墓葬壁画中却是自然的。又如西北壁的内容与其他各幅壁画也有所不同,画面中没有出现墨竹.而且人物腾云驾雾.实非人间所有。将这幅壁画的主题定为“青年得志”亦非牵强。在我国神道思想中“得贵人桐助而平步青云”的说法是古今皆有,人尽皆知的。而东北壁的“仕途青云”则带有浓重的现实生活色彩,描绘了墓主人为官时的风采。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左上方有一名髡发恃童,与墓主人少年离家时的装束较为相近。这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这个时期髡发在山西地区是男子较为普遍的发式。位于东、西北壁之间的北壁.其主题为仙鹤,而仙鹤自古以来便是能够往返干天上与人间的瑞鸟,从而更可以证明这组壁画的故事内容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现实生活以及荣登极乐后的虐幻空间。两者内容相互穿插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墓葬壁画特有的双重性格。 忻州南呼延村壁画墓
与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相较,该墓的主人更加超凡脱俗。该墓为仿术结构六角形穹窿顶单室砖墓。墓室主体壁画经揭取、修复后为六块。南壁为门洞。西南壁额枋间默书“乐安堂”三字,下方有”忻州秀容县招集乡南呼延.祖居宗祖圖干口”“时大元岁次己卯年戊辰月癸西日丁巳时创建外宅壹口”等题记,另有寄元好问《1190-1257)词一阕:
十日花开十日红,花开不见百年人。无穷名利无穷苦,有限光阴有限身。
花满声,醉盈樽。太平箫鼓焱乎民,醉而不醒醒而醉,只恐来朝古归新。
右声寄元遗山《鹧鸪天》
词中抒发了墓主人对人生和时局的感叹。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1270 -1329)有词句“无穷名利无穷恨,有限光阴有限身”,据此判断题记“时大元岁次己卯年”应该是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
东南壁额枋上题“积玉斋”,下方墓壁上题元好问的乐府《临江仙》: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东)流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来要论穷通。
元遗山乐府《临江仙》
正对门洞的北壁绘有一盆含苞待放的牡丹,郁郁葱葱.欣欣向荣。东北壁额枋题“金玉满堂”,下面是一盆盛开的红色牡丹。西北壁额枋题“福山寿海”.下面同样是一盆富贵、圆满的红牡丹。
墓室主体壁画形式简洁、大方、内容朴素、典雅,极富文人情怀。 “金玉满堂”象征财富与才华, “福山寿海”寓意幸福和长寿。墓主人似乎对牡丹情有独钟。盛唐时就有“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汉文化中牡丹统领群芳.代表富贵、吉祥、幸福、繁荣。壁画的内容似乎在诉说墓主人超凡脱俗,独树一帜的内涵。从题记中可知墓主人姓孟.应该是汉人.生前是否八朝为官不得而知。对汉人而言此时的国家被汉族以外的民族统治,虽已回归黄土却依然踌躇伤感,故而模仿同乡元好问的诗词来表达国破而无恢复之谋时的忧伤,亦不失文人的气节。然而元好问与墓主人虽同是忻州秀容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人.但众所周知元好问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后裔,虽早已被汉化,但入仕于金王朝,金灭亡后隐居故里。换言之.元好间诗词中对收复失地,重建家园之梦想无望时的叹息.严格地讲并非在感叹汉人王朝的兴衰。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元好问当时早已融八汉文化之中。已颇负众望。而墓主人与他这位同乡在气节上确实是有共鸣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组壁画佐证了汉文化的博大与宽容,在烽火年月中不断地接受和融入各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发展壮大。
盂县皇后村宋金壁画墓
该墓是轻为少见的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墓葬壁画。墓室建筑结构为穹窿顶八角形仿术结构砖墓。墓葬中随葬品很少,尸骨头处发现铜钗一件,铜耳环一件。墓室主体壁画经揭取,修复后现存七块,主题可分为“开芳宴” “尚酒” “厨房侍宴” “妇人挑灯” “妇人启门” “妇人踏青”等。西南壁题记中有“大定八年四月,内砌坟葬三所,三祖代合葬一所甲穴,平葬一所庚穴,弟三郎壬穴葬一所。砌葬匠人乌沙村网忠(政)四日内口口口口”。可知该墓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南壁为门洞未保存.北壁“开芳宴”描写墓主人夫妇在仆人的伺候下,相对端坐宴饮的情景。圈中女主人身着襦衫,长裙,头绾高髻,发带装饰.端坐于画面右侧。东北壁“尚洒”图中有两位妇人.前者托着酒杯,后者手捧酒壶,缓缓而行。东壁“厨房侍宴”描绘了妇人烹饪备宴时的情景,桌上有勺,碗等餐具,灶台上有一沓蒸笼。极具日常生活色彩。东南壁“妇人挑灯”描绘了夜间妇人挑灯照明的日常生活景象。西壁“妇人启门”画着一位妇人半开大门,探头露出半身向外张望的样子。西壁为“妇人踏青”,图中一位身穿襦衫的妇人,长裙下微徽露出云头绣鞋,手持团扇漫步郊外,似在踏青途中。
这组壁画中除北壁“开芳宴”中出现了男子形象外,其余画面中主人公均为妇人,都身穿襦衫。长裙.头缩高髻.用发带简单装饰。唯有“妇人踏青”中妇人因出门而在发髻上佩戴了头饰。女子面庞丰满,表情和善,似在表现墓中女主人勤劳善良、持家有道的美德。
金元时期的墓葬壁画中夫妇对坐的画面常有出现。对此李清泉先生在《“一堂家庆”的新意向——来金时期的墓主夫妇像与唐宋墓葬风气质变》一文中分析研究了北宋以后的墓葬资料,指出当时渐渐流行夫妇合葬的习俗,而夫妇共坐形象能够体现出一种“家”的概念。墓室结构常常是仿术结构砖墓,用砖雕,壁画装饰营造出“一堂家庆”的气氛。令人感到墓室更像一个热闹温罄的家宅。换言之,先人之“家”是地下的“吉宅”.也是生活在地上的家人繁荣昌盛的寄托与保障。后人则通过祭祀.孝行来获得先人的庇佑。
此外“妇人启门”在我国古代绘画与雕刻艺术中是一个常见的画面,自汉代开始就有这样的画面出现.金元时期在三晋与中原地区这个图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墓葬的装饰当中。学者们对墓葬中“妇人启门”的图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见锵与看法。笔者综台各位先学之高论,认为以下两种解释较为符台金元时期墓葬壁画的文化思想特征:1,妇人半开大门向外探望是在暗示她身后有庭院.家宅。换言之,是为了营造一个地下的宅院气氛。2.启门者是仙界的使者将死者引八仙界.重新转世投胎。这组壁画中显然蕴藏着这样两种思想。邀座墓葬是一座温馨的“吉宅”,保佑其后人平安幸福,同时世间的家人也希望先人能够旱登极乐。
平定西关村M1壁画墓
该墓室主体壁画内容较为世俗化,似在描写墓主人生前的各种日常生活场景。墓中没有发现纪年资料.推测其时代为金代。建筑结构为穹窿顶仿术结构八角形砖墓,墓室主体壁画揭取、修复后分为八块。北壁“内宅”垂帐床榻的左侧是一位身穿襦衫长裙、头缩高髻的妇人.右侧站着一位身穿圆领长袍的髡发男子。东北壁“尚宝”描绘了四名身穿襦衫,头缩高髻的妇人和一名头戴无角毡帽、身穿宽袖长袍的长髯老翁。左倒手持铜镜的妇人似在回身招呼身后手持包袱的四人,好似在引导大家向墓主人夫妇所在的北壁方向走去。东壁“杂剧”四人化装演出,一人在旁伴奏,画面人物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细看他们表演时似乎也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北壁方向。东南壁“驮运”图中描绘了一个面相粗犷、深目离鼻厚唇,头戴毡帽、脑后拖一条发辫的男子牵着骆驼前行的情景。南壁“门洞”左右各绘一个门吏。西南壁“马厩”描绘了两名男子正在喂马的场景。西壁“进奉”描绘了一个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袍的男子指引三名小厮.两个抬着酒坛,一个手摔酒具.他们前行的方向似乎也是北壁。西北壁“尚物”描绘了四名男子手持各种物件正在交谈、观望的场面,画中男子均身穿圆领长袍,但有的头戴长翅官帽.有的是软脚幞头.有的是无脚幞头,朝北壁方向缓缓而行。 作品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极具生活气息。似乎在描绘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这组壁画以北壁为中心.东北壁、东壁、西北壁、西璧.人物的動作、神态来看他们似乎都将注意力投向了北壁。南壁的两旁则是驮运与马厩。换言之在门口摆放了当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输.出行的工具。根据发掘简报中的记录,该墓处在当地富豪墓地集中的区域.所以该墓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富豪。 “内宅”中男子髡发长辫的形象表明墓主人可能为北方草原民族,而当时北方草原民族的女子大多崇尚汉旗装扮,所以很难从服饰上断定是哪个民族。
阳泉东村元墓
该墓为穹窿顶仿木结构八角形砖墓。墓室主体壁画经过揭取、修复后共有八块。建造年代推测为元代中期。北壁“夫妇对坐”画面中央方桌上摆放着祖宗的牌位.男女主人分别坐在左右,各有男女侍从伺候。东北壁“备荣”作品分左右两个画面.左边帷幔下三名身穿圆领长袍.头戴软脚幞头的男子正在忙碌地准备茶点。右侧画面则是上茶的情景,从格子窗中可以依稀看到主人似乎在等待茶点,室外侍从正端着茶水准备进屋。画面人物表情生动,表现出一派紧张劳作的热烈景象。东南壁“驮运”画中一个头戴瓦楞帽的男子手牵骆驼正向前行走。西南壁“马厩”描绘了黄昏时分,一名身穿圆领袍,头戴软脚幞头的男子手持弯柄长勺和油罐.走向马厩边的灯柱.正欲点灯照明的情景。西北壁“拖舆谏父”,画中远处山中坐着一位老者,近处一名拖着舆车的少年正在与一名男子交谈,应是二十四孝中的“元觉拖舆谏父”的故事。西北壁“侍酒侍乐尚食”作品中同样有两个画面.左边一个男子端着食物正欲进门.右侧画面极其热闹.左上方一男童正边做刀削面边欣赏伎乐的表演。画面最右侧还宥两个端酒的侍女似乎也在止步聆听。
阳泉束村元墓《以下称“东村墓”)与平定西关村Ml壁画墓(以下称“平定墓”)建筑结构相同,平面呈八角形.墓室北壁均描绘了墓主人形象。 “平定墓“墓主人夫妇站立在床边,男主人留髡发,很有可能不是汉人。 “东村墓”墓主人夫妇则坐在放着祖宗牌位的桌子两旁.服饰与“平定墓”大致相同+头戴黑色无檐帽.没有长发辫。主人身旁侍从的装束却颇有草原民族的风范。南壁两边的壁画都绘有骆驼和马匹。 “东村墓”中因为出现了“二十四孝”的内容.所以描写墓主人日常生活的画面都集中到了北壁两侧的东北壁和西北壁上.在一面壁画中巧妙地描绘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从这些壁画的内容上看, “平定墓”的主人似乎更注熏交友.鉴赏,而“东村墓”的主人则更注重固常生活的品位和细节。无论如何,这两组壁画所描绘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在墓主人仙逝之后.在他们的阴宅中营造了另一座热闹。温馨的“吉宅”来保佑他们的家人安康,富庶。
结语
以上,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五组金元时期壁画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和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五座墓葬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和忻州南呼延村壁画墓{以下简称“南呼延村墓”)的内容中含有一定的文人情怀。如“南呼延村墓”壁画,以诗词感叹人生的短暂,表达墓主人看到北方草原民族踏入中原,山河破碎、收复无望时的伤感。另一种类型就是如“平定墓”和“东村墓”.他们的壁画内容具宥明显的世俗风格,如李清泉先生所指出的是一座地下的“吉宅”。壁画的主题常常与墓主人的吃、住、出行、享乐有关,除此之外还有二十四孝等关乎伦理道德的题材。这两类墓葬壁画的具体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从文化.思想的角度来看。均体现出了汉文化的包容性,或者说是宽广与博大。在经历了北朝时期一次较大的文化融合之后,这个地区的汉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到了金元时期,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方草原民族再次更大规模的涌入山西.使得汉文化不得不再一次接受外来文化挑战。但事实证明汉文化有极其强大的包容性.不论是被迫还是自愿,它最终又一次达戚蜕变,去迎接新的辉煌。
自汉代以来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进人,草原文化不断冲击与融人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朝代更迭,政治格局历经统到分裂,又回归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族政权南移,山西一带的主体力量是匈奴、鲜卑、羯等北方草原民族政权。这片土地上.汉族、鲜卑族及其他各个民族汇聚一堂,经过一番金戈铁马、兵戎相见的激烈纷争,当干戈化作玉帛之时,民族文化已完成了蜕变,又一次绽放着夺目的光芒。
北朝时期的墓葬壁画.墓主人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绘画主题多为仪仗图、出行图、狩猎图等,表现主人生前的累累战功和赫赫权威。画中刻画了各种不同民族的人物形象,从艺术的角度佐证了当时各民族文化在三晋大地上汇聚交融,塑造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
唐和北宋时期,山西作为抵御外敌入侵的边防要地,成为一个军事重镇.因而阻碍了文化发展的步伐。换言之,无论是大唐盛世还是文化繁荣的宋代 当中原汉族文化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之时,山西在文化艺术上的发展并未有理想的飞跃。然而北宋以后狼烟再起,女真族对中原虎视眈眈.人金以后山西不再成为边关。为了逃避纷飞的战乱,各族民众又一次涌八山西。到了元代,马背民族一统中华.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再次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金元时期,位于辽阔黄土高原东部地区的山西在经济和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金元时期受北方民族“薄葬筒俗”的影响,墓葬建筑结构与北朝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多为单室墓葬,墓室主体壁画中一般都有墓主人形象。他们往往是当地的士绅、富户。作品有些描绘主人仕途青云,老而隐居的理想境界.有的借花卉与诗歌衬托主人的清高,当然亦有描绘主人富庶有余的理想生活的画面。这些墓室中的主体壁画往往贴近现实生活,仿佛在讲述墓主人生前的故事。本文以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五组金元时期墓葬壁画作品(附表)为中心,探析这个地区墓葬壁画的艺术特征与时代背景。
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
该墓的墓室主体壁画内容描绘墓主人少时莴家谋求仕途.老来还乡隐居故里的理想人生,同时还刻画了墓主人死后的理想境界。墓中未有墓志铭,根据墓葬的建筑结构和随葬物品推测.该墓大约建于金代中晚期。墓室主体壁画作品描绘了墓主人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大致可以分为“离家求识” “青年得志” “仕途青云” “暮年仙居”等。图中人物形象生动,用笔流畅.竹叶浓淡变化自如,竹竿线条柔韧,节节而升。
该墓为仿木结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经揭取修复后墓室主体壁画共分成六块。南壁为门洞。西南壁正中镶嵌朱红色双扇板门,左面墨竹下方绘有一只羽翼丰满.姿态优美的锦鸡,在湖石上傲然而立,身后一行大雁飞向远方。右边一髡发少年拱手远望,身后有一位侍女模样的女子相伴。描写了墓主人少时踌躇满志,为了谋求锦绣前程而踏上“离家求识”征途的情景。
西北壁中央嵌菱形毬纹格子窗,左边是一位双目圆睁。身披盔甲、神情威武、握拳拄膝、正经端坐的武将。武将似有帔帛绕身,宛如护法天神。右侧是三名男子,前列男子手持方凳,其身后左侧男子手托红布包袱.右侧男子手持红色珊瑚.与左侧武将遥相对视。整个画面云雾缭绕犹如天界。
北壁正对门洞,正中央有一扇精致的双扇格子门。左右绘墨竹与仙鹤。仙鹤昂首悠然地站在水边,寥寥数笔勾画出的水边芦苇给画面增添了些许情趣。似乎寓意墓主人生前仕途得意,死后又乘鹤仙去。
东北壁菱形毬纹格子窗的右边有一位头戴长翅官帽、身穿圆领长袍的文官,正襟危坐在屏风前.右手边的桌案上放着一叠公文。身后墨竹枝叶繁茂。左边绘有五名侍女与一名髡发侍童,分别手捧珊瑚,包袱,铜镜、渣斗等物。似乎在缅怀墓主人“仕途青云”的那段光阴。
东南壁在双扇板门的两边分别是一位峨冠长髯,手持拐杖凝视远方的老者和三名頭戴无脚幞头.身着圆领长衫的男子。寓意墓主人告老还乡“暮年仙居”的理想生活。
很明显作品中大部分场面是描写文人的理想人生。由此可以推测墓主人生前可能是当地一位曾经入朝为官的文人,暮年还乡后葬于故土。东北壁中的文官头戴长翅官帽,显而易见是宋朝文官的形象。换言之,墓主人曾是宋朝官员,应是汉族。然而与东北壁遥相呼应的西南壁中“离家求识”的少年为髡发。髡发是当时北方草原民族男子较为常见的发式。女真、蒙古、契丹、党项等各族男子发式非髡即披,发式在髡剃的位子,蓄发的长短.有无发辫等处有各种不同。其中天灵盖处头发剃去.余发自然下垂的髡发样式比较多见。山西一带曾被多个北方草原民族所统治,当时亦有被强迫改变服装和发式之事发生,所以图中汉族少年留髡发在当时是鞍为常见的。这些可以证明这个时期山西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相互间有很大的影响和融台.汉文化也因此不断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此外.这六幅壁画中均有珊瑚、岸角、火焰皇珠、象牙,银铤等财宝出现,这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符合文人的作风,但出现在墓葬壁画中却是自然的。又如西北壁的内容与其他各幅壁画也有所不同,画面中没有出现墨竹.而且人物腾云驾雾.实非人间所有。将这幅壁画的主题定为“青年得志”亦非牵强。在我国神道思想中“得贵人桐助而平步青云”的说法是古今皆有,人尽皆知的。而东北壁的“仕途青云”则带有浓重的现实生活色彩,描绘了墓主人为官时的风采。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左上方有一名髡发恃童,与墓主人少年离家时的装束较为相近。这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这个时期髡发在山西地区是男子较为普遍的发式。位于东、西北壁之间的北壁.其主题为仙鹤,而仙鹤自古以来便是能够往返干天上与人间的瑞鸟,从而更可以证明这组壁画的故事内容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现实生活以及荣登极乐后的虐幻空间。两者内容相互穿插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墓葬壁画特有的双重性格。 忻州南呼延村壁画墓
与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相较,该墓的主人更加超凡脱俗。该墓为仿术结构六角形穹窿顶单室砖墓。墓室主体壁画经揭取、修复后为六块。南壁为门洞。西南壁额枋间默书“乐安堂”三字,下方有”忻州秀容县招集乡南呼延.祖居宗祖圖干口”“时大元岁次己卯年戊辰月癸西日丁巳时创建外宅壹口”等题记,另有寄元好问《1190-1257)词一阕:
十日花开十日红,花开不见百年人。无穷名利无穷苦,有限光阴有限身。
花满声,醉盈樽。太平箫鼓焱乎民,醉而不醒醒而醉,只恐来朝古归新。
右声寄元遗山《鹧鸪天》
词中抒发了墓主人对人生和时局的感叹。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1270 -1329)有词句“无穷名利无穷恨,有限光阴有限身”,据此判断题记“时大元岁次己卯年”应该是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
东南壁额枋上题“积玉斋”,下方墓壁上题元好问的乐府《临江仙》: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东)流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来要论穷通。
元遗山乐府《临江仙》
正对门洞的北壁绘有一盆含苞待放的牡丹,郁郁葱葱.欣欣向荣。东北壁额枋题“金玉满堂”,下面是一盆盛开的红色牡丹。西北壁额枋题“福山寿海”.下面同样是一盆富贵、圆满的红牡丹。
墓室主体壁画形式简洁、大方、内容朴素、典雅,极富文人情怀。 “金玉满堂”象征财富与才华, “福山寿海”寓意幸福和长寿。墓主人似乎对牡丹情有独钟。盛唐时就有“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汉文化中牡丹统领群芳.代表富贵、吉祥、幸福、繁荣。壁画的内容似乎在诉说墓主人超凡脱俗,独树一帜的内涵。从题记中可知墓主人姓孟.应该是汉人.生前是否八朝为官不得而知。对汉人而言此时的国家被汉族以外的民族统治,虽已回归黄土却依然踌躇伤感,故而模仿同乡元好问的诗词来表达国破而无恢复之谋时的忧伤,亦不失文人的气节。然而元好问与墓主人虽同是忻州秀容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人.但众所周知元好问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后裔,虽早已被汉化,但入仕于金王朝,金灭亡后隐居故里。换言之.元好间诗词中对收复失地,重建家园之梦想无望时的叹息.严格地讲并非在感叹汉人王朝的兴衰。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元好问当时早已融八汉文化之中。已颇负众望。而墓主人与他这位同乡在气节上确实是有共鸣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组壁画佐证了汉文化的博大与宽容,在烽火年月中不断地接受和融入各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发展壮大。
盂县皇后村宋金壁画墓
该墓是轻为少见的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墓葬壁画。墓室建筑结构为穹窿顶八角形仿术结构砖墓。墓葬中随葬品很少,尸骨头处发现铜钗一件,铜耳环一件。墓室主体壁画经揭取,修复后现存七块,主题可分为“开芳宴” “尚酒” “厨房侍宴” “妇人挑灯” “妇人启门” “妇人踏青”等。西南壁题记中有“大定八年四月,内砌坟葬三所,三祖代合葬一所甲穴,平葬一所庚穴,弟三郎壬穴葬一所。砌葬匠人乌沙村网忠(政)四日内口口口口”。可知该墓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南壁为门洞未保存.北壁“开芳宴”描写墓主人夫妇在仆人的伺候下,相对端坐宴饮的情景。圈中女主人身着襦衫,长裙,头绾高髻,发带装饰.端坐于画面右侧。东北壁“尚洒”图中有两位妇人.前者托着酒杯,后者手捧酒壶,缓缓而行。东壁“厨房侍宴”描绘了妇人烹饪备宴时的情景,桌上有勺,碗等餐具,灶台上有一沓蒸笼。极具日常生活色彩。东南壁“妇人挑灯”描绘了夜间妇人挑灯照明的日常生活景象。西壁“妇人启门”画着一位妇人半开大门,探头露出半身向外张望的样子。西壁为“妇人踏青”,图中一位身穿襦衫的妇人,长裙下微徽露出云头绣鞋,手持团扇漫步郊外,似在踏青途中。
这组壁画中除北壁“开芳宴”中出现了男子形象外,其余画面中主人公均为妇人,都身穿襦衫。长裙.头缩高髻.用发带简单装饰。唯有“妇人踏青”中妇人因出门而在发髻上佩戴了头饰。女子面庞丰满,表情和善,似在表现墓中女主人勤劳善良、持家有道的美德。
金元时期的墓葬壁画中夫妇对坐的画面常有出现。对此李清泉先生在《“一堂家庆”的新意向——来金时期的墓主夫妇像与唐宋墓葬风气质变》一文中分析研究了北宋以后的墓葬资料,指出当时渐渐流行夫妇合葬的习俗,而夫妇共坐形象能够体现出一种“家”的概念。墓室结构常常是仿术结构砖墓,用砖雕,壁画装饰营造出“一堂家庆”的气氛。令人感到墓室更像一个热闹温罄的家宅。换言之,先人之“家”是地下的“吉宅”.也是生活在地上的家人繁荣昌盛的寄托与保障。后人则通过祭祀.孝行来获得先人的庇佑。
此外“妇人启门”在我国古代绘画与雕刻艺术中是一个常见的画面,自汉代开始就有这样的画面出现.金元时期在三晋与中原地区这个图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墓葬的装饰当中。学者们对墓葬中“妇人启门”的图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见锵与看法。笔者综台各位先学之高论,认为以下两种解释较为符台金元时期墓葬壁画的文化思想特征:1,妇人半开大门向外探望是在暗示她身后有庭院.家宅。换言之,是为了营造一个地下的宅院气氛。2.启门者是仙界的使者将死者引八仙界.重新转世投胎。这组壁画中显然蕴藏着这样两种思想。邀座墓葬是一座温馨的“吉宅”,保佑其后人平安幸福,同时世间的家人也希望先人能够旱登极乐。
平定西关村M1壁画墓
该墓室主体壁画内容较为世俗化,似在描写墓主人生前的各种日常生活场景。墓中没有发现纪年资料.推测其时代为金代。建筑结构为穹窿顶仿术结构八角形砖墓,墓室主体壁画揭取、修复后分为八块。北壁“内宅”垂帐床榻的左侧是一位身穿襦衫长裙、头缩高髻的妇人.右侧站着一位身穿圆领长袍的髡发男子。东北壁“尚宝”描绘了四名身穿襦衫,头缩高髻的妇人和一名头戴无角毡帽、身穿宽袖长袍的长髯老翁。左倒手持铜镜的妇人似在回身招呼身后手持包袱的四人,好似在引导大家向墓主人夫妇所在的北壁方向走去。东壁“杂剧”四人化装演出,一人在旁伴奏,画面人物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细看他们表演时似乎也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北壁方向。东南壁“驮运”图中描绘了一个面相粗犷、深目离鼻厚唇,头戴毡帽、脑后拖一条发辫的男子牵着骆驼前行的情景。南壁“门洞”左右各绘一个门吏。西南壁“马厩”描绘了两名男子正在喂马的场景。西壁“进奉”描绘了一个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袍的男子指引三名小厮.两个抬着酒坛,一个手摔酒具.他们前行的方向似乎也是北壁。西北壁“尚物”描绘了四名男子手持各种物件正在交谈、观望的场面,画中男子均身穿圆领长袍,但有的头戴长翅官帽.有的是软脚幞头.有的是无脚幞头,朝北壁方向缓缓而行。 作品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极具生活气息。似乎在描绘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这组壁画以北壁为中心.东北壁、东壁、西北壁、西璧.人物的動作、神态来看他们似乎都将注意力投向了北壁。南壁的两旁则是驮运与马厩。换言之在门口摆放了当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输.出行的工具。根据发掘简报中的记录,该墓处在当地富豪墓地集中的区域.所以该墓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富豪。 “内宅”中男子髡发长辫的形象表明墓主人可能为北方草原民族,而当时北方草原民族的女子大多崇尚汉旗装扮,所以很难从服饰上断定是哪个民族。
阳泉东村元墓
该墓为穹窿顶仿木结构八角形砖墓。墓室主体壁画经过揭取、修复后共有八块。建造年代推测为元代中期。北壁“夫妇对坐”画面中央方桌上摆放着祖宗的牌位.男女主人分别坐在左右,各有男女侍从伺候。东北壁“备荣”作品分左右两个画面.左边帷幔下三名身穿圆领长袍.头戴软脚幞头的男子正在忙碌地准备茶点。右侧画面则是上茶的情景,从格子窗中可以依稀看到主人似乎在等待茶点,室外侍从正端着茶水准备进屋。画面人物表情生动,表现出一派紧张劳作的热烈景象。东南壁“驮运”画中一个头戴瓦楞帽的男子手牵骆驼正向前行走。西南壁“马厩”描绘了黄昏时分,一名身穿圆领袍,头戴软脚幞头的男子手持弯柄长勺和油罐.走向马厩边的灯柱.正欲点灯照明的情景。西北壁“拖舆谏父”,画中远处山中坐着一位老者,近处一名拖着舆车的少年正在与一名男子交谈,应是二十四孝中的“元觉拖舆谏父”的故事。西北壁“侍酒侍乐尚食”作品中同样有两个画面.左边一个男子端着食物正欲进门.右侧画面极其热闹.左上方一男童正边做刀削面边欣赏伎乐的表演。画面最右侧还宥两个端酒的侍女似乎也在止步聆听。
阳泉束村元墓《以下称“东村墓”)与平定西关村Ml壁画墓(以下称“平定墓”)建筑结构相同,平面呈八角形.墓室北壁均描绘了墓主人形象。 “平定墓“墓主人夫妇站立在床边,男主人留髡发,很有可能不是汉人。 “东村墓”墓主人夫妇则坐在放着祖宗牌位的桌子两旁.服饰与“平定墓”大致相同+头戴黑色无檐帽.没有长发辫。主人身旁侍从的装束却颇有草原民族的风范。南壁两边的壁画都绘有骆驼和马匹。 “东村墓”中因为出现了“二十四孝”的内容.所以描写墓主人日常生活的画面都集中到了北壁两侧的东北壁和西北壁上.在一面壁画中巧妙地描绘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从这些壁画的内容上看, “平定墓”的主人似乎更注熏交友.鉴赏,而“东村墓”的主人则更注重固常生活的品位和细节。无论如何,这两组壁画所描绘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在墓主人仙逝之后.在他们的阴宅中营造了另一座热闹。温馨的“吉宅”来保佑他们的家人安康,富庶。
结语
以上,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五组金元时期壁画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和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五座墓葬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和忻州南呼延村壁画墓{以下简称“南呼延村墓”)的内容中含有一定的文人情怀。如“南呼延村墓”壁画,以诗词感叹人生的短暂,表达墓主人看到北方草原民族踏入中原,山河破碎、收复无望时的伤感。另一种类型就是如“平定墓”和“东村墓”.他们的壁画内容具宥明显的世俗风格,如李清泉先生所指出的是一座地下的“吉宅”。壁画的主题常常与墓主人的吃、住、出行、享乐有关,除此之外还有二十四孝等关乎伦理道德的题材。这两类墓葬壁画的具体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从文化.思想的角度来看。均体现出了汉文化的包容性,或者说是宽广与博大。在经历了北朝时期一次较大的文化融合之后,这个地区的汉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到了金元时期,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方草原民族再次更大规模的涌入山西.使得汉文化不得不再一次接受外来文化挑战。但事实证明汉文化有极其强大的包容性.不论是被迫还是自愿,它最终又一次达戚蜕变,去迎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