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IDI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思考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ackt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中国家往往因国内资源不足,经济发展受到约束,需要通过引进外资等途径从外部获取本国或本地区发展所需的供给不足的资源,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导IDI投向辽宁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是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关键。因此,辽宁老工业基地应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辽宁经济的外向度,鼓励外资参与国企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机制体制创新,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在利用IDI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一些可能由此带来的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发挥IDI的积极效应,防止IDI的消极效应。
  关键词:IDI;辽宁老工业基地;老工业基地振兴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3-0076-05
  
  一、引 言
  
  1. 问题的提出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各国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都经历过一个从鼎盛期、衰退期到振兴期的演变过程,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是各国经历过或现在仍在经历着的重大课题。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不例外,辽宁老工业基地在技术、产业以及体制上,都落后于国际水平,因此,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研究,就成为各级政府和学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2003年8月3日国务院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上,正式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策略,10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5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振兴战略部署,制定并实施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提出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着力推进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全力建设“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构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实施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坚持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辽宁老工业基地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1]。辽宁省根据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提出建设产业基地,即装备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生态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基地、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钢铁产业基地等,其中东北装备制造业是世界少有国内不多的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辽宁老工业基地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辽宁经济的外向度,鼓励外资参与国企改造,促进机制体制创新,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搞好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单靠国家的投入和省财政的自筹都是办不到的,必须走积极利用外资的路子,这是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要途径”[2]。
  2.利用IDI 改造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必要性
   发展中国家往往因国内资源不足,经济发展受到约束,需要通过引进外资等途径从外部获取本国或本地区发展所需的供给不足的资源,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1)利用IDI改造国有企业的必要性
  辽宁省是全国国有企业最多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于传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成败事关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兴衰。因此,利用IDI,对于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演进,摆脱国有企业经营不善,市场萎缩的局面,促进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使国有资产获得保值增值,优化国有企业产业结构都是十分必要的。
  (2)利用IDI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今后若干年内,由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升级和西部大开发,必将带来新一轮的设备更新和更大需求,将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迎来一个装备制造业的黄金时期。因为通过结构调整,可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配套加工体系,能够带动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对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装备制造业已代替基础产业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的新“瓶颈”,而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仅仅依靠国内的资金和技术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技术升级,改善产业结构是不现实的,因此,利用IDI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较好的选择。
  W.W.罗斯托在他所著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中阐述到,在经济起飞时期,有效的投资率和储蓄率可能从大约占国民收入的5%提高到10%或10%以上。由于需要巨额社会资本来为起飞创造技术前提,若在起飞阶段投资率达不到5%,则需要利用外国资本促成经济的起飞[3]。IDI(Inward Direct Investment,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简称IDI)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对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不仅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在其它很多方面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运行。
  
  2.利用IDI改造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可行性
  (1) 基础条件完备。
  辽宁处在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的惟一出海口,良港众多。近年来,东北亚各国和国内重化工业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发挥辽宁临海区位优势,成为吸引IDI的一个亮点。辽宁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尤其在重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优势明显,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门类齐全,大中型企业众多,形成了以石化、冶金、机械装备、汽车、造船、电子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辽宁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已形成了以省会——沈阳为中心的铁路干线、以国省道为骨架的公路干线、以大口径输油管道为主体的输油管线、以现代化机场为标志的航空网和以大连为前沿,以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为两翼的港口群。辽宁拥有雄厚的科技基础,教育水平高,拥有众多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许多学科的研究水平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辽宁有高等院校70多所,各类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1 200多个。此外,还有几百万产业大军,其中高级技工36万余人,技师5万余人。
  总体看来,辽宁的地理环境、工业基础、环境建设以及人文因素使其具有吸引IDI得天独厚的条件。
  (2) 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政策,鼓励吸引外商投资对内资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允许IDI参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的重组和处置,鼓励采用国际通行的跨国并购方式吸引外商投资,允许外商以股权收购的方式并购内资企业,并简化了相关审批手续。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6月30日出台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国办[2005 ] 36号文件),为辽宁提供了难得的扩大开放的机遇。
  辽宁对装备制造业等八大行业新购进的机器设备,只要符合条件,都对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对来辽宁投资的外商,还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国债贴息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土地优惠政策、吸引资金和人才的优惠政策。如除国家对重大技改项目加大贴息外,辽宁每年从预算中安排3亿元,作为企业技术改造财政贴息资金,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精细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的技术改造。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有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工业基础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要抓住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发挥优势,借助IDI改组改造国有企业,使外资并购、参股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式。
  (3)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衔接。
  目前世界制造中心正在由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已由一般制造业转向装备制造业,而辽宁装备工业门类齐全,“基础性技术”层面扎实,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结构,集聚了我国著名的装备基地沈阳、开放之都大连、钢都鞍山、煤都抚顺和煤铁之城本溪等大中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辽宁中南工业城市群。目前,辽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有一大批技术装备类产品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一些重要成套设备、航空、造船等领域是国内其他省市企业无法替代的。辽宁不仅拥有雄厚的工业资产存量,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一批在东北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大型超大型企业,而且有很强的重大技术装备成套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尤其是机床、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方面实力较强,比较优势突出。这些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相符合,为辽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IDI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思路
  
  1.充分利用IDI,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引导IDI投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引导IDI投向辽宁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将是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关键。辽宁根据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提出建设产业基地,即装备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生态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基地、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钢铁产业基地等。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发展中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但仍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传统的科研、生产基地,在国内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围绕几大产业基地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吸引国际一流跨国公司来辽宁投资,实现石化、重大技术装备、民用飞机和直升机、汽车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等生产企业的建设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最佳选择。
  (2) 引导IDI投向第三产业。
  就目前而言,辽宁第三产业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商业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按照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辽宁应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这不仅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兑现入世承诺的需要,更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演进,提高经济整体实力的必要举措。应稳步增加外商对商业、旅游业、仓储业、社会服务业、餐饮等行业的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安定。同时,要加大IDI对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等各类技术服务业和基础行业的投资。
  (3) 利用IDI改造国有企业。
  辽宁是全国国有企业最多的地区之一,而且国有企业分布的行业比较广泛,主要分布于传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成败事关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兴衰。截至2004年底,辽宁利用IDI改造国有企业2 200家,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735家(在主导产品和主要生产线上利用IDI改造的近400家),利用IDI 46亿美元,相应拉动中方54亿美元投资,涉及石化、冶金、电子机械、建材、轻工、纺织、医药等行业。辽宁国有企业以厂房、场地和设备作价出资,共盘活了450亿元人民币的存量资产,但仍仅占辽宁国有资产存量的1/10。因此,必须把利用IDI嫁接改革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演进的战略重点,摆脱国有企业经营不善、市场萎缩的局面,促进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使国有资产获得保值增值,优化国有企业产业结构。
  2.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IDI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子公司的技术与能力水平、竞争对手和供应商网络以及子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当地能力水平越高,环境的竞争性越强,初始转让的质量越高,提升就越快,跨国公司投资于加强内部能力和技术知识是为了实现有效率的生产,但不一定是为了将能力提高到更高的技术水平或促进向当地企业的技术转让。因此,为了促进跨国公司对辽宁的技术扩散与技术溢出,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可采取的相应对策有:
  (1) 强化企业在研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目前辽宁
  本地企业过度依赖引进现成技术,消化吸收投入严重不足,妨碍了技术示范效应的发生。企业研发活动中改良成分多,创新成分少,基本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模仿层次。另外,本地企业大都没有清晰的技术发展战略,对于如何实施技术创新没有切实的举措。因此,要强化企业在研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深化企业改革,通过制定宏观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创新活动,政府要大力支持,并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吸引跨国公司进入辽宁特定的高技术产业。
  (2)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发展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素质;其二是本地企业完善用人机制,提高对人才的使用效率。辽宁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利于更好地吸收IDI的技术外溢效应。同时,本地企业应视人才为宝贵资源:一是为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科研环境,并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充分的权利;二是以优越的物质待遇和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来稳定人才队伍;三是把技术创新收益和风险与工资奖金等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3) 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重视实施地方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对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将直面更多、更强大的跨国公司竞争,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进行研发合作,不但可以增强各企业的研发力量,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研发速度,还能共享创新成果,从整体上提高该领域的科技水平,增强对外竞争力。另外,辽宁发展制造业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仅仅依靠辽宁制造业创新体系提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施辽宁制造业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对接,把辽宁发展制造业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之中。采用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形式,利用全社会的智力资源,吸收全行业中有较强技术实力的企业、学校、研究院所参加。
  3. 以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吸引IDI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是装备制造业,但绝不是恢复原有装备产业量的概念,必须实现技术上和组织上质的变革,构建现代装备制造业。就产业组织变革而言,必须按照产业集群的思路和比较优势原则,整合辽宁装备制造资源,甚至实现东北地区装备制造资源的整合,将松散、分散、“大(小)而全”各自为战的制造企业,进行组织结构(大中小共生)、产业链、产业带、中场产业(零部件、元器件)、相关服务产业(研发、培训、金融、信息、物流等中介服务)的整合配套,从而使装备制造产业通过地理集中、产业组织优化、相关群体协同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技术创新与扩散优势等。辽宁在科技研发、教育培训、金融服务、商业物流、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信息通讯及原材料加工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关键是将这些优势与装备工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建辽宁装备工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要以政府规划、企业行为、市场运作为原则,在产业链和市场链的作用下,按产业集群思想整合辽宁内部及东北地区装备工业资源,建立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战略共生组织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辽宁与黑龙江、吉林两省、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地区优势互补、产业配套、功能互补共进、关联度极高的装备都市群、装备中场产业群、区域装备产业群,提升辽宁及东北装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4.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IDI的领域
  目前辽宁需要按照国际资本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和选择,有效地改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当代国际资本对投资环境的选择包括理想的人际环境、开放的市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设有作为信息中心的外资银行几个方面。为此,辽宁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进一步完善涉外经济法规,对已有的法规要根据新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为适应引进外资形势的变化制定新法规并保证其严肃性和稳定性。二是加大开放力度,进一步开放市场,提高市场化水平,实行多层次、有效的优惠外商投资措施,变地区优惠为行业优惠,拓宽投资领域,通过加快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投资的硬环境。三是迅速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政策的透明度,简化外资审批程序,提高对外商的服务效率。四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严格依法办事,严厉打击伪冒、侵犯知识产权等非法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4]。
  5. 区域间协调发展
  东北三省应从经济区域化和专业化角度协调利用IDI,防止利用IDI的恶性竞争。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利用IDI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东北三省在利用IDI方面的恶性竞争。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是一个区域振兴的问题,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所以,东北三省应树立区域经济发展观念和东北地区的全局观念,在利用外资方面应进行区域协调,避免恶性竞争。东北三省在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相似性,近年来每个省都非常重视招商引资。但东北三省在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利用外资方面,应充分考虑区域发展、专业协作,三力合一,共同打造东北地区的强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共同走向国际市场。虽然东北三省在机械、锅炉、轴承、电站设备、仪器仪表、汽车、飞机、医药、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都有较好基地和相对优势企业,但应首先在东北区域内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强势企业,然后利用外资,实现中外强强联合,构造东北地区的各类“航母”。这样既可避免重复上项目,又可降低利用外资成本和争取在利用外资方面获得有利地位。
  
  三、利用IDI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应注意的问题
  
  1. 防止跨国公司的垄断
  利用IDI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市场要开放,但不能被外国投资者所占领。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投资以中小公司为主,随着开放的扩大,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它们不仅要利润,而且还要逐步控制我国的市场,为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跨国公司IDI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另一方面也给民族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威胁。办“三资”企业的最初目的,是想利用外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经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想使其产品占领我国市场,但近些年来,我国许多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和产品市场大有抵挡不住外商收购和进口商品竞争的架势,纷纷被吞食。例如,照相机业几乎全军覆没,感光材料胶卷的大部分市场早已拱手相让。汽车、家电、药品等也不同程度地垄断我国市场,即使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业品市场,也受到了极大冲击。如果在引资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控制,任其国际资本随意涌入,我们就将被跨国公司垄断。因此,在利用IDI振兴辽宁老工业的过程中,应注意采取措施发展壮大民族产业,防止跨国公司的垄断。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的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辽宁也不例外。本地某些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对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任意侵扰,知识产权纠纷时常发生,其中有恶意的明知故犯,也有因无知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典型案例的查处和惩罚力度,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在许多重要的领域,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强大优势,不断加大对我国的制约和控制,严重地挤压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才能制定技术标准和开发相关产品。因此,要强化本地企业尤其是制造业通过专利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意识。
  3. 确定合理投资规模,强化消化和吸收能力
  利用IDI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政策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利用外资不是越多越好,增速越快越好。IDI在我国的直接投资规模如果不加以合理规划,盲目发展,将会因为我国消化和吸收能力的不足,影响近期和长远经济运行的质量。因此,在引进IDI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不可盲目求大求多,影响利用外资的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强化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充分利用IDI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以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力。
  4. 在引进IDI的同时,不可忽视内资的作用
  “双缺口”理论所强调的主要是在短期内发展中国家通过利用外国资源来填补储蓄和外汇缺口,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但从长期看,通过挖掘国内资源的潜在力量,充分调动国内储蓄和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低估。因此,外资流入对国内储蓄应当起追加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在这一方面,东盟国家做得比较成功。东盟国家还采取各种手段有力地推动了高储蓄的形成:如新加坡实行强制性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20世纪70年代后则通过取消或放宽利率限制等金融自由化措施,建立了鼓励储蓄的金融制度。由于东盟国家利用IDI具有上述主要特点,从而对其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东盟各国产业结构得以迅速优化,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创造“东亚奇迹”的主要成员。辽宁在利用IDI的过程中,从东盟国家吸取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辽宁的振兴和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在短期内解决资金缺口的办法一蹴而就。要根据辽宁的具体情况做出长远的规划和安排,在积极吸引IDI的同时,注意加大力度挖掘利用国内资金,根据国内储蓄水平的变化和储蓄转化成投资的比率及时调整吸引IDI的数量、结构和投向。
  5. 促进各地区、各产业均衡发展
  首先,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是辽宁利用IDI促进优势产业发展遇到的首要问题。辽宁的外商投资在地区结构上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两市,其他12个市则比例很低,造成了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资地域分布的不平衡,会严重地阻碍辽宁优势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只有城市之间互相协作,建立沟通和协商机制,才能尽快地提升辽宁经济。另外,投资项目以资本小、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对辽宁技术进步作用不大。一些具有较为先进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商对辽宁的投资积极性相对不高。因此,在吸引IDI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倾斜,以促进辽宁产业的均衡发展。其次,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平衡化发展。虽然国有大型企业在辽宁工业中占有绝对的比重,把握着辽宁经济的命脉,但近几十年来,辽宁的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国加入WTO,外商投资变得多元化,在这个新的形势下,促进民营经济与外来资本和技术的有机融合,扩大民营企业的规模,使他们走向国际,将会加快辽宁优势产业创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R].2005.1.
  [2] 陈晓琨.加快利用外资步伐,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J].中国外资,2004,(4).
  [3] W.W.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中译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 毛漩.外商直接投资新趋势下内陆省份的引资战略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 陈清泰,刘世锦等.振兴东北新思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 于立,宫长亮,刘妍.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3):4-6.
  [5] 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5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 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6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 课题组.利用外资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6.
  
  (责任编辑:韩淑丽)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更加剧了零售领域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零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消费者享受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新体验、新收益的同时,国内的零售企业正面临外资零售巨头迅速扩张、分割市场、挤压利润的冲击。国内零售企业如何成功突围,实现可持续发展,无疑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我们知道,竞争优势是竞争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这同样适用于零售企业,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北京市调查数据,对城市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国外的支付能力指数测算了居民的区位支付能力水平,分析了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以及居民为满足其社会属性对区位的选择,还分析了居民的迁居意愿和社会排斥情况。结合分析结果,本文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合理化的角度得出了相关结论并给出建议。关键词:居住区位选择;区位特性;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竞争政策与贸易自由化政策存在相互促进和补充的关系,对竞争政策进行国际协调有助于WTO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推进。在WTO尚未明确是否将竞争政策纳入其多边贸易框架之前,不宜以非违反之诉的方式使WTO对竞争政策进行事实上的全面规范。   关键词:竞争政策;贸易政策;WTO;非违反之诉  中图分类号:F740;D99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5-0117-07  
期刊
摘 要:在危机预期和信用紧缩相互强化、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削弱甚至丧失。政府主导的协同救市对于填补市场组织真空、稳定市场和化解危机至关重要。为有效应对危机,本文给出了两条旨在恢复市场自救的救市措施。作者对危机预期下政府救市和市场自救的关系处理,既是处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关系的重要探索,也给出了政府在设计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政策组合时的关系论经济原则。  关键词:危机预期;协同救市;市场
期刊
摘 要:中国轮胎业是遭受反倾销次数最多、频率最高的行业之一。本文结合南非对华轮胎反倾销具体案例,探究了该行业遭受反倾销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该案例总结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经验和教训,最后从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反倾销的措施。  关键词:WTO;南非;轮胎业;反倾销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103-04     当前经济全球化
期刊
摘 要: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更需要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被搁置的多哈回合农业贸易谈判有望在世人治理经济衰退中重启。本文在对全球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产生根源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欧美在WTO框架下农产品政策调整中的实用主义政策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我国在农业政策调整中,对“黄箱”、“绿箱”和“蓝箱”政策调整对策建议,为未来“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打下基础。  关键词:WTO;多哈回合;贸易保护主义;农业政策调整
期刊
摘 要: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研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之关系的传统范式主要有三种:自由主义、新帝国主义和新重商主义。20世纪80—90年代后全球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表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之间合作多于对抗,新的经济社会学范式(社会嵌入)可用来解释合作、互惠和竞争同时并存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之关系(TGRs)。  关键词:新帝国主义;新重商主义;社会嵌入;合竞型TGRs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整套安排和惯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告诉人们,必须加快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其中主要有三大改革,除改革现有国际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外,再有一项就是加快推进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建设。美国无监控的货币发行权、美元铸币税的独享权以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权,虽为历史形成,但已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大量企业蓄势待发或已经进入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而如何有效地选择进入时机成为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文利用2001—200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板块的180家企业数据,探寻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为,并分析企业进入时机与企业绩效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企业的进入时机对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绩效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具有正向影响,对经营发展能力绩效指标
期刊
摘 要: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以及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分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1994—2006年陕西省财政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依据分析结论评价分税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但财政集中程度不高;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程度差异明显;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