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徐渭,一个巨匠级的人才,名列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传奇般的人生,全才型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一个非常具有研读性的人物。在绘画上,徐渭力求在淋漓奔放的水墨大写意中表现强烈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在酒神的诱发下,放任笔墨倾吐胸怀在徐渭那里就更是有如熔漿喷射,势不可挡。在此,本文将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以及巅峰体验理论视角对徐渭的绘画艺术建构进行探究。
关键词:徐渭;艺术建构;需求理论;巅峰体验
徐渭,(1521-1593),初字文青,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人,无不擅长,虽一生坎坷,但一介书生的他,却性情高傲,蔑视传统,不为礼法所拘,为当时的道学家所非议。53岁后,抛弃仕途,放情山水,以卖画为生,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在此时产生。在艺术创作上,徐渭主张以活泼的自由创作精神,以跌宕不羁充满张力的笔墨来抒发 “真我”。在此,笔者将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来探究徐渭的绘画艺术建构。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美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马斯洛对人类持乐观主义的态度,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或者是中性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实现达到高峰体验,从而实现完美的人性。马斯洛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需要的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巅峰体验”。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会受到多种动机的驱使,而这种动机来源于人的各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对于归属感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指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对于认识和理解事物以探求真理的需要,对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最高点就是巅峰体验的产生。这一时刻,是人处在最佳状态的时刻,在这一时刻,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幸福和欣慰,是人最有信心和最能支配自己的时刻。马斯洛指出:“高峰体验被认为是自我批准的、自我实现的时刻,这种自我证实把自己的内在价值带给了自己”。
马斯洛是从建立一种完美人格的角度来谈美学问题的。他认为人的自我创造也就是审美人格的确立,这是终极的目的。马斯洛从心理冲动的角度解释人的审美需要的最终根源,并主张从格式塔心理学和动力心理学的汇合点来研究这种审美需要的冲动。马斯洛高度重视审美活动对于创作完美人格所具有的意义,认为美和善有着内在联系。马斯洛的审美理论在他对于高峰体验的论述中得到而最为充分的发挥。他认为:“审美是品味、享受、欣赏、关切,它的方式是不干预、不侵扰、不控制”。并强调:“审美的观察不是抽象”。马斯洛将人格的自我创造看成审美人格的确立,把高峰体验看成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徐渭的绘画艺术建构:需求理论视角
徐渭的一生以45岁为分界线,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徐渭生活坎坷,主要追寻生理心理的满足,内心归属感的满足以及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晚年放弃仕途,放情山水之间,潜心研究艺术,此时的徐渭越来越想成为他所期望成为的人,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着自我的实现,这一时期为他艺术创作的丰收期。徐青藤是一位全才,《明史》中记载:“渭天才超軼,诗文绝处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这是徐渭自谦的一种说法,徐渭的绘画作品也是首屈一指的。石涛就曾说过: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徐渭在运笔用墨上是一位大师,他在点与线、水与墨、光与影的交织中,谱写着人生的乐章。
笔墨在中国画中是表达感情的载体。画中的笔墨寄托着画家的情感,体现着画家的心灵。性情豪放的徐渭在笔墨中找到了可供他驰骋性情、抒发“真我”的广阔天地。徐渭以活泼和自由创作的精神,在画坛上开出了挥毫泼墨的大写意门派。徐渭前半生命途坎坷,这种抑郁不得志之情与自我实现的需要郁积心中,奔泻笔下,汹涌澎湃,造就了青藤鲜明的艺术个性。“要将狂扫换工描”,行笔奔放,大气磅礴,充满了力量、运动感和节奏感;线条即便非常细小,也是风驰电掣,毫无弱气。偶尔在酒神的催发下,放任笔墨倾吐胸怀,审美活动与自身的情感相契合,如同熔浆喷射,不可遏止。
其草书作品《李白咏王诗》作于1582年,凡三行,二十八字,作品气势磅礴,疏密对比强烈,节奏明快,以线为主,其中间杂数点,有画龙点睛的意味。徐渭将草书艺术的性情与笔墨相映成趣,具有一种浪漫自然的意味。作品浓淡干湿相得益彰,虚实相生。徐渭作此幅作品时已经61岁,此时的他,在诗文中表达的不再是生活的悲苦和凄凉,而是“写心”,褪去内心的矛盾与投身报国的激情,写自己风雨过后的从容与淡定。此时的徐渭对于艺术本身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不再描绘人生的坎坷,而是顺其自然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具有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自我,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和特质的顶点,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达到了“巅峰体验”,此时的他追寻的是生命的意义。
就徐渭的个人笔墨风格和个人偏好而论,无疑是倾向奇肆纵横的粗放一格。但在理论上,他却坚持自细而粗,由工到放。徐渭在《书沈征君周画》中说:“世传沈征君画多写意,而草草者倍佳”。但徐渭说他曾见其所作《渊明对客弹阮图》,画中的人物古木作线描,“精致入细毫”,认为“惟工如此,此草者所以盖妙也”。他还认为笔墨是服从于内容的,要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不生动耳”。因此,徐渭的画笔,只要能生动的表达自己“开拓万古之心胸”,无论笔墨轻重繁简,干湿浓淡,他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徐渭的绘画作品正是他个性人格在艺术中的凸显。徐渭在进行创作时,将主体融于客体之中,达到完全的统一,是一种无法遏制也难以节制的激情的爆发。正如马斯洛所说的:此时的“自我”确实消失了,留下的是他狂态情感的物化和结晶。徐渭绘画的追求,就是实现生命与艺术的相铸相融,成就艺术与生命的双重绝唱。
三、结语
徐渭的艺术之所在在当今这个时代被广泛研究,不仅是因为他的艺术风格,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还是因为他通过艺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的展现。徐渭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推陈出新,达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顶峰,并最终达到了“高峰体验”。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断的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断满足自己的层次需要,最终实现自我,达到巅峰体验,方不负大好人生。
参考书目:
[1]《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 华夏出版社
[2]《存在心理学探索》 马斯洛 云南人民出版社
[3]《人性能达的境界》 马斯洛 云南人民出版社
[4]《明史-第二十四册-卷二百八十八》 张廷玉 中华书局
关键词:徐渭;艺术建构;需求理论;巅峰体验
徐渭,(1521-1593),初字文青,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人,无不擅长,虽一生坎坷,但一介书生的他,却性情高傲,蔑视传统,不为礼法所拘,为当时的道学家所非议。53岁后,抛弃仕途,放情山水,以卖画为生,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在此时产生。在艺术创作上,徐渭主张以活泼的自由创作精神,以跌宕不羁充满张力的笔墨来抒发 “真我”。在此,笔者将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来探究徐渭的绘画艺术建构。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美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马斯洛对人类持乐观主义的态度,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或者是中性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实现达到高峰体验,从而实现完美的人性。马斯洛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需要的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巅峰体验”。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会受到多种动机的驱使,而这种动机来源于人的各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对于归属感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指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对于认识和理解事物以探求真理的需要,对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最高点就是巅峰体验的产生。这一时刻,是人处在最佳状态的时刻,在这一时刻,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幸福和欣慰,是人最有信心和最能支配自己的时刻。马斯洛指出:“高峰体验被认为是自我批准的、自我实现的时刻,这种自我证实把自己的内在价值带给了自己”。
马斯洛是从建立一种完美人格的角度来谈美学问题的。他认为人的自我创造也就是审美人格的确立,这是终极的目的。马斯洛从心理冲动的角度解释人的审美需要的最终根源,并主张从格式塔心理学和动力心理学的汇合点来研究这种审美需要的冲动。马斯洛高度重视审美活动对于创作完美人格所具有的意义,认为美和善有着内在联系。马斯洛的审美理论在他对于高峰体验的论述中得到而最为充分的发挥。他认为:“审美是品味、享受、欣赏、关切,它的方式是不干预、不侵扰、不控制”。并强调:“审美的观察不是抽象”。马斯洛将人格的自我创造看成审美人格的确立,把高峰体验看成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徐渭的绘画艺术建构:需求理论视角
徐渭的一生以45岁为分界线,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徐渭生活坎坷,主要追寻生理心理的满足,内心归属感的满足以及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晚年放弃仕途,放情山水之间,潜心研究艺术,此时的徐渭越来越想成为他所期望成为的人,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着自我的实现,这一时期为他艺术创作的丰收期。徐青藤是一位全才,《明史》中记载:“渭天才超軼,诗文绝处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这是徐渭自谦的一种说法,徐渭的绘画作品也是首屈一指的。石涛就曾说过: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徐渭在运笔用墨上是一位大师,他在点与线、水与墨、光与影的交织中,谱写着人生的乐章。
笔墨在中国画中是表达感情的载体。画中的笔墨寄托着画家的情感,体现着画家的心灵。性情豪放的徐渭在笔墨中找到了可供他驰骋性情、抒发“真我”的广阔天地。徐渭以活泼和自由创作的精神,在画坛上开出了挥毫泼墨的大写意门派。徐渭前半生命途坎坷,这种抑郁不得志之情与自我实现的需要郁积心中,奔泻笔下,汹涌澎湃,造就了青藤鲜明的艺术个性。“要将狂扫换工描”,行笔奔放,大气磅礴,充满了力量、运动感和节奏感;线条即便非常细小,也是风驰电掣,毫无弱气。偶尔在酒神的催发下,放任笔墨倾吐胸怀,审美活动与自身的情感相契合,如同熔浆喷射,不可遏止。
其草书作品《李白咏王诗》作于1582年,凡三行,二十八字,作品气势磅礴,疏密对比强烈,节奏明快,以线为主,其中间杂数点,有画龙点睛的意味。徐渭将草书艺术的性情与笔墨相映成趣,具有一种浪漫自然的意味。作品浓淡干湿相得益彰,虚实相生。徐渭作此幅作品时已经61岁,此时的他,在诗文中表达的不再是生活的悲苦和凄凉,而是“写心”,褪去内心的矛盾与投身报国的激情,写自己风雨过后的从容与淡定。此时的徐渭对于艺术本身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不再描绘人生的坎坷,而是顺其自然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具有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自我,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和特质的顶点,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达到了“巅峰体验”,此时的他追寻的是生命的意义。
就徐渭的个人笔墨风格和个人偏好而论,无疑是倾向奇肆纵横的粗放一格。但在理论上,他却坚持自细而粗,由工到放。徐渭在《书沈征君周画》中说:“世传沈征君画多写意,而草草者倍佳”。但徐渭说他曾见其所作《渊明对客弹阮图》,画中的人物古木作线描,“精致入细毫”,认为“惟工如此,此草者所以盖妙也”。他还认为笔墨是服从于内容的,要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不生动耳”。因此,徐渭的画笔,只要能生动的表达自己“开拓万古之心胸”,无论笔墨轻重繁简,干湿浓淡,他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徐渭的绘画作品正是他个性人格在艺术中的凸显。徐渭在进行创作时,将主体融于客体之中,达到完全的统一,是一种无法遏制也难以节制的激情的爆发。正如马斯洛所说的:此时的“自我”确实消失了,留下的是他狂态情感的物化和结晶。徐渭绘画的追求,就是实现生命与艺术的相铸相融,成就艺术与生命的双重绝唱。
三、结语
徐渭的艺术之所在在当今这个时代被广泛研究,不仅是因为他的艺术风格,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还是因为他通过艺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的展现。徐渭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推陈出新,达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顶峰,并最终达到了“高峰体验”。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断的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断满足自己的层次需要,最终实现自我,达到巅峰体验,方不负大好人生。
参考书目:
[1]《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 华夏出版社
[2]《存在心理学探索》 马斯洛 云南人民出版社
[3]《人性能达的境界》 马斯洛 云南人民出版社
[4]《明史-第二十四册-卷二百八十八》 张廷玉 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