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商标控制人对消费者的侵权责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0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我国特有的认证标志商标的概念、特征出发,以讨论其控制人对消费者的侵权责任为切入,通过对证明商标本质,证明商标与被证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证明商标控制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分析,可以认为证明商标控制人也对消费者负有侵权责任,明确此种责任,有利于满足当前证明商标管理在证明环节管理方面的巨大需求,助于在现实制度中理清集体商标与证明商标的界线,祢补证明与监管相脱节的制度缺陷。
  【关键词】:证明商标;控制人;消费者;侵权责任;认证标志;
  从我国目前商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看,对于使用标注有证明商标的商品、服务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害,并未明确规定证明商标控制人是否承担侵权责任,但这并不肯定商标控制人在此情况下不承担对消费者的侵权责任。因为,结合我国具有独特法律属性的认证标志商标来看,证明商标控制人是否需要在前述情形下对消费者承担侵权责任,具有值得讨论的空间。
  一、认证标志商标的概念和特点
  认证标志商标是指依法取得认证标志资格又同时依法获得商标资格的专有符号、图案或者符号、图案以及文字的组合。
  (一)认证标志商标的双重属性
  认证标志商标同时具有认证标志和证明商标双重属性。
  作为认证标志,按照国家质监总局《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定义,认证标志是指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通过认证的专有符号、图案或者符号、图案以及文字的组合。即是符合法定资质、条件的鉴定机构,依法对符合认证程序、资格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通过授权使用专有标志进行证明。此种标志分为自愿性认证标志和强制性认证标志。其中自愿性认证标志可以分为国家统一自愿认证标志和认证机构自行制定认证标志。强制性认证标志和国家统一的自愿认证标志为国家专有,而认证机构自行制定的认证标志为认证机构专有。
  作为证明商标,按照《商标法》的定义为对某种商品和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此种标志目前并无强制证明与自愿证明的区分,但不排出未来从认证标志保护的角度会有部份强制性认证标志进行商标注册。
  目前最常见的认证标志商标有“绿色食品”、“中国环境标志”,“有机产品认证”,它们分别权属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环保部环境认证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此几者,即是按照《认证认可条例》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又是依照《商标法》在国家工商局获得注册商标资格的标志。
  (二)认证标志商标的特点
  认证标志成为商标时,属于证明商标的一种。但相对于证明商标而言,其还具有如下特点:
  1.更严格的法规规范要求
  认证标志商标除了需要满足《商标法》第3条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的规定》的规定外,还需要满足《认证认可条例》、《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而像有机产品认证商标、绿色食品认证商标还分别有各自的规章,如《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管理办法》、《绿色食品颁证程序》等。这些法规相对于证明商标笼统性的“监督能力”和“使用管理规则”外,还提出了对认证单位300万注册资本、“10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认证标志30日内备案等更为具体、严格的要求。
  2.更狭窄的标志范畴
  《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将认证标志限定于“专有符号、图案或者符号、图案以及文字的组合”,而按照2013年《商标法修正案》对商标“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的定义,认证标志商标的范畴要更为狭窄,在立法规范上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不属于认证标志商标的范畴。
  3.更具体、广泛的控制人责任
  无论是《商标法》还是《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的规定》,证明商标控制人的责任都是笼陇的(前文所述“监督能力”和“使用管理规则”)且多限于商标注册申请过程中,对于如何管理、使用认证商标则没有顾及。而对于认证标志商标而言,受前文所述更严格的法规规范的限制,认证标志的制作机构对于如何做出认证,如何使用认证标志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都有更明确的规定,如《认证认可条例》第三章关于任证机构的认证规范,第六章认证机构违反规范的法律责任,《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第三章关于认证标志制作使用的规定,第五章对于违规使用认证标志的罚责等。
  二、认证标志商标控制人对消费者的侵权责任
  依据《商标法》和相关法规的规定,证明商标的控制人没有承担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然而,作为集认证标志与证明商标两个属性为一体的认证标志商标,其依据《认证认可条例》却有明确的在认证机构做出虚假或严重失实的认证结论时的损害赔偿责任。
  《认证认可条例》第62条规定“认证机构出具虚假的认证结论,或者出具的认证结论严重失实的……造成损害的,认证机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以及第24条规定认证结论符合认证要求应当出具认证证书,第25条获得认证证书,应当在认证范围内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
  可以认为认证标志作为认证结论的表现,当认证机构出具出具虚假或严重失实的认证结论,导致消费者使用标注有基于认证结论所产生的认证标志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损害的,认证机构也应当承担责任。这是从法解释的角度,推导出的《认证认可条例》第62条应有的,在认证机构做出虚假或严重失实的认证结论时对消费者承担赔偿责任依据。
  三、证明商标控制人对消费者侵权责任的依据
  既然认证标志商标控制人在做出虚假或严重失实认证对消费者造成损害时可以成为侵权责任人,对于比认证标志商标在法规要求更宽松、标志范畴更宽泛的证明商标,其控制人是否也可以或者应当成为对消费者侵权责任的承担者,取决于证明商标的本质属性,以及证明商标控制人成为侵权人的法理依据。   (一)证明商标的本质属性
  证明商标具有普通商标的识别性特征,也能够起到普通商标指导、引导消费的作用,但相对于普通商标而言,证明商标是一种具有保证意义的商标,其区别于普通商标具有:由具有测检、监督能力的主体控制,此主体不能使用商标,任何产品或服务只要满足相关开放、透明的标准和程序就有权使用该证明商标[1]。从这个意义上讲,证明商标的本质属性在于商标控制人对于商标使用人商品或者服务品质的证明,且此种证明以商标控制人具备“监督能力”为前提。
  在这个层面上,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认证商标控制人享有收取使用人的认证费用等权利,当然也应当对其证明行为承担义务,这种义务就是尽责证明,从民法的角度看,未尽到此种尽责证明就可能成为对其他主体的侵权依据。
  (二)证明商标与被证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
  从证明商标控制人与使用人相分离的角度看,证明商标起到的是控制人对他人产品、服务品质的评价,且这种评价以标注商标的形式被传递于消费者,传递的内容则是相关产品、服务的品质符合某一标准,这通常能积极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甚至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必要因素。
  可也认为证明商标与被证明的产品或服务的普通商标,共同构成对同一产品、服务的表述,而证明商标更偏重于对产品或服务品质的保证。因此,如同在产品侵权案件中受害者有权以产品商标所有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一样[2],证明商标也应当基于被证明的产品或服务对消费者承担责任。
  (三)证明商标控制人对消费者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从侵权责任理论的角度看,消费者使用标注有证明商标的产品或服务受到损害,证明商标控制人既使在现有法规之下仍符合违法行为、过错、因果关系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首先,就认证商标控制人的违法行为来看,《商标法》第3条规定证明商标控制人对于其商标的“监督能力”要求,以及《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第11条第1款第2项对证明商品“特定品质”要求,第7项被证明商品的“检验监督制度”要求来看,若在消费者使用标注有证明商标的产品或服务受到损害时,而证明商标控制人没有尽到监督义务,则就可以构成违法行为。
  其次,就过错来看,证明商标控制人,对于自己正确、规范履行监督具有慎审的义务,对此种义务的违反可以被看作其主观过错的依据。证明商标控制人应当预计到其将自己商标标注于使用人商品或服务之上的意义和责任,因此,其违反监督义务造成不符合品质的商品或服务标注其证明商标自然具有主观过错。
  最后,就因果关系看,从我国侵权责任法确定因果关系的基本规则来看,当消费者使用标注有证明商标的产品或服务受到损害的事实,不是由证明商标控制人其法定的监督义务直接引起,还有生产者未按标准生产、消费者选择等因素界入时,依据相当因果规则,仍可以认为证明商标控制人对具体商品服务的证明是消费者购买、使用相关产品、服务并受害的原因,因为前者是后者的适当条件,前者不仅在特定情形下偶然的引起伤害,而且是一般发生同种损害的有利条件[3]。
  四、证明商标控制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必要性
  (一)现实需求
  据《中国商标战略发展年度报告(2013)》,截至2013年底,我国累计注册和初步审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2190件。以2008年数据结构[4]来推算,2013年我国地理标证明商标数量约为1949件,2013年我国证明商标总数约为2467件。
  以证明商标中的“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为例,据《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年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为544个,当年批准绿色食品产品数为345,而到2013年,仅当年一年获批准的绿色食品数就为3229家,绿色食品产品总数为7696。
  可看出,大量的证明商标的管理是商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虽然,《商标法》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在注册环节做出了的要求,但这些要求都是以申请环节的“使用管理规则”的概括规定为主。具体对于证明商标的认证实施的管理更是处于规范的真空。相比之下,有机认证标志商标有更为具体的法规和规章规范对认证实施和使用进行了规定,但还是出现“将‘有机认证’变为了‘有钱认证’”的乱象[5]。
  因此,在大量的证明商标需要进行认证管理时,寄望于更具体的立法规范,不仅会增加社会经济成本和商标管理部门管理成本,客观上也难以实现证明商标的在证明环节的管理,因此明确证明商标控制人对消费者的侵权责任,有利于从行为后果上预防证明商标控制人的证明违法和规范其证明责任。
  (二)制度意义
  1. 助于理清集体商标与证明商标的界线
  我国在《商标法》第三条中对集体商标与证明商标两者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区别,即集体商标是以集体的名义注册,供其成员在商事活动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集体中的成员资格;证明商标则是有监督能力的组织,对他方产品服务的品质进行证明的。而在下位规章《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第4条和第5条中却对两者都提出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检测设备”的要求,在第6条、第7条中又以地理标志为前提将两者在“原材料产地”这一要素上进一步混淆,以致于到第10条和第11条对证明商标与集体商标提出了几乎一样的管理规则。这在实践当中导致了,对于证明商标与集体商标的混同,例如:国家工商总局每年发布的《中国商标战略发展年度报告》中,除2008年以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来分类进行商标注册的统计外,以后历年全部都采用“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这一表述来对商标注册进行统计,在“原材料产地”几乎把两者上等同起来。
  然而,反观国际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立法模式,采用集体商标模式的国家的商标法都未单独规定证明商标,它们不承认证明商标是不同于集体商标的一种独立商标模式,而采用证明商标模式的国家通常在其商标法中也规定了集体商标,并认为证明商标与集体商标存在差别,前者用来指示产品或服务本身的某些特征,后者用来指示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与某一组织的关系[6]。因此,从国际常用的做法来看,我国《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对两者所做的混同似规定,特别是以地理标志为前提的等同上值得重视。   据此,明确证明商标控制人对消费者的侵权责任,有利于在产品或服务品质上的证明责任这一方面,将证明商标与集商标区别开来,即证明产品或服务品质的证明商标控制人需要对消费者承担侵权责任,而集体商标控制人则不必。
  2. 利于弥补证明与监管相脱节的制度缺陷
  以“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为例,绿色食品认证的有效期为三年,在初次申请和到期后重新申请时,产品都需要符合农业部规定的绿色食品标准,但认证通过后,中国绿色发展中心并不负责后续的监管环节。业内人士认为,认证与监管环节的脱节的现状,为不少充当中介角色的代办认证的“中介”,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这也让本已饱受诟病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更加混乱[7]。
  证明商标之所以出现证明与监管脱节的原因在于,证明商标控制人一旦完成证明商标的许可之后,对于使用人在后续使用中并不承担责任,因此,明确证明商标控制人对消费者的侵权责任,有利用弥补证明与监管脱节的制度缺陷。
  五、结论
  综上所述,以我国特有的认证标志商标控制人对消费者的侵权责任为切入,可以看出无论是基于证明商标本质,或者是证明商标与被证产品服务关系,还或者是证明商标控制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来看,明确证明商标控制人对消费者的侵权责任有利用满足当前证明商标证明管理环节的需求,助于在现实制度中理清集体商标与证明商标的界线,弥补证明与监管相脱节的制度缺陷。
  注释:
  [1]朱旭,话说商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2、79、80页。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产品侵权案件的受害人能否以产品的商标所有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的批复》,2002年7月11日法释[2002]22号。其中提到“任何将自己姓名、名称、商标或者可资识别的其他标识体现在产品上,表示其为产品制造者的企业或个人,均属……生产者”,在此处虽证明商标未表示自己为产品生产者,但在本质上体现出其对产品品质负有的保证责任,即满足了该解释所采纳的虽非真正生产者也需对自己商标标注负责任的价值原理。
  [3]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4]据《中国商标战略发展年度报告(2008)》2008年,国家商标局受理证明商标注册申请238件,核准注册136件(其中地理标志108件),受理集体商标注册申请129件,核准注册41件(其中地理标志13件)。
  [5]http://www.lnfzb.com/news_view.aspx?id=20111201181609660&page=1(辽宁法制报)
  [6] (美)阿瑟·R·米勒.迈克·H·戴维斯,知识产权法: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第三版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4版。转引自:陈琛,论认证标志的商标保护,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1期,第94页。
  [7]引自:http://www.s1979.com/shenzhen/201205/2537443525.shtml (深圳电视台)
其他文献
墙上的钟依旧嘀嘀嗒嗒地叫着,它是否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机械?它是否也会把自己敲痛呢?还是刻意,在提醒着什么?我如那钟一般,机械的习惯着这样的不习惯。回忆,是我最幸福的存活方式,无所谓自欺欺人。  我加你,等于回忆……  我为自己创造了一片天地。在那里,我可以尽情的恣肆,难过时,我可以用“毒酒”将自己灌醉,开心时,我会用“蜜汁”让自己甜的忘乎所以。这一个地方,你不知道。  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不想起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海明威为例,通过分析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作品来反映当年美国“迷惘的一代”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迷惘的一代”所带来的影响。深度剖析在战争的大背景下,那些曾经积极乐观,对社会以及未来充满美好向往的优秀作家们是如何变得“迷惘”和“叛逆”的。  【关键词】一战;理想主义;波西米亚式生活方式;守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他们不仅年龄相仿,经历相似,而且思想情
期刊
【摘 要】1922年沈从文离乡远足,二十年的湘西风雨浸润了其无欲无求,儒雅质朴的文人气质,之后的异域生活并没有剔除其对乡土的眷恋,情绕故乡始终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具多作品中他以不同形态的笔调来展现其对故乡的挚爱。本仅从地域形态,田园形态,都市形态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探究其深蕴表达。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形态;地域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地域形态的乡愁表达  通
期刊
【摘要】:儿童文学总是处在文学系统的边缘,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也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 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在阅读和阐释作品中的能动性。本论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入手,探讨了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和文学作品。目的是翻译出让儿童喜欢的作品。  【关键词】:接受美学;主体性;策略;儿童文学翻译  一、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  1.萌芽时期  中国儿童
期刊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各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导下,反思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反思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
期刊
初读东坡定风波时,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的我不过是个初生孺子,正是少年情怀总是诗的年纪,对于东坡这首清新朴素的小诗,虽不能体会东坡先生诗中所要表述的深意,但每每读起之时,脑中总会浮现这么一出画面,万丈红尘之中,有一处清雅脱俗之处,那里长满翠竹,每当初春时节,细雨倾洒一时,有一老者,青衣竹杖,外披一蓑衣,任世间风雨洗礼,独自缓行于竹林之间,直至消失在竹林深处…每每想到这,心中不觉得轻松写意,仿佛自己
期刊
【摘 要】《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有感于古代有才色女子的遭际,写了五首七言绝句,分咏古代五位女性,贾宝玉读后,总题为《五美吟》。黛玉借五位古代著名女子借古讽今,对封建女子悲剧的命运表示深深的同情,赞扬了她们追求爱情的勇气。  【关键词】《红楼梦》;《五美吟》;林黛玉;爱情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有感于古代有才色女子的遭际,写了五首七言绝句,分咏古代五位女性,贾宝玉读后,总题为《五美吟》
期刊
【摘 要】领略苏曼殊的文风特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感受他对人的权利与地位的极力讴歌,进一步认识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曼殊;文风;悲剧;成因  20世纪初,我们国家的文学指导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西方的悲剧思想理论被大量引入,如蒋观云借鉴西方悲剧观念评判衡量我国的戏曲作品,著有《中国之演剧界》一文,他肯定了悲剧,认为悲剧能“鼓励人之精神,高尚人之性质,奖励悲剧
期刊
【摘 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后写下的旷世之作。三百年来,从手抄本到木刻活字本,到石印本,一直转换拍成电影、电视剧。《红楼梦》不但没有随着时间而被人束之高阁,反而,还在不同的时代,发生了久远而广泛的影响。西蒙娜·德·波伏娃对西方的思想、风俗、以及女性解放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第二性》中,从哲学、文学、历史、生物学、心理学、古代神话和风
期刊
【摘要】:英美文学作品的种类比较繁多,通常有戏剧、诗歌、文学评论、小说等。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灵魂,它对一个国家的文学评论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种族的人们对待同一部作品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这就导致人们对于同一部作品的文学评论也会不尽相同。随着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给文学评价带来的影响比较深远, 需要对各种影响因素给以高度重视, 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差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