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高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笔者以执教《机械效率》一节为例对课堂高效教学加以探讨。
【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九年级物理知识的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而且是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一個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③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②经历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过程,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②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
影响机械效率大小因素的分析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台上依次展示纸杯、大小不同的玻璃杯,以“端纸杯、玻璃杯喝水”为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在喝水时,对杯子和水都要做功,那部分功是有用的?哪部分做功是不需要而又不得不做的?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教学设计说明:课本上利用“运沙子”作为一个问题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导入时间过长,影响了后边内容的学习;“端杯喝水”更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导入时间短但理解深刻。)
2.合作探究(一)
本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①加深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含义;②通过实例分析识别三种功,为后边机械效率的学习做好铺垫,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点。这个环节解决好了,后边机械效率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使用滑轮组、杠杆、斜面等机械时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如:滑轮组竖直方向提升物体时的有用功怎么求?水平拉动物体时的有用功又怎么求?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学习机械效率之前识别这些机械的三功,主要是为了分散学习难点。学习中学生自主发现,很有成就感,印象深刻。)
3.合作探究(二)
该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启发学生尝试得出公式并组织学生讨论:①机械效率有单位吗?②为什么机械效率没有大于1的?③用小数和百分数来表达机械效率,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接着,利用课件引导学生针对各种机械的不同特点,尝试得出各种机械的效率求算的具体公式,如:
杠杆的求算公式: η=■=■=■
斜面的求算公式: η=■=■
利用课件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用一动滑轮将重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脚手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各是多少?最后,利用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变形公式η=■=■=■分析:①同一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固定不变?②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谁最高?
(教学设计说明:课本中该环节的设计有点蜻蜓点水,学生的理解浮在表面上,难点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如:本节课学完后,学生只知道η=W有/W总,可具体到杠杆、滑轮组等机械中不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公式进行求解;二是不会灵活变通公式讨论“同一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固定不变?”“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谁最高?”等问题。著名物理特级教师林华民说过:“公式教学应遵循原式——变式——综合的过程,教师应坚持从简单的‘代入式计算’到较复杂的变式及综合应用,从追求规范书写到学会实际运用。”为此,本环节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去讨论发现,自主得出变形公式。在讨论发现的过程中,学生灵活变通公式,运用公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下转第195页)
(上接第124页)
4.实验探究
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η是否相同。教师首先启发、引导学生猜想并设计方案;然后指导学生按步骤进行科学探究、总结、评估。
(教学设计说明:由于前边已经讨论过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求算问题,为该实验的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该实验探究过程很容易进行。)
5.教学反思
该设计更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注重难点问题的过程探究,更加突出了学生探究和讨论的自主性。实际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思维非常活跃,课堂容量大,效率高,大大减轻了学生课后的学业负担。
【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九年级物理知识的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而且是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一個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③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②经历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过程,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②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
影响机械效率大小因素的分析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台上依次展示纸杯、大小不同的玻璃杯,以“端纸杯、玻璃杯喝水”为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在喝水时,对杯子和水都要做功,那部分功是有用的?哪部分做功是不需要而又不得不做的?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教学设计说明:课本上利用“运沙子”作为一个问题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导入时间过长,影响了后边内容的学习;“端杯喝水”更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导入时间短但理解深刻。)
2.合作探究(一)
本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①加深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含义;②通过实例分析识别三种功,为后边机械效率的学习做好铺垫,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点。这个环节解决好了,后边机械效率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使用滑轮组、杠杆、斜面等机械时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如:滑轮组竖直方向提升物体时的有用功怎么求?水平拉动物体时的有用功又怎么求?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学习机械效率之前识别这些机械的三功,主要是为了分散学习难点。学习中学生自主发现,很有成就感,印象深刻。)
3.合作探究(二)
该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启发学生尝试得出公式并组织学生讨论:①机械效率有单位吗?②为什么机械效率没有大于1的?③用小数和百分数来表达机械效率,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接着,利用课件引导学生针对各种机械的不同特点,尝试得出各种机械的效率求算的具体公式,如:
杠杆的求算公式: η=■=■=■
斜面的求算公式: η=■=■
利用课件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用一动滑轮将重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脚手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各是多少?最后,利用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变形公式η=■=■=■分析:①同一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固定不变?②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谁最高?
(教学设计说明:课本中该环节的设计有点蜻蜓点水,学生的理解浮在表面上,难点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如:本节课学完后,学生只知道η=W有/W总,可具体到杠杆、滑轮组等机械中不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公式进行求解;二是不会灵活变通公式讨论“同一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固定不变?”“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谁最高?”等问题。著名物理特级教师林华民说过:“公式教学应遵循原式——变式——综合的过程,教师应坚持从简单的‘代入式计算’到较复杂的变式及综合应用,从追求规范书写到学会实际运用。”为此,本环节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去讨论发现,自主得出变形公式。在讨论发现的过程中,学生灵活变通公式,运用公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下转第195页)
(上接第124页)
4.实验探究
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η是否相同。教师首先启发、引导学生猜想并设计方案;然后指导学生按步骤进行科学探究、总结、评估。
(教学设计说明:由于前边已经讨论过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求算问题,为该实验的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该实验探究过程很容易进行。)
5.教学反思
该设计更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注重难点问题的过程探究,更加突出了学生探究和讨论的自主性。实际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思维非常活跃,课堂容量大,效率高,大大减轻了学生课后的学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