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
改革开放之初,地处粤北山区的清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1977年,国家给清远县17家国营企业下达18.6万元的利润指标,但这17家国营企业不但没有完成,反而还亏损了31.3万元,1978年1月至9月只完成年计划利润46.7%。企业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县里被迫伸手向地區财政局借钱发工资。以清远氮肥厂为例,员工们说,我们的日子难过,大部分职工每月工资才33元,要养活一家人,为糊口,还要上山打柴、下河捉鱼……
当时的情况是平均主义助长人们的懒惰思想,压抑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对厂里提到的“政治挂帅”,员工们情绪激动地说,什么政治挂出什么帅,土改挂出农民“翻身帅”,“大跃进”挂出“虚夸帅”,“大锅饭”只能挂出“亏损帅”。另外就是企业没有自主权。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基本上是沿袭苏联那一套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统一,单纯靠行政管理,工厂没有产销权,生产多少由县计划委员会做计划,销售由农业生产公司负责,价格则由物价局定,工人由劳动局招聘,解聘也要劳动局批准,企业没法活。
面对困局,清远氮肥厂决定拿出五万元作为奖金,率先开设单项奖、综合奖、重大事故抢修和技术创新奖。实施这一办法,用时任氮肥厂厂长曾国华的话说:“是无奈之举,当时农民要肥料要得紧,而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工厂又完不成。上面批、外面逼,几乎把我们逼上了绝路。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我们想到了这一招,不管它是对还是错,先干开再说了。想不到这一招也真灵,效果出奇得好。全厂不但如期完成了任务,工人也增加了一点收入,此举得到了全厂上下的支持。”
和清远氮肥厂类似情况的还有清远农机修造厂。清远农机修造厂是一家主要生产190曲轴的国有企业,每年的任务是两万只,企业的压力比较大,生怕生产任务完成不了。该厂负责人便到车间和工人商量,工人们提出多做点就给多点钱的要求,受到启发后,该厂负责人产生了搞超产奖的想法。
工业企业联系利润,将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想法向县委书记陈国生和主管工业的革委会副主任高占峰汇报以后,两人当即表示支持,并采纳了计财科一个姓林的财务主管的意见,从利润中挤出一点点作奖金发给职工,这就是最初的超计划利润提成奖。
清远县委书记陈国生还到清远氮肥厂去蹲点指导。县委书记莅临企业蹲点,公开表明县委、县政府对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这一新生事物的支持,无疑给了全县企业员工莫大的精神鼓励与支持。
从1978年10月起,在县领导的支持下,清远先后在全县17家国营工业企业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奖励办法以完成企业计划利润为起点,从超计划利润中提取一定的奖金。多超多提,少超少提,不超不提。全县17家国营工厂分别按15%、20%、25%的比例提取奖金。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后,极大地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得到了利益。全县17家国营工厂,试行三个月完成的利润比前九个月还多35%,上缴财政利润比计划增加33.8%。
在排除阻力中进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后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实行后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县经委不能及时解决企业生产上的问题;经委同工业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企业多头领导,办事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一些人提出要大幅度增加计划利润,实行“鞭打快牛”政策;工业企业之间,任务有畸轻畸重情况等,企业被人、财、物、产、供、销、运捆住,再加上“婆婆多”,企业没有自主权,要办一点事情很困难……清远县委、县政府深感不改革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继续用老一套的行政办法来管理经济,就不能充分发挥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作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持久。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从1979年4月开始,清远县进行了第一次县级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人、财、物、产、供、销六统一;强化县经委的职权,使县经委成为既是行政管理机构,又是经济组织;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会议,使企业领导可以集中精力抓生产;变多头领导为单一领导,扩大县经委的人事管理权、物资管理权;由经委一个户头对财政,实行利润大包干等。
清远县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被正在调查研究中的省经委副主任原瑛发现了,他肯定了“清远经验”。然而,“封杀令”很快来了。1979年3月,财政部门认为清远把本应上缴国库的钱“截流”了,并将情况反映至省里。1979年5月25日,广东省财政局主办的《财政情况反映》刊登了《清远县违反规定乱发奖金减少盈利》的通报,批评了清远县实行的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批评内容围绕三个方面:一是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只能在省属工业企业和城市中搞试点,而且要经过省劳动部门批准;二是企业利润计划完不成,也照提了超利润奖;三是重复提奖,奖金高,悬殊大,除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还有综合奖等。省财政局要求予以纠正。半个月后,一个更大的“封杀令”来了。6月9日,广东省财政局和劳动局联合发出《关于纠正清远县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奖的函》,要求清远县迅速停止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
奖。理由是:超利润奖违反了国务院国发〔1979〕45号文件规定,又不符合省革委会粤革发〔1979〕10号文件规定。
突然间杀出的两个“封杀令”,好像给清远县戴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以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为核心的“清远经验”,究竟是否值得肯定与推广?副省长李建安决定亲自带领省经委副主任原瑛等一班人前往调查研究。调研归来后,李建安向省委领导习仲勋、杨尚昆、刘田夫作了专门汇报。这是习仲勋第一次了解到“清远经验”,虽然是初步接触,但习仲勋敏锐地感觉到,“清远经验”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而国家占有大头,这是符合我国国营企业实际的。
1979年8月11日至23日,省委、省革委在广州召开工业交通增产节约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韶关代表和省财政、劳动、银行等代表围绕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双方各抒己见,毫不相让。习仲勋、杨尚昆等省领导听取各方面意见后说:一定要解放思想,各地区可选择若干工业企业,仿照清远做法进行试点。 习仲勋说,清远等地的试点经验说明了“要把企业搞活,也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端正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切身利益,把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大大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达到增产增收,扭亏为盈”。习仲勋强调,“实践证明,要把生产搞活,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僵化和半僵化,把思想搞活,把措施搞活,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不打破僵化、半僵化的精神状态,不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影响下解放出来,要把生产搞上去是不可能的”。
遵照全省工交会议精神,清远县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推动“清远经验”的进一步完善。从1979年9月开始,清远县进一步深化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了经委的权限,经委既挂县经济委员会的牌子,又挂县工业企业联合公司的牌子,一套人马,两个招牌,使它既是工业交通战线组织生产的行政指挥部,又是相对独立的经济组织。县经委具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银行贷款指标和各项奖励基金的审批权或调剂权……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企业管理部门人浮于事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办事效率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国营企业的发展。
放权:激发国有企业活力的“催化剂”
“清远经验”的核心是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国营企业的活力,但还远远不够。多年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模式,把企业的手脚捆得紧紧的,企业就像水牛掉在井里,有劲使不出。只有扩大企业自主权,把捆在企业身上的绳索松一松,企业才能从靠外力拨动的“算盘珠”变为靠内在动力自行转动的大机器。
这个问题也被习仲勋看在眼里,在1979年8月这次工交会议上,习仲勋说,“把企业搞活,要突出解决好扩大企业自主权问题。这是像农业扩大生产队自主权那样的一项振奋人心的有力的措施。兄弟省市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已充分证明,这一条搞好了,在不增加设备,不增加劳动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到大增产”。习仲勋要求,“我们就是要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把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克服盈利亏本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现象,加快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果”。
随后,省委宣布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一系列办法:选择100家企业作为第一批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选择300家企业试行利润留成;在县属工业企业中,推广清远县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经验。
“清远经验”的推广,效果立竿见影,在1980年6月召开的工交部门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工作会议前,全省2010家地方国营工厂中,学习“清远经验”的有近1000家。全省已有14个县(市)在全部国营工厂中推广“清远经验”,有50个县(市)在部分企业推广。清远县所在的韶关地区,1979年1月至8月全区地方工业亏损367万元,9月至12月推广“清远经验”后,很快扭亏增盈,实现了利润46万元。
清远县也进一步将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制度化。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前提下,企业享有利润留成权。超额部分,经委与企业四六分成,即企业留六,经委占四,企业留成分作三种用途:50%用来扩大再生产,40%用来搞集体福利,10%用作职工奖金。另外,企业有权支配和使用固定资产,有招工和惩罚处理权,有机构设置和人事权,有奖励制度、办法的选择权,同时企业要受监督等等。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制度化,使企业的责、权、利进一步明确,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改革向着有利有效的方向发展。
“把清远的经验真正地把它确定下来”
然而,仍有部分领导对“清远经验”讳莫如深,省里各部门甚至在省委高层内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没能达成共识。有人甚至在会议的报告里不敢提“清远经验”。针对这种做法,习仲勋指出归根结底是“思想还不一致”。为了“把思想弄通”,习仲勋决定亲自深入清远工厂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深化认识,促进推广“清远经验”各项措施的有效贯彻落实,“把清远的经验真正地把它确定下来”。
1980年7月5日,习仲勋在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应彬,以及中共韶关地委、省经委、省计委、省财政厅等领导陪同下到清远进行现场调研。7月7日,习仲勋一行先来到清远氮肥厂调研。在清远氮肥厂厂区,习仲勋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他在讲话中说:“过去几年对‘清远经验’是判了死刑缓期执行,我这次来是‘刀下留人’!‘清远经验’的精髓是把企业搞活。”他充分肯定了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对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要求氮肥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更好的成绩,为全省做出榜样。
习仲勋鼓励大家:“官僚主义是老经验,既然要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就要动脑筋,主意要你们出,凡是束缚生产发展的框框、绳索都要冲破。”
经过这次调研后,习仲勋建议先由清远县委向地、省委写个总结报告,然后,由省委加一个有分量的批语转发全省各地。他强调全省的企业,不管是国营企业还是集体企业,不管是盈利的企业还是亏损的企业,都要全面推广“清远经验”。
调研结束后,7月29日,经习仲勋签发、省委常委会同意,省委、省政府正式发文批转清远县委《清远县国营工业企业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情况报告》,报告批语从多种角度,阐述“清远经验”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号召在全省推广。
“清远经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1980年8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清远县经济体制改革形势使人振奋——17个厂平均每月实現利润增长三十六倍,广东决定推广清远经验》一文,报道清远县经济体制改革经验。8月2日至19日,《南方日报》头版连续刊发多篇文章,介绍“清远经验”和广东全省推广“清远经验”的决定。8月3日的《南方日报》发表《推广清远经验,把经济搞活》,强调:清远县大胆的、可贵的实践证明:“要使经济工作迅速活起来,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放宽政策。”
1981年2月26日至3月12日,国家经委、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召开全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清远县负责同志在会上介绍了“清远经验”。4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1981〕48号文,提出继续推广“清远经验”,搞好县(市)工业管理体制改革。1982年11月30日,国务院《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清远经验”,提到“广东省清远县试行由县经委统一领导全县企业的经济活动,几年来已取得很好的效果”。群众形象地说:“清远经验”这个“地方粮票”变成通行全国的“全国粮票”。
“清远经验”是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对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曾起过积极和促进的作用。习仲勋等人为推广“清远经验”,深入调查,反复探讨,亲力亲为,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那种大胆探索、勇于改革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编辑 杨琳)
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