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槛遣心二首》其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沙春月,女,蒙古族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1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在其一中就杜甫的草堂做了详细的介绍,表达了作者辗转各地后,来到蜀地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并且对自己的新居所甚是满意。本首诗为第二首,杜甫将自己居住的草堂重新修整了一番,不仅扩充了草堂,而且还添了专供他垂钓、眺望的水槛。“水槛”是临水的栏杆,在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里:“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新添的水槛可供垂钓,较为陈旧的木筏可以代替行舟。这是描写杜甫所居草堂的景色。同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题元十八溪居》:“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牕次第逢。”描绘了带有水槛的景色。杜甫写《水槛遣心二首》就是为了消遣时间和抒发己志。作者首联描述了蜀地的天气阴沉,夜里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夜的雨,等到第二天早上才放晴,作者就靠在栏杆上远望,那么他远望什么呢?这首诗作于761年左右,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杜甫的晚年了,但作者内心却是不平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这首诗之前,正是杜甫得朋友相助在成都浣花溪旁边盖了一座茅屋,在这首诗的结尾,作者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表达出了他博大的胸襟,同时作者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所以,当他在天晴的早晨靠着栏杆远望的时候不可能单单的在欣赏雨后景色,他望着周遭的景象心中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一生,一生颠沛流离,少不得志,安稳舒心的日子很少。正因为这样的人生境地所以在作者的作品中很少有欢快明丽的诗歌,多是沉郁悲凉的色调,尤其是在晚年,孤寂悲凉成为他诗歌的主要特征,如《登高》:“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了作者自己孤独多病的现实生活状况。颔联“叶润林塘密”一个“润”字写出了蜀地雨下得时间久并且连绵不停地景象,花叶被雨水淋得湿透,林子里都是密密麻麻的水洼,可见是一直在下雨。杜甫早期的诗作《春夜喜雨》这首诗中形容雨下得大也是用的这个动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随着风夜晚悄悄地来,悄无声息的滋润着大地。一个“润”字达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效果。杜甫在草堂的生活十分艰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提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住的茅屋经受不住蜀地这种阴雨连绵的气候,每当下雨时间长久,他的茅屋就会漏雨,导致床都是湿的,屋子里没有干的地方了。诗中的“衣干枕席清”,意指天气晴朗了衣服和枕席才会干。从早期之作《春夜喜雨》到晚期的这首诗里作者由喜雨到愁雨,写尽了他生活的困苦。颈联“不堪祗老病”和《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指出作者晚年病体缠身,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这与杜甫艰苦的生活条件息息相关,杜甫青少年时家境十分优越,生活上安定富足,后来唐朝政局混乱,统治者腐败,杜甫曾一度为了生计而找寻谋生办法,但都无果而终,所以,在这种郁郁不得志且仕途失意的状况下,杜甫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他入蜀盖茅屋也是受朋友接济帮助才得以安定下来,但晚期的生活一直不是很好,身体上百病缠身,心理上忧思家国,所以,晚年的杜甫生活状况是很差的。“何得尚浮名”表达了作者对功利浮名不在看重。对杜甫而言,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愤世嫉俗的年轻人了,他的晚年虽然还有雄心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但他力不从心,而且年纪大了,诗人对功利虚名已经没有从前那么热忱了,“何得”正表达出了诗人对浮名深深地厌倦之情,语气强烈,感情激荡。尾联“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与《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都有提到酒,但表达出的情感却不同,《登高》可谓是《水槛遣心》的后续了。在本首诗中,作者十分愁苦,心中的抱负不能实现,现实生活状况又是十分贫苦,作者却无能为力改变现状,只能用酒来排解内心的忧苦,打算与酒作伴直到生命尽头;《登高》中作者已处于生命的尽头,他年纪大了身体又是百病缠身,因疾病要戒酒,在古代人们对重阳节十分重视,重阳节那天要约亲朋好友登山、饮酒、赏菊,杜甫因为身体多病不能登山饮酒,内心十分痛苦。
  杜甫晚期的作品常常提到自己的病体,765年杜甫离开四川在旅途中创作的《旅夜书怀》中提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虽然他不做官不是因为身体多病,但也能了解作者晚年身体状况的确很差。768年,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遥望故乡,触景感怀作的《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音讯全无,自己又是百病缠身。在杜甫晚期的诗歌已经体会不到《望岳》里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豪迈情感,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入蜀之后的生活现状与内心忧伤的情感。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尤其是他晚期的作品,多为悲慨的基调。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高蕭.诗歌欣赏拓展课课堂纪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语文教学通讯,1994.
  [4]陆可爱.天然工巧不着痕迹——杜甫《水槛遣心<其一>》赏析[J].写作,2005.
  [5]邓英.天命之年的感悟——读杜甫《水槛遣心二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
  [6]程幼兰.杜甫《水槛遣心二首》的功力及启迪[J].文史杂志,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人生》以高加林的归来-离去-归来为线索,以高加林的悲剧命运为角度,在现代化与传统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碰撞中,对变革时代下的乡村、农民及知识分子寄予了忧思。小说中存在多处对立体的矛盾存在,同时对变革时代下的農村场景着以重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下的现代化语境之下,面对高加林矛盾的人生,同时考虑到城乡差距,权力干预等,以小见大,透露出变革时代下的矛盾现状。  关键词:路遥;《人生》;变革时代;矛盾
摘 要:琦君以写回忆散文见长,她以个性化的童年视角灵动抒写了独特的童年情结。她的童年情结深深植根于她的母亲及其他亲友师长的故人往事,又不着痕迹地巧妙运用恰当的叙事描写技巧,因此深受读者喜欢。  关键词:琦君;童年视角;童年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1  温州永嘉,瓯江江畔,山川灵秀。春草池塘,鸥鸟翩然,诗情画意
摘 要: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融,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青睐西方文学,本文以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对《无声告白》的汉译英版本进行分析研究,以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于图书翻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奈达;翻译;无声告白;功能对等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一、奈达
摘 要:《二次曝光》、《催眠大师》和《记忆大师》这三部悬疑电影整合了科幻、谋杀、惊悚以及心理等类型化元素,本文将从三个维度探讨国产悬疑片如何将悬疑玩转得绝妙绝伦,呈现复杂的人性困境,布构悬念起伏的多维度叙事结构,将刺激与心跳融入观众血液,直击心灵。  关键词:悬疑;《二次曝光》;《催眠大师》;《记忆大师》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摘 要:薄伽丘是身处文艺复兴萌芽时期的作家,袁枚则是明清性灵派的代表。两个人虽然处于不同时空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在《十日谈》和《子不语》两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显示出对人性光辉的赞许和宣扬,在人性尤其是自然情欲方面都有着相似的书写。  关键词:薄伽丘;袁枚;《子不语》;《十日谈》;人性  作者简介:刘亮君,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和新媒介的推陈出新,当代艺术出现越来越多的“跨界”现象,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表现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平面、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而是出现两种或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方式。这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很好地利用 各种媒介的优势,达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但是其弊端也不容忽视。本文将以电影《爱乐之城》为例,试着分析当代艺术跨界现象出现的原因、实际产生的积极效果以及对该现象弊
作者简介:侯进林(1991.10-),男,汉,山西省太原市人,山西师范大学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梨园峥嵘、鼓角争鸣,祁太秧歌滥觞于明代,勃兴于清代。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文化剪影,祁县太谷秧歌以乡情社戏,民俗白话为内容载体,生动形象地描绘渲染出了近现代史的
摘 要:范少山是乡土叙事中的农村新人形象,他积极融入城市现代化市场化大潮,奔走于城乡之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拓展了乡下人进城的其他可能性。他不甘白羊峪落后闭塞,主动承担起建设家乡的重担,捍卫农村正义与礼法,以群众利益为先,受到大家服膺追随逐渐形成感召型民间权威形象。范少山与梁生宝都是品德高尚眼界广阔的农村新人,当今社会科技经济迅速多向发展,传统农耕文明在城市现代化的挤压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
摘 要:伟大的剧作家契诃夫曾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服饰、心灵和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无声,但却是文化中鲜明的标记。俄罗斯的服装文化丰富多彩,本文将向大家介绍一种俄罗斯特色服饰——“萨拉范”(Сарафна)。通过它的由来、款式、不断演变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慢慢走近它。  关键词:俄罗斯;特色服饰;萨拉范;影响  作者简介:杨婉莹(1993-),女,内蒙
摘 要:文章解析了萨特的作品《局外人》荒诞的生存状态:冷漠的生活态度、感情的局外人、生活的局外人、生命的局外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荒诞的来源及不朽的俄狄浦斯。  关键词:《局外人》;俄狄浦斯;荒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3  阿尔贝·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曾被誉为一代青年的精神导师,因为关于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