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很重要的,作者基于对部分初中生的问卷调查,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重观念、重内容、重形式和重全体,即小组合作学习的“四重”观。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小组合作学习 “四重”观
一、开展此次问卷调查活动的背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新课程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于2010年12月份对本校初二的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412份,希望能从问卷调查中得到有利于更好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见和建议。
二、分析此次问卷调查得到的启示
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答卷390份。通过对此次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以及对部分学生的采访,我认为: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坚持“四重”观。
(一)重观念
问卷调查的第一题:你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增强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是否有帮助?82.0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帮助,7.69%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共近90%。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是持认同态度的。在“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这一题的回答中,63.59%的学生是渴望和欢迎的。
看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如何呢?13.59%的学生反映自己所在的班级经常开展,55.64%的学生反映是偶尔开展,27.18%的学生反映很少开展,还有3.59%的学生反映自己所上的《思想品德》课几乎没有开展过小组合作学习。可见,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并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
在随后对部分老师和学生的采访中得知,一般的老师只在公开课或者评比课上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认为这样课堂气氛好,这种形式比较符合评价标准,看来不少老师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正确认知。
因此,在观念上,广大教师要切记课程目标最终要通过教师去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否则就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那么一切都成了空谈。
(二)重内容
在问卷调查第四题中,我列举了四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分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友谊”、“老师设计的你身边的两个同学的友谊”和“你和你一个伙伴之间的友谊”,对这些内容,42.8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你和你一个伙伴之间的友谊”这一学习内容中会表现最积极,38.92%的学生对“老师设计的你身边的两个同学的友谊”最感兴趣,只有3.08%的学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最感兴趣。
我认为活动的内容应该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源于生活实际。只有不引起学生反感和拒绝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青春期教育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教育之中,思想品德教育才是有效的。
(三)重形式
问卷的第五题到第七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了调查。我们经常使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讨论”只有6.41%的学生对它最感兴趣,而最感兴趣的分别是动手制作、竞赛、表演和查找资料,比例分别为36.41%、31.54%、25.13%和24.87%(部分同学选取了2个或2个以上的选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提高活动形式的吸引力,必须改变成认化的语言和灌输式的方法,把正确的精神食粮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
调查显示,53.59%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中4—6人组成一个小组,对小组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17.69%的学生认为2人一组比较合理。认为按座位分组比较合理的学生有26.15%,26.67%的学生认为随机分组比较好,有9.74%的学生认为自己挑选是最好的。学生觉得按座位分组没什么新鲜感,他们渴望和更多的同学合作学习,并且提了很多随机的办法,比如抽扑克牌、电脑随机,甚至石头剪刀布,等等。
学习形式的可取性取决于以下:一是开展这个学习形式会不会华而不实,造成上课热热闹闹,下课什么也不知道的情况?二是开展这个学习形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做给听课老师或评委老师看的,还是服务于学生的?三是开展这个学习形式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你的活动表现得是兴奋,还是兴趣索然?我认为如果你问了自己这三个问题,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了,那么你的学习形式就应该是很成功的。
(四)重全体
问卷最后一题问道:“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你认为有多少学生是真正参与的?”只有3.08%的学生认为是全部参与的,认为大部分参与的也只有31.79%,55.38%的学生认为只有半数左右的同学参与。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除了我们前面讲到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之外,还有:一是合作者被成员接纳的程度。有的同学由于成绩不是很好等,在小组合作中往往是被排斥的。二是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成果的展示机会不多,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参与合作的热情,甚至在合作学习时各自为战,乃至于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三是老师过多地关注了比较活跃积极的参与者,而忽视了被动参与者和不参与者。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定要重全体。首先要在学生中树立尊重、平等的思想观念,严禁学生排斥同伴,自己对学生也应该公平、有耐心,以此来进行身教。另外,还要多给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的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
三、对此次问卷调查活动的总结
由于时间和活动范围的限制,这个问卷调查肯定是片面的,它只能反映某一个区域中较小层面的现状。但是我想这当中隐射出的一些问题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衷心地希望通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组.“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纲要.2006,4.
[2]新课程标准.
[3]小组合作学习.http://www.make66.com/article/20900/.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小组合作学习 “四重”观
一、开展此次问卷调查活动的背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新课程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于2010年12月份对本校初二的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412份,希望能从问卷调查中得到有利于更好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见和建议。
二、分析此次问卷调查得到的启示
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答卷390份。通过对此次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以及对部分学生的采访,我认为: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坚持“四重”观。
(一)重观念
问卷调查的第一题:你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增强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是否有帮助?82.0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帮助,7.69%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共近90%。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是持认同态度的。在“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这一题的回答中,63.59%的学生是渴望和欢迎的。
看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如何呢?13.59%的学生反映自己所在的班级经常开展,55.64%的学生反映是偶尔开展,27.18%的学生反映很少开展,还有3.59%的学生反映自己所上的《思想品德》课几乎没有开展过小组合作学习。可见,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并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
在随后对部分老师和学生的采访中得知,一般的老师只在公开课或者评比课上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认为这样课堂气氛好,这种形式比较符合评价标准,看来不少老师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正确认知。
因此,在观念上,广大教师要切记课程目标最终要通过教师去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否则就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那么一切都成了空谈。
(二)重内容
在问卷调查第四题中,我列举了四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分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友谊”、“老师设计的你身边的两个同学的友谊”和“你和你一个伙伴之间的友谊”,对这些内容,42.8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你和你一个伙伴之间的友谊”这一学习内容中会表现最积极,38.92%的学生对“老师设计的你身边的两个同学的友谊”最感兴趣,只有3.08%的学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最感兴趣。
我认为活动的内容应该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源于生活实际。只有不引起学生反感和拒绝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青春期教育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教育之中,思想品德教育才是有效的。
(三)重形式
问卷的第五题到第七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了调查。我们经常使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讨论”只有6.41%的学生对它最感兴趣,而最感兴趣的分别是动手制作、竞赛、表演和查找资料,比例分别为36.41%、31.54%、25.13%和24.87%(部分同学选取了2个或2个以上的选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提高活动形式的吸引力,必须改变成认化的语言和灌输式的方法,把正确的精神食粮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
调查显示,53.59%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中4—6人组成一个小组,对小组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17.69%的学生认为2人一组比较合理。认为按座位分组比较合理的学生有26.15%,26.67%的学生认为随机分组比较好,有9.74%的学生认为自己挑选是最好的。学生觉得按座位分组没什么新鲜感,他们渴望和更多的同学合作学习,并且提了很多随机的办法,比如抽扑克牌、电脑随机,甚至石头剪刀布,等等。
学习形式的可取性取决于以下:一是开展这个学习形式会不会华而不实,造成上课热热闹闹,下课什么也不知道的情况?二是开展这个学习形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做给听课老师或评委老师看的,还是服务于学生的?三是开展这个学习形式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你的活动表现得是兴奋,还是兴趣索然?我认为如果你问了自己这三个问题,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了,那么你的学习形式就应该是很成功的。
(四)重全体
问卷最后一题问道:“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你认为有多少学生是真正参与的?”只有3.08%的学生认为是全部参与的,认为大部分参与的也只有31.79%,55.38%的学生认为只有半数左右的同学参与。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除了我们前面讲到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之外,还有:一是合作者被成员接纳的程度。有的同学由于成绩不是很好等,在小组合作中往往是被排斥的。二是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成果的展示机会不多,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参与合作的热情,甚至在合作学习时各自为战,乃至于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三是老师过多地关注了比较活跃积极的参与者,而忽视了被动参与者和不参与者。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定要重全体。首先要在学生中树立尊重、平等的思想观念,严禁学生排斥同伴,自己对学生也应该公平、有耐心,以此来进行身教。另外,还要多给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的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
三、对此次问卷调查活动的总结
由于时间和活动范围的限制,这个问卷调查肯定是片面的,它只能反映某一个区域中较小层面的现状。但是我想这当中隐射出的一些问题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衷心地希望通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组.“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纲要.2006,4.
[2]新课程标准.
[3]小组合作学习.http://www.make66.com/article/2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