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教师对每篇文章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引导,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及课外开展的阅读、写作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產生重要的影响,对每个学生的社会角色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价值 社会价值
语文学科是承载着浓厚文化、深厚情感、深邃思想的人文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仅学到读写的本领,而且受到思想情感、理想情操方面的教益。语文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得知识,更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它应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生,最终达到对自身生命形式的优化和对灵魂的塑造,完成一个社会角色的完美转变。初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课所凸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教师对每篇文章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引导,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及课外开展的阅读、写作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每个学生的社会角色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一、有正确的课堂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
教学观是决定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理念。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要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首先要弄明白教学是怎么一回事。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从而完成他们的社会角色的过程。这里,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要素(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只能是为之服务的外部条件。因此我的教学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最终成为社会的人。课堂上的一切都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完全丧失了作为独立个人的能动性,而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变成了被填的鸭子,变成了只会按老师为他编好的程序去操练和应考的机器人。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一切都以应考得分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角色性。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识潜能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应该清楚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此教学观的指导下,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突破点,创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社会为主要舞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整堂课我以故事内容为中心突破点,适时指导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讨论的主体,假想以他们以后的社会人生为平台,通过心理的疏导让他们真正懂得“再走一步”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材文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作用。
农村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以及学生以后如何在社会中学以致用等问题考虑较少,对文章中人物的心理不加考虑当然更谈不上和自己对号入座。这些困惑长期得不到疏导,学生只知道故事内容,社会性一片空白,心中有困惑,但很少有人去找老师解决,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怕人“说闲话”,怕别人说自己心理有问题。学科教学则可以避免这种尴尬。语文学科以其教材内容的教材的丰富性、形象性、人文性去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因此只要语文教师善于把握,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的目的是完全可能的。
举例来说,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多数学生只领略了惊险的故事情节,没考虑到如果是自己该会怎样?这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着怎样的影响?也许有少数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他们不敢或不想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训练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
三、在语文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我们应该建立社会语文观,让语文从课内走向课外。作为巩固和发展课内所学知识的手段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经常开展形形色色的语文活动,如:经典美文欣赏、经典美文诵读、钢笔书法练习、读书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同时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的不同。在不同时期我们还应举办不同的活动,如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征文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提升,有利于良好个性和健全性格的形成,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恰当地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精神上或道德上的满足。
奖励肯定和批评惩罚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奖励肯定起正面强化作用,批评惩罚起反面促进作用。心理实验证明,奖励是积极性的、建设性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被激化放大。关注优点,优点就会被放大;关注缺点,缺点就会被放大。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所以,在批评学生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学生犯些小错误,有些小毛病,这时老师只需稍加暗示,点拨醒悟,大可不必大张旗鼓地批评责备。这样的批评虽悄无声息,但深入学生的心田,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丢学生的面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理解和平等,体味到独立人格的尊贵。这样恰当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精神上或道德上的满足,进而向更高层次积极迈进。
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
课堂上,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发表看法,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即使学生答错了,教师也要耐心听,并积极地启发引导,最后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予以肯定。教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充分相信学生,让每个小组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让小组成员自己展开民主式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比较容易发现毛病,小组讨论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得到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天性的一种解放,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被打破,使语文教学得到升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这样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便提高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从而会通过讨论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生的全部潜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教师也可顺水推舟、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分析和指导他们的心理活动,使教学活动中的社会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性和社会性,重在促成语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核心价值的均衡发展。我们既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又要通过艺术审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即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确立语文教育的科学价值,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人文性”上发挥社会的功能,塑造完美的人格、构筑美好的人生理想、提升人生境界、彰显语文教育的美学价值,实现“心理疏导”和“社会性”的统一。语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均衡发展,应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任务。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价值 社会价值
语文学科是承载着浓厚文化、深厚情感、深邃思想的人文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仅学到读写的本领,而且受到思想情感、理想情操方面的教益。语文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得知识,更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它应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生,最终达到对自身生命形式的优化和对灵魂的塑造,完成一个社会角色的完美转变。初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课所凸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教师对每篇文章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引导,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及课外开展的阅读、写作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每个学生的社会角色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一、有正确的课堂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
教学观是决定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理念。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要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首先要弄明白教学是怎么一回事。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从而完成他们的社会角色的过程。这里,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要素(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只能是为之服务的外部条件。因此我的教学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最终成为社会的人。课堂上的一切都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完全丧失了作为独立个人的能动性,而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变成了被填的鸭子,变成了只会按老师为他编好的程序去操练和应考的机器人。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一切都以应考得分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角色性。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识潜能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应该清楚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此教学观的指导下,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突破点,创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社会为主要舞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整堂课我以故事内容为中心突破点,适时指导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讨论的主体,假想以他们以后的社会人生为平台,通过心理的疏导让他们真正懂得“再走一步”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材文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作用。
农村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以及学生以后如何在社会中学以致用等问题考虑较少,对文章中人物的心理不加考虑当然更谈不上和自己对号入座。这些困惑长期得不到疏导,学生只知道故事内容,社会性一片空白,心中有困惑,但很少有人去找老师解决,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怕人“说闲话”,怕别人说自己心理有问题。学科教学则可以避免这种尴尬。语文学科以其教材内容的教材的丰富性、形象性、人文性去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因此只要语文教师善于把握,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的目的是完全可能的。
举例来说,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多数学生只领略了惊险的故事情节,没考虑到如果是自己该会怎样?这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着怎样的影响?也许有少数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他们不敢或不想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训练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
三、在语文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我们应该建立社会语文观,让语文从课内走向课外。作为巩固和发展课内所学知识的手段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经常开展形形色色的语文活动,如:经典美文欣赏、经典美文诵读、钢笔书法练习、读书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同时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的不同。在不同时期我们还应举办不同的活动,如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征文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提升,有利于良好个性和健全性格的形成,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恰当地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精神上或道德上的满足。
奖励肯定和批评惩罚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奖励肯定起正面强化作用,批评惩罚起反面促进作用。心理实验证明,奖励是积极性的、建设性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被激化放大。关注优点,优点就会被放大;关注缺点,缺点就会被放大。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所以,在批评学生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学生犯些小错误,有些小毛病,这时老师只需稍加暗示,点拨醒悟,大可不必大张旗鼓地批评责备。这样的批评虽悄无声息,但深入学生的心田,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丢学生的面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理解和平等,体味到独立人格的尊贵。这样恰当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精神上或道德上的满足,进而向更高层次积极迈进。
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
课堂上,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发表看法,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即使学生答错了,教师也要耐心听,并积极地启发引导,最后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予以肯定。教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充分相信学生,让每个小组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让小组成员自己展开民主式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比较容易发现毛病,小组讨论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得到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天性的一种解放,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被打破,使语文教学得到升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这样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便提高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从而会通过讨论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生的全部潜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教师也可顺水推舟、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分析和指导他们的心理活动,使教学活动中的社会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性和社会性,重在促成语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核心价值的均衡发展。我们既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又要通过艺术审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即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确立语文教育的科学价值,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人文性”上发挥社会的功能,塑造完美的人格、构筑美好的人生理想、提升人生境界、彰显语文教育的美学价值,实现“心理疏导”和“社会性”的统一。语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均衡发展,应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