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约翰·卡特福德和尤金·奈达虽然同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但是,两位学者在对翻译等值理论的认识方面及理论内容的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主要对卡特福德和尤金·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进行简要阐述,并从译者能动性、狭义理论基础、内容侧重点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从而深化对两种主流翻译等值理论的认识,提升翻译研究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等值;差异性;卡特福德
1.引言
尤金·奈达和约翰·卡特福德同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对等”翻译理论的创立者,但在理论侧重点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任何翻译实践及翻译理论研究中,寻找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等值成分并实现对等都是译者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就卡特福德和奈达的两种等值观点进行阐释和比较,从而系统全面的的幫助译者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提升译者的理论水平。
2.卡特福德的等值观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在翻译过程中,他用“文字材料”代替了“文本”,并提出建立翻译等值关系,原语和译语文本都必须与相关的语境特征相联系。翻译就是从译语语境中最大可能的寻找与原语语境对等的的等值成分,因此,卡特福德的等值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寻求的是功能上的对等。他认为通过翻译实现语言之间的层次或是语法和语义层次之间的等值翻译是容易实现的,但可以通过功能语境对等实现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
3.奈达的功能对等观
相比卡特福德,奈达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译语读者,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实际上是归化翻译。奈达从信息论角度出发,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在这里“信息”是一个广义概念,是语义信息、文体信息,、情景信息等所有原语文本信息的总和。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取代了他先前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与“动态对等”相比,“功能对等”在强调译语文本内容的同时,也尽最大可能保持与原语形式上的对等,他指出动态对等的一大目的就是使译语读者看到译文时的反应要基本与原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保持一致,因此,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的翻译符合译语规范,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还能保留原作的写作风格,可以充分照顾到译语读者。为了详细说明功能对等这一新概念,奈达后来又指出译者再翻译过程中首先要从最大程度上将原文的意义传达给读者,而不是以刻意追求原文形式与译文形式的对应为目的,所以,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翻译任务的要求适当改变原文形式。
4.两种等值理论差异对比
作为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虽然同为对等翻译理论的创立者,然而,尤金·奈达和约翰·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在诸如译者能动性、狭义理论基础、理论内容侧重点等很多方面的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两者等值理论在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可以更好地帮助翻译工作者从微观上研究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翻译等值理论。
4.1译者能动性方面
作为语言学派的集大成者,卡特福德从纯粹的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翻译过程中语言结构的转化,但他不可避免的忽视了译者的能动性。卡特福德认为,译者只是一个实现不同语言结构转化的工具,在翻译时,译者必须严格遵循语言规则。奈达则注意到了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动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奈达的对等理论追求的是信息传递上的对等,要求在语言解码过程中要顺利传递信息并达成交际目的。另外,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还要求译者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需求,要求译者采用易于译语读者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法翻译原语,满足译语读者的需要,是一种归化翻译手法。
4.2 狭义理论基础方面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主要采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的描述分类,他用韩礼德的“级阶”和“范畴语法”概念,建立了一种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对传统的“直译”、“意译”和“逐字译”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意译方法就应打破各种限制和约束,保证译文在句子及语篇层面上与原文等值。同时,卡特福德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弗斯情景语境理论的影响,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去选择和原语单位具有相同意义的译语等值成分,而是选择语境范围有最大重叠可能性的译语等值成分。奈达则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逆转换翻译概念,并创建了一套完整的语际转换过程的描述模式,这种模式使翻译过程变得的更具体更容易操作的同时,也让在译语中实现“对等”成为了可能。奈达还把信息论、符号学和现代语言学的最新成果运用到自己的翻译理论中,强调“翻译就是交际”,重视和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以达到寻求原语和译语“对等”的目的。
4.3内容侧重点方面
卡特福德的“对等”指的是替换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中相同的“语言部分”,这种“对等”可以通过两个层面来解释和辨别,一是文本对等,二是形式对等。文本对等指特定语境中的任何目的语文本或部分文本成为原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形式对应指任何目的语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在目的语机体中占有的地位,应尽可能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的地位相同。总的来说,文本对等更加微观具体,形式对等则比较宏观抽象。同时,卡特福德认为,实现翻译等值关系的条件是原语与目的语的文本必须在某些方面与其所指代的实体中的部分特征相吻合。
奈达则认为,翻译就是用把译语用最忠实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内容。他认为,世界上的语言虽然种类不同,但是仍然可以具备同样的功能,因此,翻译过程中可以产生对等现象。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在译语中重现原语的意义,译文应该再现原作的风格,通过语言对等词,让译语读者产生近似原语读者感受。奈达指出,翻译不应该过分追求原文形式与译文形式的完全对应,而应将关注点转移到忠实表达原文意义上。奈达曾提出过“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两个概念,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比较现实地用对等理论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减小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扩大了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
通过对比卡特福德和奈达的“对等”理论,可以发现,卡特福德的“对等”是通过译者对原语和译语的处理和控制水平实现的,而奈达的“对等”则是取决于译语读者对译者翻译效果的认可程度。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2]Catford,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3]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
关键词:翻译等值;差异性;卡特福德
1.引言
尤金·奈达和约翰·卡特福德同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对等”翻译理论的创立者,但在理论侧重点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任何翻译实践及翻译理论研究中,寻找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等值成分并实现对等都是译者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就卡特福德和奈达的两种等值观点进行阐释和比较,从而系统全面的的幫助译者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提升译者的理论水平。
2.卡特福德的等值观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在翻译过程中,他用“文字材料”代替了“文本”,并提出建立翻译等值关系,原语和译语文本都必须与相关的语境特征相联系。翻译就是从译语语境中最大可能的寻找与原语语境对等的的等值成分,因此,卡特福德的等值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寻求的是功能上的对等。他认为通过翻译实现语言之间的层次或是语法和语义层次之间的等值翻译是容易实现的,但可以通过功能语境对等实现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
3.奈达的功能对等观
相比卡特福德,奈达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译语读者,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实际上是归化翻译。奈达从信息论角度出发,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在这里“信息”是一个广义概念,是语义信息、文体信息,、情景信息等所有原语文本信息的总和。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取代了他先前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与“动态对等”相比,“功能对等”在强调译语文本内容的同时,也尽最大可能保持与原语形式上的对等,他指出动态对等的一大目的就是使译语读者看到译文时的反应要基本与原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保持一致,因此,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的翻译符合译语规范,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还能保留原作的写作风格,可以充分照顾到译语读者。为了详细说明功能对等这一新概念,奈达后来又指出译者再翻译过程中首先要从最大程度上将原文的意义传达给读者,而不是以刻意追求原文形式与译文形式的对应为目的,所以,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翻译任务的要求适当改变原文形式。
4.两种等值理论差异对比
作为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虽然同为对等翻译理论的创立者,然而,尤金·奈达和约翰·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在诸如译者能动性、狭义理论基础、理论内容侧重点等很多方面的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两者等值理论在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可以更好地帮助翻译工作者从微观上研究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翻译等值理论。
4.1译者能动性方面
作为语言学派的集大成者,卡特福德从纯粹的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翻译过程中语言结构的转化,但他不可避免的忽视了译者的能动性。卡特福德认为,译者只是一个实现不同语言结构转化的工具,在翻译时,译者必须严格遵循语言规则。奈达则注意到了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动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奈达的对等理论追求的是信息传递上的对等,要求在语言解码过程中要顺利传递信息并达成交际目的。另外,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还要求译者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需求,要求译者采用易于译语读者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法翻译原语,满足译语读者的需要,是一种归化翻译手法。
4.2 狭义理论基础方面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主要采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的描述分类,他用韩礼德的“级阶”和“范畴语法”概念,建立了一种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对传统的“直译”、“意译”和“逐字译”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意译方法就应打破各种限制和约束,保证译文在句子及语篇层面上与原文等值。同时,卡特福德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弗斯情景语境理论的影响,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去选择和原语单位具有相同意义的译语等值成分,而是选择语境范围有最大重叠可能性的译语等值成分。奈达则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逆转换翻译概念,并创建了一套完整的语际转换过程的描述模式,这种模式使翻译过程变得的更具体更容易操作的同时,也让在译语中实现“对等”成为了可能。奈达还把信息论、符号学和现代语言学的最新成果运用到自己的翻译理论中,强调“翻译就是交际”,重视和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以达到寻求原语和译语“对等”的目的。
4.3内容侧重点方面
卡特福德的“对等”指的是替换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中相同的“语言部分”,这种“对等”可以通过两个层面来解释和辨别,一是文本对等,二是形式对等。文本对等指特定语境中的任何目的语文本或部分文本成为原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形式对应指任何目的语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在目的语机体中占有的地位,应尽可能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的地位相同。总的来说,文本对等更加微观具体,形式对等则比较宏观抽象。同时,卡特福德认为,实现翻译等值关系的条件是原语与目的语的文本必须在某些方面与其所指代的实体中的部分特征相吻合。
奈达则认为,翻译就是用把译语用最忠实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内容。他认为,世界上的语言虽然种类不同,但是仍然可以具备同样的功能,因此,翻译过程中可以产生对等现象。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在译语中重现原语的意义,译文应该再现原作的风格,通过语言对等词,让译语读者产生近似原语读者感受。奈达指出,翻译不应该过分追求原文形式与译文形式的完全对应,而应将关注点转移到忠实表达原文意义上。奈达曾提出过“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两个概念,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比较现实地用对等理论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减小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扩大了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
通过对比卡特福德和奈达的“对等”理论,可以发现,卡特福德的“对等”是通过译者对原语和译语的处理和控制水平实现的,而奈达的“对等”则是取决于译语读者对译者翻译效果的认可程度。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2]Catford,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3]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