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也深(组诗)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幅鱼骨演绎我余生
  我钦佩比我熟悉大海的人
  那游向深处的鱼,和鱼族藏身的藻类
  现在,我钟爱一幅白色鱼骨
  耗尽了大海无数波涛,孤寂于人世
  分化。谁能追溯消散的钟声
  有铜就能铸钟,有钟就能发出铜音
  同样,失去的鱼肉、消逝的游动
  不作挽留,也不去
  守候。白骨同样鼓动千里波涛
  大海给了我朴素的道理:
  简单的复杂。深奥的结局总是浅显。
  没有内容的鱼骨,依然
  生动。网住了鱼,漏掉了水
  而鱼骨是游动的再次开始
  海洋的再次开始
  包含着忧伤的坚定、沉湎和
  唤醒。面对鱼骨,就是面对灵魂
  有头有尾、有节有刺
  不是发现而是指出,一根手指伸向海洋
  那么深,一幅鱼骨演绎着我余生
  一副旧铁锚锈了千亩波涛
  船和权柄之桅,沉重了大海
  正如梦魇惊动了床
  水自身不备气力,随遇而安
  月色轻轻地剃光波澜
  而你没有归来。隔断你的不是
  海,而是所携带的盐,以及激荡
  我可以不断地把食物变咸,却
  无法舀尽满海悲伤
  所谓新生就是刚出土的古董
  所谓新问题都是旧故障
  我努力温习老调,弦
  如潮水被礁石砍断,铮铮作响
  我溃堤的神通,你岸的坚强
  但都派不上用场。稀里哗啦的锚链
  抓住海底,忍痛的铁锚就从内部
  癌一样扩散,锈蚀了千亩巨浪
  水的方式
  我们都是水
  水的一小部分
  流失,然后汇聚,又消散
  无所谓生,也就无所谓死
  从前,害怕生,更担忧死
  天空把我们翻译成泥土
  无止境地生长
  发绿,开花,衰竭,雪花纷飞
  我们明白那是挣扎和抗争
  也知道结局的徒劳
  由此思考,天穹上哪些不存在
  星辰为何不时闪烁
  所有经验都使我们更有意蕴
  难得的是我们可以脱离我们
  水脱离液体,进入它多维的
  生存方式,同时包含了自身
  一开始
  你再也不能对着水说起水。你说
  石头。石头的汹涌,石头内的
  灯,照亮了石头内部的纹理
  坚硬而脆裂,不如一开始就是沙
  一开始就是风,我不是被吹动者
  我就是流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
  我命令自己消散:一开始就是逝去
  一开始就是虚无,并直奔向虚无
  那些激流和暗潮,不是水的形态
  也不是变种,那些冰和水蒸气
  而是一种蛮力。假如借助了泥与石
  就是泥石流。穿胸而过,缓慢而聚力
  连死亡都死亡了,尚在的是什么
  你也不能对石头说起石头
  对集聚说起个体的自由,一开始
  就不能开始,我们目睹的实际是结束
  偶然相联
  微信里聊起上次相见。某个渔镇,一条老街。
  相距二十年,或二十五年。两条落寞的鱼
  相约见面。我很想选在海上
  我记不起你的面貌
  在海上,谁游过来谁就是你
  况且,海水在那
  也浪费了那么多年
  在乐清湾
  海湾开口部分对准大海
  海水灌入了我口腔
  这时候,没有什么话是要紧的
  我写下的,我自己都看到了
  一群隐士回归人间
  并不减损一笔
  我的日子即将移居,那些
  迁移不动了的,都停在海湾里
  成为尚未命名的小岛
  也有一直西去的,带领海湾
  深深地进入大陆
  高潮已退
  我又回到我原来出发的地方
  一个时代衣服一样褪下
  我把裸脚探进海水
  我有时间等待它被霞光烧红
  画 鱼
  我听到激水的声音,鱼必须
  赶紧游走
  所以,我先画的是尾巴
  燕尾一样
  决定了鱼鳍也必须张开
  然后我才画鱼身
  两条弧线
  ——內容往往简单
  可一下笔往往决定了结局
  正确或错误
  来源于直觉,甚或潜意识
  那幽暗不明之处
  它不会是鲨鱼,我是善良的人
  它不会是鲸,我无力庞大
  英俊或精致也不归属我
  乌贼或鮟鱇又太畸形
  好吧,它能是什么就是什么
  我认命已久
  现在让我安心地画上鳞片
  那一身的伤疤
  一层复一层
  耗费长久我才触到
  鱼头,才遇到点睛之时
  鱼身即将破产
  挽救的希望
  在于重组,和首领的英明
  当我画下圆睁的鱼眼
  仿佛鱼的死去
  无论存亡,无论苏醒还是睡眠
  我都没有见过闭眼的鱼族   那就在魚的周围画上活动的水
  担心水会漫漶出纸面
  我再画上一个鱼缸
  看似透明,但永远隔绝
  我端详它,如看着镜中的自己
  它孤单的样子
  使我又不自主地为它添上同伙
  不能迎面而来
  太偶然的事情往往不足以信任
  那就从侧面,露出端倪
  背影或唼喋之声
  霸王别姬
  风正吹腥我左脸。
  黑暗推远了狂吠的渔火,那闪烁的四面楚歌。
  船舷的击水声,仿佛虞姬雪白颈脖上割下的血,无法抹去。
  我老迈,性已衰,岁月难再
  乌骓在渡口不走,乌江亭长谓我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那么。集聚最后的八百精子,分骑四向
  冲进汉军的深深海湾
  阴道一样
  但我绝非重瞳之人
  我不认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我已无人可恋,我也无姬可别
  我是在横渡浙南的乐清湾,也非乌江。
  我有我的乌江,此乌江亦非彼乌江
  木已成舟。舟已漂走。
  此刻正待永远
  俯身,与招潮蟹握握单螯,与跳鱼争钻洞穴
  是的,我只愿和水族亲近
  仰起身来我一脸警惕,对同类满怀戒备
  只有礁石上牡蛎以沉默应付我的缄口
  只有你寂静的笑容给我被手术的信心
  鸥鸟以旧时的姿势,不经意间,舒开我自找的死结
  蹬开波浪,看不见的鸟腿轻轻一点
  那是多么轻盈的人生
  而涂滩斜入深海:从单纯到玄奥,
  恰如一生始末
  说到底,人生如初——这不是我的追求
  此刻便是永远——才是我的愿望。而此刻
  正待永远。
  只有月光苍凉慷慨
  海一遍遍抄袭遗书,字迹苍茫凄楚
  渔火模糊
  风掏出可怜的零钱,而浪不息,流浪者不尽
  抵达潦草,如同光顾精致
  只有月色苍凉慷慨,乌浪翻出
  库存的所有碎银
  呼 应
  当年航行,若遇见另一艘
  这边扬臂招呼,那边便挥手致意
  无人引领
  陌生也能呼应
  或冲着微弱的人影大喊
  双手拢在嘴巴两侧,括号内
  发出没有意义的单音节,那边,尾声
  也会拖得老长——
  我会在手臂之间,在那声源之中
  没人提议,也不明白缘由
  大家不约而同
  反正你在航行,超越或遭遇相向
  你会这样做
  船舷上手臂如林,呼声盖过波涛
  直到交汇而过,一切重归落寞
其他文献
言与意之间的反差,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两者反差越大,作品价值就越高。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青年作家余静如的小说《鹳草洲的葬礼》就是言与意反差很大的杰作。  首先,从结构上来说,作者巧妙地利用三次葬礼,浓缩了鹳草洲近三十年来的变迁和衰亡史。  当然,作者的重点不在于表现这个村庄外部形态的衰亡,而是通过三个葬礼的不同与变化,展现了人的精神走向衰亡、对生命的态度日渐冷
期刊
在西秦岭一带,叔,一般叫大,或者爸。叫叔洋气,但隔,不亲。  我三叔,兄弟排行老三,最小,我叫三爸。  我是跟三爸一起出门的。阳光盛大,倾盆而下,万物闪烁着透亮的光芒。午后的白杨,立在门口,风吹,它们露出长满白绒毛的手掌,呼啦啦拍打着。我们顶着隔年的旧草帽,穿过长长的寂寥的夏日巷道。  巷道里为什么没有人?  以前夏日的巷道不是这般枯寂。男人们敞着衣襟,提着镰刀和磨刀石,挽着裤腿,女人们提着瓦罐,
期刊
一  天还没亮,住村东头的西门珍珠就跑到隔壁敲门了:“东郭嫂子,起了吗?”东郭嫂子还来不及回答,倒敲醒了正在做梦的东郭兴旺,他嘟哝着问媳妇那么早起来要去干吗,东郭嫂子说,昨晚与西门姑娘约好了,去冀州呢。“那么远,去冀州干吗?”“你不知道,现在那大山已被移走,去冀州不远了,才十八里地呢。听说冀州的牛肉香着呢,去买一点来尝尝,也给你下酒呀。”东郭兴旺听着舒服,又倒头睡下做梦去了。  东郭嫂子和西门姑娘
期刊
近日与媳妇自驾车出京,经冀、晋、陕、川、滇、桂六省区,轮渡海峡至琼南,车程三千六百余公里,所见所感,拍照(此文略)写字,发手机朋友圈。  (一)  彩虹天上落,可看不可摸。  禁网岸边立,拦人不拦河。  黄河壶口,在山西一侧见到彩虹。以往别处雨后之虹,倏忽即逝。此间拜晴日和不停歇的巨浪水雾所赐,彩虹很大很耐心,由你尽情观赏拍照。管理方架起铁丝网,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别太靠前。  这是我第二次游壶口。
期刊
1单穴墓  抢救室的门,忽地开了。  快进去告个别吧。一位白大褂对迎上来的她说。  她踉跄半步。多年来,想得再多,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会这样离开她。他的病,竟这样重。  他半闭着眼,耷拉着脑袋,脸像一枚风干的桃核。日子,像刀般,将他雕成了一尊木雕:不言不语,无喜无悲。  他看着她,嚅动双唇:拜托……  她像听到一声惊雷,叫:啊……  拜托……  侧耳细听,千真万确,不是幻觉。  她颤抖着,比得知他
期刊
一  自懂事以来,能清晰映入脑海中的当属外祖父那经风霜犹神采的熟悉脸庞。那时中耳炎也会经常发作,耳畔间就会响起外祖父出名的大声腔,“倒点药酒给浸浸就会好了”,而后拿出独门泡制的药酒——三竹黄(据乡音录下,记忆中应是某种草根)浸酒,据说有消炎止痛的作用,你还别说,效果还真行,隔天炎症就会好一大半。但由于炎症经常发作,那时农村更是缺医少药的,小时的我也落下个耳背的毛病。母亲经常会抱怨,这孩子长大了会不
期刊
在潘志光先生喜寿之年,2018年第3辑《诗探索》在头条“诗坛峰会”栏目重磅推出了他的30首诗作及其长篇创作随笔《跟上队伍》。这看起来就像在一个最恰当的时候给予一位笔耕不辍的老诗人的一种致敬,也是一份特殊的厚礼。  对一个纯粹的诗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诗本身更厚重的礼物,也没有什么比诗更好的致敬方式了。  我与潘志光交集不多,偶或见面,数语寒暄,其长者之风便让我有如沐春风之感。认识他主要是通过他的诗歌。
期刊
一、水道  水色江南,在三月的春光里。  蜿蜒的水道,温润而曲折,绕过碧绿的稻田,金灿灿的油菜地;绕过一片聒噪的蛙鸣,几点稀疏的雨声;绕过房前的楝树,屋后的芦苇地……一层层地,将村野分割成若干区域,又一层层,将支离的区域包围成一个整体。  迂回的水道,深浅不一,大小各异。那些宽阔而绵长的,作为江,通往远方,有船只往来,繁忙而喧闹。江之于村庄,仿佛母亲的脐带,依依不舍地牵连着新生的胎儿。到底还是得剪
期刊
一  暮色瞬间来临,积雨云被风吹散。微弱的犬吠声从一排排空洞的房子中间泄露出来,引起街巷尽头另一只犬无力的呼应,好像被夕阳吞没了。微风拂煦,白杨树叶哗啦啦一阵慌乱,刘月清嫌恶地扫了一眼树梢,前不栽柏后不栽柳,门外边不能栽白打杨。政府绿化部门并不理会她那一套道理,清一色的速生杨,站满了马路两侧,随着道路延伸。骤起骤停的阵雨过后,泥土混杂着潮热的气流盘旋在街上。她斜跨着一把竹藤椅子,安置在门道里,先是
期刊
不在柳边在梅边  梅比人活得长。活得最长的几株梅多在寺庙里。晋梅在江心寺,隋梅在国清寺,楚梅在章华寺,宋梅在報慈寺,唐梅在安隐寺。  普明寺也有一株二百年的绿萼梅。己亥年正月初八,白昼时雨时晴,宜室宜家。暮晚雨停,风止,宜普明寺赏梅。  我生长在北地,西北偏北的地方,只有热烈蓬勃的杏花苹果花,没有梅。来南方后,有一次深夜去孤山寻苏曼殊的墓,墓没有寻到,却撞见了苏曼殊曾经撞见过的梅,梅影动,疑是穿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