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内部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及在现代企业中的定位。在借鉴国内企业内部审计的成功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途径。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容;定位;途径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为防止局部利益可能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设立独立于各职能部门之外内部审计机构,由本部门或本单位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或机构对各职能部门、分子公司、办事机构的经营活动或经营状况等方面做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和鉴定,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达到内部效益最大化。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下,不仅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更应是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有力手段,是强化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中心环节,具有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职能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单纯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监督与评价职能的结合。单纯的监督可能而且必然引起被监督者的反感,而评价则使双方关系处于一种缓和状态,更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所以,监督与评价职能的融合使审计职能的发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关于内部审计师的责任的声明》中强调:“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评价的功能。”国际内部审计师事务所则将内部审计目标定义为“协助本组织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为此,内部审计部门向他们提供了与被审活动有关的分析、评价、建设、咨询和信息。审计的目标包括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的控制。”因此,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和评价,其余的诸如鉴证、管理、服务、咨询等项职能则是基本职能的延伸。
(一)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层次的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化,使各管理当局面对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系统,不可能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这种监督职能是内部科学管理的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若不注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难以提高。因此,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起对所有权、经营权约束和服务的内部监督机制。
(1)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要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维护国家法纪。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还要监督企业内部方针、政策和程序的遵循程度,保证企业所拟订的规范得以高效率运行。
(2)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是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信息,因此也是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方面。内审人员通过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查,以衡量和确定企业会计信息和其它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报告制度的可靠性。
(3)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审查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是否全面、有效、及时,有无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内审人员及时将审查的结果向管理层报告,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企业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使管理层明确症结所在,尽快处理,保证企业运行的效率。
(4)监督被审查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经济责任的审查。具体到内部审计,则表现在内审人员在本企业管理层的指导下监督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公司的管理者在日常的经营中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内审人员将他们监督的情况向总公司汇报可以作为评价各部门和下属公司业绩的依据。
(二)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一种职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是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算、方案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控制内部其它要素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通过履行其职能,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健全性、适当性进行评价,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为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依据。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查,客观的评价企业的总体业绩,并分析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发现问题所在,有利于管理层堵塞漏洞,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
(3)评价企业的社会效益。企业的经营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必须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内部审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企业的目标与方针是否适应了企业及环境的要求,是否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以此来确定企业的方针、程序、标准和道德准则。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及完善措施
(一)健全内部审计的法律保障
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41年美国建立了内部审计协会,致力于内部审计的发展,开创了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模式并随需要不断完善。目前我国还缺乏完整的内审法律保障,2003年我国审计署修订了1995年出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制定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及十个具体准则。它们的颁布与施行填补了内部审计在法律上的空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及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具体的指导准则。但是在数量上,从内部审计现状及未来发展角度分析,这些规章制度还远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性质上,某些方面强制性和约束力不足;在内容上,不够全面,缺乏对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而且其法律级次明显偏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政府审计有《审计法》,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已陆续颁布了三批,政府审计工作规范也已颁布实施。相比之下,内部审计这方面的建设明显滞后,因此制定和完善企业内审的法规,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内审人员有章可循,这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值得说明的事,目前针对我国国有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非国有企业没有约束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当自生自灭。非国有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自身的内在需求,但是是否需要设立以及如何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在认识上会存在个体差异。政府有责任、有权利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要求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在组织体系内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逐步形成一系列的制度,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容;定位;途径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为防止局部利益可能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设立独立于各职能部门之外内部审计机构,由本部门或本单位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或机构对各职能部门、分子公司、办事机构的经营活动或经营状况等方面做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和鉴定,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达到内部效益最大化。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下,不仅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更应是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有力手段,是强化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中心环节,具有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职能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单纯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监督与评价职能的结合。单纯的监督可能而且必然引起被监督者的反感,而评价则使双方关系处于一种缓和状态,更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所以,监督与评价职能的融合使审计职能的发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关于内部审计师的责任的声明》中强调:“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评价的功能。”国际内部审计师事务所则将内部审计目标定义为“协助本组织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为此,内部审计部门向他们提供了与被审活动有关的分析、评价、建设、咨询和信息。审计的目标包括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的控制。”因此,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和评价,其余的诸如鉴证、管理、服务、咨询等项职能则是基本职能的延伸。
(一)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层次的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化,使各管理当局面对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系统,不可能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这种监督职能是内部科学管理的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若不注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难以提高。因此,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起对所有权、经营权约束和服务的内部监督机制。
(1)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要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维护国家法纪。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还要监督企业内部方针、政策和程序的遵循程度,保证企业所拟订的规范得以高效率运行。
(2)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是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信息,因此也是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方面。内审人员通过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查,以衡量和确定企业会计信息和其它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报告制度的可靠性。
(3)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审查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是否全面、有效、及时,有无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内审人员及时将审查的结果向管理层报告,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企业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使管理层明确症结所在,尽快处理,保证企业运行的效率。
(4)监督被审查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经济责任的审查。具体到内部审计,则表现在内审人员在本企业管理层的指导下监督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公司的管理者在日常的经营中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内审人员将他们监督的情况向总公司汇报可以作为评价各部门和下属公司业绩的依据。
(二)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一种职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是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算、方案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控制内部其它要素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通过履行其职能,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健全性、适当性进行评价,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为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依据。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查,客观的评价企业的总体业绩,并分析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发现问题所在,有利于管理层堵塞漏洞,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
(3)评价企业的社会效益。企业的经营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必须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内部审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企业的目标与方针是否适应了企业及环境的要求,是否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以此来确定企业的方针、程序、标准和道德准则。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及完善措施
(一)健全内部审计的法律保障
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41年美国建立了内部审计协会,致力于内部审计的发展,开创了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模式并随需要不断完善。目前我国还缺乏完整的内审法律保障,2003年我国审计署修订了1995年出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制定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及十个具体准则。它们的颁布与施行填补了内部审计在法律上的空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及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具体的指导准则。但是在数量上,从内部审计现状及未来发展角度分析,这些规章制度还远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性质上,某些方面强制性和约束力不足;在内容上,不够全面,缺乏对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而且其法律级次明显偏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政府审计有《审计法》,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已陆续颁布了三批,政府审计工作规范也已颁布实施。相比之下,内部审计这方面的建设明显滞后,因此制定和完善企业内审的法规,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内审人员有章可循,这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值得说明的事,目前针对我国国有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非国有企业没有约束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当自生自灭。非国有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自身的内在需求,但是是否需要设立以及如何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在认识上会存在个体差异。政府有责任、有权利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要求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在组织体系内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逐步形成一系列的制度,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