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会教”学生“会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会计行业职业性质和会计执业资格考试的特点,又根据20多年的高校会计教学与自学经验,总结出适合会计教学的有效方法,即“自考自”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培养一种对学生终生受益的自学方法和能力。本文将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总结和分析了“自考自”方法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自测检验等整个教学过程的应用方法。试图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索出一套适合高校会计应试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会计应试教学;“自考自”教学法;环境教学;记忆规律;教学效果
常言道:“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笔者认为:考!考!考!不单是老师的法宝,也是会计业学生学习的法宝。这是因为:考试对一般人来说,都会产生一种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快要考试了,我要抓紧学习”,于是乎,不少人为迎接考试,废寝忘食,连续“作战”!这就是“考”的神奇作用。“自考自”教学方法,就是探讨教师在会计应试教学中如何借助“考”的神奇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本文解决的关键点:(1)教师在会计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启”而不“发”的问题原因;(2)学生听会计课易“开小差”和“没兴趣”的根源;(3)探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会计应试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自考自”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自考自”教学法的依据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考自”教学法依据了建构主义环境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ngham,1991)。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自考自”教学法为学生建构了一个“考”的学习环境。在“自考自”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中,分析了“课前”、“课堂”和“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考”环境的建构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一个“考”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备课突出了“考”的内容;教师的“教”主要以“考”激学。在课堂授课内容中突出表现了以下几个“考”环节:①老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②老师在授课讲解时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变成选择、判断、问答等多种让学生感兴趣的“考”题;③课堂巩固时,教师针对本次讲解的内容概括几个小题让学生自测。教师为学生课后“自考自”构建了题库等。
(二)“自考自”教学法遵循了人脑的记忆规律和遗忘规律
人脑的记忆规律。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关于大脑的记忆规律,已被科学家证实了的有如下几点:(1)大脑喜欢色彩。平时使用高质量的有色笔或有色纸能帮助记忆。(2)大脑喜欢问题。当人们在学习或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把该问题的原理记得更清楚、更牢固。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一个答案。(3)压力影响记忆。当大脑受到压力时,体内就会产生皮质醇,它会杀死海马状突起里的脑细胞,而这种大脑侧面脑室壁上的隆起物在处理长期和短期记忆上起主要作用。因此,压力影响记忆。(4)大脑需要重复。每一次回顾记忆间隔的时间越短,记忆的效果越好,因为多次看同一事物能加深印象。
人脑的遗忘规律。记忆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得出了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从这条遗忘曲线上可以看出: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自考自”教学法是人脑记忆规律和遗忘规律的具体运用。(1)“压力影响记忆”。课堂上,教师运用“自考自”教学法,是通过“考”字,让学生产生“考”的压力,激发学生对知识刻意记忆的心理需求,达到精力集中,认真思考,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这里运用了“压力影响记忆”的规律。(2)大脑喜欢问题。课堂上,学生运用“自考自”方法,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先自觉地考考自己,产生“为什么”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这里运用了“大脑喜欢问题”的规律。(3)大脑需要重复。课堂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自测检验等环节来学习和巩固知识。这里运用了“大脑需要重复”的规律;(4)巩固和自测一般需要“五遍”的量化总结,运用了“人脑的遗忘规律”。(5)大脑喜欢色彩。在学生自学预习、听课记录、自测练习等环节中,为提高学习速度和效果,“自考自”教学法,总结了一套能快速记录、记忆深刻的标识符号。例如,概念题用红色的★标识,单选题用橙色的⊙标识,多选题用黄色的⊕标识,判断题用绿色的∫标识,简答题用蓝色的∽标识,论述题用紫色的≌标识,重点题用红色的▲标识,一般题用黑色的△标识等。这里运用了“大脑喜欢色彩”的规律。
二、“自考自”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自考自”,其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考自己。“自考自”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建构主义”环境教学理论和人脑思维记忆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产生“考”的意念和心理活动:即对要学习的每一个问题首先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它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理解和记忆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增加学习兴趣,而且能更加深刻地促进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自考自”教学法是笔者20多年高校会计教学与自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会计类的高校学生上课为什么易“开小差”?入校成绩落差并不大,但毕业时有的学生连毕业证都拿不到,而有的学生却奇迹般的考取了名牌大学研究生或取得了各类会计资格证书,为什么会出现两极分化?总结自己自学成才走过的路和自学取得会计师资格的亲身体验,又结合20多年的高校会计任教经验,进行反复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学生上课易“开小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师的授课内容没有“牵住”学生的思路;高校学生出现两极分化主要是由于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出现分化的缘故。
那末,老师授课时用什么能“牵住”学生的思路?用什么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自考自”教学法是用“考”来“牵住”学生的思路。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建构一种“考”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考”环境中,思路自觉围绕教师的“考”题走,就不易“开小差”了;“自考自”教学法是用“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考”字贯穿于教师备课、授课,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巩固与自测等整个教学全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
三、“自考自”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的备课教案要突出“考”的内容。教师备课在“自考自”教学法中是一个关键环节,它不仅影响教师讲课的内容,而且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备课内容包括课堂授课内容和供学生课后练习、自测内容。
课堂授课内容应具有以下特点:(1)符合启发式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总体点拨→精练强化。(2)将讲授的相关概念、原理编成各种类型的考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3)精选各种练习题和多种形式的自测题,供学生课堂精练强化。(4)熟练掌握备课内容,以便在课堂上将授课内容自如导演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考自”思维状态。
供学生课后练习、自测内容包括:书面资料和电子版题库两种形式。其内容可为学生精选一部分练习题和自测题,也可向学生推荐一本附有答案的配套习题集。
学生的课前预习要以“考”带思,并带着问题进课堂。“自考自”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学。学生预习过程便是一种自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自我调整到“自考”心态,即在“我能看懂多少”和“为什么”的心态下阅读课本,先找出问题,再回答自己的问题,考考自己能知道多少。特别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要单独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进课堂——有备而来。该环节是让学生熟悉教师要讲授的内容,以增加课堂听课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堂教学
教师课堂授课要以“考”激学。所谓激学,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调节自己的认知、情绪心理,将注意力集中在课题上,增加输入信息的强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以“考”激学,就是教师用“考”字激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环节如下:第一,以考激学。根据预先备好的教案由浅入深的提出问题,再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讲解答案。在讲解的同时穿插预先准备好的各种类型的考题,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解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区别时,可穿插下面四个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对错:(1)凡是法律主体都是会计主体。(2)凡是会计主体都是法律主体。(3)有些会计主体是法律主体。(4)有些会计主体不是法律主体。这样,让学生自觉进入“考”环境,在“考”的激发下,产生对知识刻意记忆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总体点拨。总体点拨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由零碎变系统,由感性变理性,“由厚变薄”,以便于学生系统记忆,掌握规律。总体点拨不仅要概括教学基本内容的重点、难点,更要揭示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点明掌握运用它的关键。第三,自测解析。这是课堂强化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课堂自测题先让学生自测,后给答案并解析。目的是在经过总体点拨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方法等,趁热打铁去独立实践,使之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生通过自测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增加成就感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检查学生的自测情况,了解学生课堂掌握情况。第四,布置课后练习与自测。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课后练习与自测题布置给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自考自”方法中的主体作用,以培养良好的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自考自”课堂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学生课堂听课要以“考”牵“思”,并加强记忆。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然牵动着学生的心,学生的思路自然围绕教师“问题”进行思考。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先问问自己“是什么”或“为什么”,然后再认真听取教师或同学的讲解。对自己思考对了的问题和思考错的问题要快速用“√”“×”、“!”、“?”等符号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后有效的去重点复习巩固。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确定课后复习巩固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自考自”课堂学习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课后复习
教师对学生课后巩固和自测要适当控制。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过程中的“自考自”,虽然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但教师的控制作用依然不可缺少。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课后练习题,或推荐一本合适的配套习题集;其次,每次课都要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题和练习题。再次,对于作业题一定要检查,检查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对于课后练习题教师也要实施检查或抽查等措施,检查或抽查成绩也要记入期末总成绩。
学生课后巩固要掌握方法和“五遍”的记忆规律。常言说得好“路走三遍熟”,学习也是如此。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人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因此,课后复习巩固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该环节中,首先,要调整好“自考自”心态:即在进行复习、做作业和练习巩固时,想想与考试有关的事情,例如:考试时间、考试目标、考试情景等,便会产生一种考试的压力,“压力影响记忆”,由于大脑的生理机能,自然进入“自考自”思维状态— 一种情绪激昂,思维活跃,渴望把知识记住的心理状态;其次,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1)观电影法。闭上眼睛再现课堂上老师教学情景和知识网络点。想不起来的知识点要单独记录下来,作为复习的重点。(2)综合归纳法。对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要归纳成几条纲线—纲举目张。(3)联系比较法。对不同又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前后联系,分析特点,区别记忆;再次,掌握“五遍”的记忆规律。根据“大脑需要重复”的记忆规律,一般人对知识的复习巩固需要五遍。第一遍需要的时间最长,往后依次缩短。最后一遍所需要时间最短,若复习效果好的话,可缩短为第一遍所需时间的14‰。即若第一遍复习所用时间是一个半月,则第五遍只需一个半小时就可完成。没有掌握五遍记忆规律的人,往往在第一遍的复习过程中,便产生“茫茫林海”望不到边,“漫漫岁月”不见头的困惑心理,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复习不到位而马马虎虎进考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常言道:“书越看越薄”,说明记忆是一个过程,在方法对头的前提下还需要时间和功夫作保证。因此,五遍的复习记忆规律是成功经验的量化总结。
学生课后自测要进入考试状态。在前述的课前预习、课堂授课、课后复习巩固三个过程中,学生“自考自”方法可以说主要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是“自考自”方法的间接表现形式。而自测过程是“自考自”方法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复习巩固阶段的有益补充和“五遍”记忆规律成功的重要保障。具体操作方法是:(1)把握自测时间—每复习一遍结束时。(2)应有一定量的自测题—可来源于教师精选的后附标准答案的自测题,也可来源于学生自己精选的后附标准答案的自测题。(3)调整自测心态—完全进入考试状态。
关键词:会计应试教学;“自考自”教学法;环境教学;记忆规律;教学效果
常言道:“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笔者认为:考!考!考!不单是老师的法宝,也是会计业学生学习的法宝。这是因为:考试对一般人来说,都会产生一种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快要考试了,我要抓紧学习”,于是乎,不少人为迎接考试,废寝忘食,连续“作战”!这就是“考”的神奇作用。“自考自”教学方法,就是探讨教师在会计应试教学中如何借助“考”的神奇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本文解决的关键点:(1)教师在会计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启”而不“发”的问题原因;(2)学生听会计课易“开小差”和“没兴趣”的根源;(3)探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会计应试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自考自”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自考自”教学法的依据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考自”教学法依据了建构主义环境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ngham,1991)。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自考自”教学法为学生建构了一个“考”的学习环境。在“自考自”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中,分析了“课前”、“课堂”和“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考”环境的建构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一个“考”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备课突出了“考”的内容;教师的“教”主要以“考”激学。在课堂授课内容中突出表现了以下几个“考”环节:①老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②老师在授课讲解时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变成选择、判断、问答等多种让学生感兴趣的“考”题;③课堂巩固时,教师针对本次讲解的内容概括几个小题让学生自测。教师为学生课后“自考自”构建了题库等。
(二)“自考自”教学法遵循了人脑的记忆规律和遗忘规律
人脑的记忆规律。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关于大脑的记忆规律,已被科学家证实了的有如下几点:(1)大脑喜欢色彩。平时使用高质量的有色笔或有色纸能帮助记忆。(2)大脑喜欢问题。当人们在学习或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把该问题的原理记得更清楚、更牢固。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一个答案。(3)压力影响记忆。当大脑受到压力时,体内就会产生皮质醇,它会杀死海马状突起里的脑细胞,而这种大脑侧面脑室壁上的隆起物在处理长期和短期记忆上起主要作用。因此,压力影响记忆。(4)大脑需要重复。每一次回顾记忆间隔的时间越短,记忆的效果越好,因为多次看同一事物能加深印象。
人脑的遗忘规律。记忆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得出了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从这条遗忘曲线上可以看出: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自考自”教学法是人脑记忆规律和遗忘规律的具体运用。(1)“压力影响记忆”。课堂上,教师运用“自考自”教学法,是通过“考”字,让学生产生“考”的压力,激发学生对知识刻意记忆的心理需求,达到精力集中,认真思考,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这里运用了“压力影响记忆”的规律。(2)大脑喜欢问题。课堂上,学生运用“自考自”方法,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先自觉地考考自己,产生“为什么”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这里运用了“大脑喜欢问题”的规律。(3)大脑需要重复。课堂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自测检验等环节来学习和巩固知识。这里运用了“大脑需要重复”的规律;(4)巩固和自测一般需要“五遍”的量化总结,运用了“人脑的遗忘规律”。(5)大脑喜欢色彩。在学生自学预习、听课记录、自测练习等环节中,为提高学习速度和效果,“自考自”教学法,总结了一套能快速记录、记忆深刻的标识符号。例如,概念题用红色的★标识,单选题用橙色的⊙标识,多选题用黄色的⊕标识,判断题用绿色的∫标识,简答题用蓝色的∽标识,论述题用紫色的≌标识,重点题用红色的▲标识,一般题用黑色的△标识等。这里运用了“大脑喜欢色彩”的规律。
二、“自考自”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自考自”,其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考自己。“自考自”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建构主义”环境教学理论和人脑思维记忆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产生“考”的意念和心理活动:即对要学习的每一个问题首先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它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理解和记忆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增加学习兴趣,而且能更加深刻地促进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自考自”教学法是笔者20多年高校会计教学与自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会计类的高校学生上课为什么易“开小差”?入校成绩落差并不大,但毕业时有的学生连毕业证都拿不到,而有的学生却奇迹般的考取了名牌大学研究生或取得了各类会计资格证书,为什么会出现两极分化?总结自己自学成才走过的路和自学取得会计师资格的亲身体验,又结合20多年的高校会计任教经验,进行反复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学生上课易“开小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师的授课内容没有“牵住”学生的思路;高校学生出现两极分化主要是由于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出现分化的缘故。
那末,老师授课时用什么能“牵住”学生的思路?用什么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自考自”教学法是用“考”来“牵住”学生的思路。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建构一种“考”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考”环境中,思路自觉围绕教师的“考”题走,就不易“开小差”了;“自考自”教学法是用“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考”字贯穿于教师备课、授课,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巩固与自测等整个教学全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
三、“自考自”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的备课教案要突出“考”的内容。教师备课在“自考自”教学法中是一个关键环节,它不仅影响教师讲课的内容,而且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备课内容包括课堂授课内容和供学生课后练习、自测内容。
课堂授课内容应具有以下特点:(1)符合启发式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总体点拨→精练强化。(2)将讲授的相关概念、原理编成各种类型的考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3)精选各种练习题和多种形式的自测题,供学生课堂精练强化。(4)熟练掌握备课内容,以便在课堂上将授课内容自如导演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考自”思维状态。
供学生课后练习、自测内容包括:书面资料和电子版题库两种形式。其内容可为学生精选一部分练习题和自测题,也可向学生推荐一本附有答案的配套习题集。
学生的课前预习要以“考”带思,并带着问题进课堂。“自考自”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学。学生预习过程便是一种自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自我调整到“自考”心态,即在“我能看懂多少”和“为什么”的心态下阅读课本,先找出问题,再回答自己的问题,考考自己能知道多少。特别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要单独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进课堂——有备而来。该环节是让学生熟悉教师要讲授的内容,以增加课堂听课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堂教学
教师课堂授课要以“考”激学。所谓激学,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调节自己的认知、情绪心理,将注意力集中在课题上,增加输入信息的强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以“考”激学,就是教师用“考”字激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环节如下:第一,以考激学。根据预先备好的教案由浅入深的提出问题,再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讲解答案。在讲解的同时穿插预先准备好的各种类型的考题,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解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区别时,可穿插下面四个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对错:(1)凡是法律主体都是会计主体。(2)凡是会计主体都是法律主体。(3)有些会计主体是法律主体。(4)有些会计主体不是法律主体。这样,让学生自觉进入“考”环境,在“考”的激发下,产生对知识刻意记忆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总体点拨。总体点拨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由零碎变系统,由感性变理性,“由厚变薄”,以便于学生系统记忆,掌握规律。总体点拨不仅要概括教学基本内容的重点、难点,更要揭示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点明掌握运用它的关键。第三,自测解析。这是课堂强化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课堂自测题先让学生自测,后给答案并解析。目的是在经过总体点拨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方法等,趁热打铁去独立实践,使之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生通过自测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增加成就感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检查学生的自测情况,了解学生课堂掌握情况。第四,布置课后练习与自测。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课后练习与自测题布置给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自考自”方法中的主体作用,以培养良好的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自考自”课堂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学生课堂听课要以“考”牵“思”,并加强记忆。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然牵动着学生的心,学生的思路自然围绕教师“问题”进行思考。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先问问自己“是什么”或“为什么”,然后再认真听取教师或同学的讲解。对自己思考对了的问题和思考错的问题要快速用“√”“×”、“!”、“?”等符号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后有效的去重点复习巩固。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确定课后复习巩固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自考自”课堂学习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课后复习
教师对学生课后巩固和自测要适当控制。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过程中的“自考自”,虽然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但教师的控制作用依然不可缺少。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课后练习题,或推荐一本合适的配套习题集;其次,每次课都要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题和练习题。再次,对于作业题一定要检查,检查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对于课后练习题教师也要实施检查或抽查等措施,检查或抽查成绩也要记入期末总成绩。
学生课后巩固要掌握方法和“五遍”的记忆规律。常言说得好“路走三遍熟”,学习也是如此。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人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因此,课后复习巩固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该环节中,首先,要调整好“自考自”心态:即在进行复习、做作业和练习巩固时,想想与考试有关的事情,例如:考试时间、考试目标、考试情景等,便会产生一种考试的压力,“压力影响记忆”,由于大脑的生理机能,自然进入“自考自”思维状态— 一种情绪激昂,思维活跃,渴望把知识记住的心理状态;其次,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1)观电影法。闭上眼睛再现课堂上老师教学情景和知识网络点。想不起来的知识点要单独记录下来,作为复习的重点。(2)综合归纳法。对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要归纳成几条纲线—纲举目张。(3)联系比较法。对不同又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前后联系,分析特点,区别记忆;再次,掌握“五遍”的记忆规律。根据“大脑需要重复”的记忆规律,一般人对知识的复习巩固需要五遍。第一遍需要的时间最长,往后依次缩短。最后一遍所需要时间最短,若复习效果好的话,可缩短为第一遍所需时间的14‰。即若第一遍复习所用时间是一个半月,则第五遍只需一个半小时就可完成。没有掌握五遍记忆规律的人,往往在第一遍的复习过程中,便产生“茫茫林海”望不到边,“漫漫岁月”不见头的困惑心理,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复习不到位而马马虎虎进考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常言道:“书越看越薄”,说明记忆是一个过程,在方法对头的前提下还需要时间和功夫作保证。因此,五遍的复习记忆规律是成功经验的量化总结。
学生课后自测要进入考试状态。在前述的课前预习、课堂授课、课后复习巩固三个过程中,学生“自考自”方法可以说主要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是“自考自”方法的间接表现形式。而自测过程是“自考自”方法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复习巩固阶段的有益补充和“五遍”记忆规律成功的重要保障。具体操作方法是:(1)把握自测时间—每复习一遍结束时。(2)应有一定量的自测题—可来源于教师精选的后附标准答案的自测题,也可来源于学生自己精选的后附标准答案的自测题。(3)调整自测心态—完全进入考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