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课标给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为了保证能顺利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提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并可以通过生活化的问题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提问;提问策略研究
有效提问即指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实际,在化学教学中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为学生创建合适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课堂提问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合适的提问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如何在课堂提问中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合适有效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把握提问时机,合理点拨教学
在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及时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点拨的效果。教师要能准确地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好其思维的敏感点,善于引动学生的注意力,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反馈的信息,快速选择并创建相应的提问。教师在进行问题提问时可以选择在新旧知识相互衔接时进行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来感受学习内容的迁移,从而帮其完成新知识的导入。
例如,在《原子的构成》这一课的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问题提问来完成这节课程的衔接。教师在课上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上一单元咱们都讲了哪些内容呢?然后从举手的学生中随机挑选一名学生让其做出回答,若答对了,教师要对其做出表扬,在让其坐下之后再说:咱们上一单元讲了自然界的水和其构成,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一单位的水分子是由两个单位的氢原子和一个单位的氧原子构成的,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氧原子的构成由于氢原子的构成有什么区别呢?学生们的脸上都浮现出了思索的表情,像这样通过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提问,再利用两节课之间的联系,巧妙的涉及导入问题,可以较容易的完成课堂教学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 结合生活化问题,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知识取自于生活,又可以作用于生活,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每一刻都在和自然与社会进行信息传递,很多现实的生活问题中也隐藏着一些化学问题,而通过这些问题的创设并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启发其化学思维。所以,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教科书来作为教学的全部一句,更要能通过观察她扭,发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化学,在通过合理的问题创设,让学生能够在其生活中感受化学,提升其化学运用能力。
在讲《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日常喜爱食物的提问,引入这一节课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同学们在家一日三餐都喜欢吃什么呢?然后教师可以先挑一名瘦瘦的同学让其回答,然后再
挑选一名比较胖的同学和一名体型中等的同学让其回答这些问题,然后让学生们通过对三名学生食谱的对比,选出最健康的那一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常见的食物中其营养素分别有哪几种。像这样通过结合生活向学生提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增进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 多层次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其个体之间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与体悟都不一样,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情况不太理想的学生而言,过于难的问题可能使其无法回答,造成其感到自卑。所以教师在设计相应的教学提问时,为了保证问题能使所有学生受益,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设置难度与方向不同的问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可以由简入繁,由浅至深,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那些基础的问题,再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例如,在《生活中常見的盐》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课程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课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知识在其中的体现整理一些难度层次不一的题目。针对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教师可以在让其预习完课本后,向其提问盐的定义,通过这一问题帮助其将对盐的认识从对食盐拓展到金属盐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提问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的生活名称。针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就可以再想起介绍了盐类化合物的分类方法之后,让其尝试着对常见的盐进行分类。像这样,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开展提问,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感受相应的知识,获得学习的自信。再让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增进其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有效提问很有必要,为了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能正确把握提问的实际,通过问题实现对学生的点拨,问题的设置也要能体现出现实生活,从而增进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问题的回答获得体悟,教师要结合学生具体学情,设计合适的层次化问题,让学生能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其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兵.谈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12):78 80.
[2]沈镇荣.试论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6(1):59.
作者简介:
杨志涛,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仙林学校。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提问;提问策略研究
有效提问即指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实际,在化学教学中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为学生创建合适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课堂提问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合适的提问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如何在课堂提问中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合适有效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把握提问时机,合理点拨教学
在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及时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点拨的效果。教师要能准确地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好其思维的敏感点,善于引动学生的注意力,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反馈的信息,快速选择并创建相应的提问。教师在进行问题提问时可以选择在新旧知识相互衔接时进行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来感受学习内容的迁移,从而帮其完成新知识的导入。
例如,在《原子的构成》这一课的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问题提问来完成这节课程的衔接。教师在课上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上一单元咱们都讲了哪些内容呢?然后从举手的学生中随机挑选一名学生让其做出回答,若答对了,教师要对其做出表扬,在让其坐下之后再说:咱们上一单元讲了自然界的水和其构成,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一单位的水分子是由两个单位的氢原子和一个单位的氧原子构成的,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氧原子的构成由于氢原子的构成有什么区别呢?学生们的脸上都浮现出了思索的表情,像这样通过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提问,再利用两节课之间的联系,巧妙的涉及导入问题,可以较容易的完成课堂教学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 结合生活化问题,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知识取自于生活,又可以作用于生活,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每一刻都在和自然与社会进行信息传递,很多现实的生活问题中也隐藏着一些化学问题,而通过这些问题的创设并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启发其化学思维。所以,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教科书来作为教学的全部一句,更要能通过观察她扭,发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化学,在通过合理的问题创设,让学生能够在其生活中感受化学,提升其化学运用能力。
在讲《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日常喜爱食物的提问,引入这一节课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同学们在家一日三餐都喜欢吃什么呢?然后教师可以先挑一名瘦瘦的同学让其回答,然后再
挑选一名比较胖的同学和一名体型中等的同学让其回答这些问题,然后让学生们通过对三名学生食谱的对比,选出最健康的那一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常见的食物中其营养素分别有哪几种。像这样通过结合生活向学生提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增进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 多层次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其个体之间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与体悟都不一样,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情况不太理想的学生而言,过于难的问题可能使其无法回答,造成其感到自卑。所以教师在设计相应的教学提问时,为了保证问题能使所有学生受益,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设置难度与方向不同的问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可以由简入繁,由浅至深,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那些基础的问题,再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例如,在《生活中常見的盐》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课程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课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知识在其中的体现整理一些难度层次不一的题目。针对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教师可以在让其预习完课本后,向其提问盐的定义,通过这一问题帮助其将对盐的认识从对食盐拓展到金属盐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提问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的生活名称。针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就可以再想起介绍了盐类化合物的分类方法之后,让其尝试着对常见的盐进行分类。像这样,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开展提问,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感受相应的知识,获得学习的自信。再让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增进其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有效提问很有必要,为了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能正确把握提问的实际,通过问题实现对学生的点拨,问题的设置也要能体现出现实生活,从而增进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问题的回答获得体悟,教师要结合学生具体学情,设计合适的层次化问题,让学生能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其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兵.谈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12):78 80.
[2]沈镇荣.试论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6(1):59.
作者简介:
杨志涛,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仙林学校。